当代怎样培养新木工

[日期:2012-07-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许多传统手工业后继乏人,这一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对工艺美术行业和某些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结合自己红木雕刻行业自我培养青年艺人的经验,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关键词:社会    经济    培养    木工

 

 现代是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以往大不相同,许多人只看那些寻钱多、体面、轻松、有权势的行业,削尖了脑袋向里钻。而许多比较辛苦又较难有丰厚报酬的职业就少有人问津。因此社会上一方面劳力过剩,一方面又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这在传统的手工业行业中问题相当突出,影响了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如以前南通绣衣一度全国领先,而现在很少有绣花姑娘了。就我所在的红木雕刻行业来说,如不注意培养新木工,今后也难以健康发展。

    一、传统手工业缺少青年人的社会原因

 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一向重文轻技,这一错误观点在社会上留下很深的痕迹。许多人认为孩子读了书当官最好,收入高、福利好,在社会上既体面又有权势。所以许多人要考公务员,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还有许多人认为外国比中国好,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国。第三是让孩子学商业、经济等学科,想早点致富赚大钱。然而上述几个途径必竟狭窄,容纳不了那么多青年人。社会上这种不良风气如得不到正确疏导,不少人依然不看重手艺人,现在许多家长都不太宁愿让孩子去学手艺,认为手艺活辛苦,难有大作为。因此,造成许多企事业招工难,缺少青年技工,而社会上却有许多青年人闲而无事,“啃老”队伍不断增大,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过去,年青人有个手艺也是一件体面的事情,以往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说法,鼓励年青人学手艺谋生。旧社会里有个手艺就多条生路,许多家长因孩孒多负担重难以养家糊口,就早早为孩子今后前程打算,让他早点学个手艺自立。倒是有手艺的师傅怕带徒,因周边一带仅有他们几个手艺人能生活,徒儿多了将来与自己争活干,抢了师傅的饭碗。因此,有手艺的青年人往往是祖传的,其它的年青人要学个手艺还真不容易。拿了厚礼拜到师傅,劳动所得工资归师傅,自己只能吃饱肚子,三年方能满师。出师时也只能掌握一般技术,许多技巧还得在今后实践中去摸索总结,因为有些师傅将一些诀窍留了一手,怕弟子今后本事大了“杀”(超越)师傅。由于学艺不易,故手艺人在社会上地位不比他人低,讨个老婆也容易些。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农村中的木工、瓦工纷纷外出先富了起来,由于常年在外又干得辛苦,故许多后生不愿再学泥木工。现在又因家家仅一个孩子都尽力供他上学,希望今后考大学当博士,从不让他干体力活,故许多农村孩子都没下过地吃不了苦,有些年青人闲散在社会上不愿意学手艺找工作。因此,现在工艺美术领域中较多行当缺少青年艺人。

 一切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朝气勃勃的年青人,工艺美术事业也一样,虽然现代工艺有不少地方有机电替代了人工操作,但机电离不开人的掌控,更何況工艺美术中许多传统技术尚离不开人的双手,它需要有人利用手工去设计创作和制造。这种手工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原汁原样的保护,同时也是工艺美术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如红木雕刻艺术,其创作设计固然有电脑这一先进工具可以利用,绘图缩放、制作效果图快捷方便,但原始创意却是人为的,制作中的机器也需要人去操控,再好的电脑不能替代一切。因此,保护传统工艺、发展红木雕刻事业仍然需要人,而且是有志的年青人来加盟。为了有更多的青年木工能招入我的企业,並能留住他们,我总结多年的经验,主要做了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二、认真传艺,加强职业品德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观念和理解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年青人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他们不怕苦不苦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上级叫他干啥就干啥。因为那时生产力底,干部也深入基层一起参加体力劳动,拿笔杆子的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艺人也组织起来集体生产,因部分手艺人以往有前店后坊,虽然本人也与僱佣的几个工人一起劳动,还视为有剝削行为,评为“小业主”,往往在一些运动中弄得抬不起头,故不少人不愿意去学手艺,认为当劳动人民最光荣。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建设,许多农村年青人也有“手握锄头柄,眼望高烟囱”的思想,可是没技术进不了厂,此时才知道手艺的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工人好找的原因是城镇待业青年多,他们渴望工作;农村青年也想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发展,这此年青人吃过苦,知道工作来之不易,能进厂当工人开机器、学手艺挺高兴,学习自觉认真进步也快。同时也应看到当年科技水平要求不高,进厂的门槛也低,当时的师傅们文化程度也有限,故师徒之间容易融洽。工厂是国营或集体的,管理粗放,计算成本也比较马虎,无技术的员工一样有工资、奖金和福利,影响了职工学习劳动技能和手工艺的积极性。而现在举凡使用手工艺的工厂、作坊一般规模较小,极大多数是私营企业,劳动成本计算严格。故用工追求最大效益,对新招工人要求较高,如希望艺徒学艺时间短、耗费材料少、早出产品剩余价值多些。其学徒工资、耗材成本等都一一按照资本经济来核算,对青年艺徒要求比较高。而新来工人对自己新岗位也有价值期望,学此手艺辛苦程度、现在与将来的经济效益,今后在社会上是否有较好前程等,这些都是他学手艺时常在思考和衡量之中。同时年青人都有攀比心理,各种诱惑使他往往想入非非。见有更好的机会就有可能跳槽,这些都是妨碍年青人学手艺的障碍。

