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整理南通民间刘氏木工技艺,发现其一代代相传的木工口头谚语、顺口溜式的工艺语言内容丰富,它精练短小,但包涵了木工的众多诀窍技艺,许多内容还涉及当地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是一部珍贵的地方风物志式的口头文学,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刘