 然而,社会在前进事业要发展,想把事业做强做大离不开青年技工队伍的培养和壮大,经过多年摸索我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经验。看到朴实上进的青年就认真培养。自我创业以来,进进出出招了不少工人,能长期留下跟我创业的也有一批。这些人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其中一条是我看准他不怕苦,有学艺的决心,我就对这些人关心也多一些,为他找个合适的师傅,让他能实实在在学到手艺。我下工厂进车间,主动接近这些年青人,边劳动边和他谈心,消除与自己之间的隔阂。劳动中观察他们的劳动技能,有时也乘机将自己的想法和技能传给他,提高其工作能力。通过谈心也了解了青年人的思想,对他们的合理要求和希望也尽可能满足,如有些艺徒进步快,就提前定级加工资,以后达到技工水平,就让他独立操作,计件承包,增加他的收入,这样容易稳定人心,生产也更加顺利。我下车间都对工人师傅很尊重,这种举动无形中也树立很好的榜样。对某些工人之间、师徒之间或上下工序之间因各有承包任务,难免也有利害矛盾,我在协调时都能实事求是不偏袒任何一方,有时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妨碍他们的利益,使许多青年工人能安心工作不随便跳槽。对少数青年不好好学艺,也进行必要批评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也有不少改进,简单粗暴容易批评一个伤害一片。但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就要雷厉风行,应辞退的坚决辞退,不能因生产忙需要人手而让之留下为以后留下隐患。

 对工人的关心不仅仅表现在劳动的工资福利和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其实提高职工素质,让青年技工真正学到一二门实在的手艺,才是最大的关心工人利益。有了实在的看家本领,立身于社会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切实提高职工素质,培养他们的工艺技能,我为他们建立了学习制度,定期交流心得,对先进班组长和个人还有奖励。提高了职工素质和青年技工学习工艺技能的积极性,对工厂生产也有很好的帮助。

 鼓励现代青年学习手工艺,需要针对青年人的特点有的放矢。针对不同性格的青年,要釆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如当代青年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接收能力强、学习新生事物快,所以许多新图纸的识别分解都交给年青人,有些图纸放大或调整组合也由他们负责,那些工作原先用手工时间长、不容易精确,现在他们用电脑又快又好。故有了一些新工艺我和青年技工一起研究攻关,他们可以从网上搜集到许多科技资料,下载以后进行研究很方便,许多资料通过互相参考印证,提高了大家的认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年青人的思想活泼,思路很多,相互之间在讨论常产生不同意见,我也参与其中和大家探讨,有时甚至争执,从中都得到提高。如我为制作天宁寺制作一件大型注铜壁画,就让好几位青年艺徒和我们一起动手,有几处难题大家开始都解决不了,我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研究、去实践,经过几次反复方才找到解决办法。通过几个回合的锻炼,使年青人在实践中学到不实用技艺,其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以诚相待做好迎送工作

 要想做到每个青年徒工都能认真学好手艺,迅速成长为合格工人,就要切实关心每个员工,体验他们的冷暖,使其能和你讲真心话。企业主和员工的关系融洽了,职工就热爱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下达的任务当自己的事认真完成。用料精打细算决不随意开料。平时他们也会专研业务,向我提合理建议。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都要认真去听,凡是有利于企业和生产都给奖励。这也是我在实践中学会的,以往我刚下海管理经验不足,容易自以为是,职工意见听不进去,结果妨碍生产对企业不利。吃了几次亏后我就学会听不同意见,如组织青年技能比赛,先进的果然要奖励,后进的也有鼓励,因为他也比以前进步了。有进步就有奖,对后进者有促进,对其它人也有推动。

 以往有人认为那些学到本事就想离厂的人是“小人”不能搭理。多年工作,使我理解了管人不如管心的道理。其实,这十多年来,企业工厂的职工有进有出流动正常。对外流人员为什么不能大度一点,职工要离厂再找工作必有原因。一是我管理有问题;二是外部诱惑大;三是职工本身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故对外流人员不能一概而论,只有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关心职工提高福利和效益,才能留住更多的技术骨干。同时,回想自己也是个下海出来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别人从我厂里走出去自选门路呢?想通了道理,有技术的老职工想走,心里是啥不得,做了工作还留不住,就主动和他结算清楚办妥有关手续欢送。使大家心里都舒坦,也为今后协作留下机会。有几次我厂业务一时难以完成,所好那些外流人员协助,他们带人来赶工或来领任务回去加工。有人自己来不了也协调他人来协作,使我厂紧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多年来,本厂外流人员都与我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个别人员外出几年想回来,我也尽力给予安排。

 对于外厂流来的技术熟练人员,我一般也要问个明白,对个别因私利损害了原有单位利益的技术人员,即使我厂再需要也不能接收,以免对方误会我故意挖人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一般人员也在弄请情况,再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多年来,我企业人员一向有进有出,与同行之间也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人员流动就有活力,许多技术也在交流中更加成就熟。这也是我多年来培养青年技工的一点经验。

当代青年人学习传统手工艺,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今市非遗办在民博园举办非遗工坊,那里已有二十多个传统项目进驻,每天对外开放供大家参观。其目的就是将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就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因为目前掌握这些传统技艺的人,多数是退休老人,他们虽有技艺但必竟年老力衰,故需要有年青一代加入非遗保护队伍。有了更多的青年人热爱传统手艺,学习传统手艺,我们的民族传铳文化传承就更有希望,才可以更好得到发扬和繁荣。

 

作者简介:

刘志贤,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南通刘氏红木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南通航运学院客座教授。

    杨振明,男,1957年生,南通航运学院客座教授、南通五山现代竹艺艺术馆馆长、中国民间竹艺传承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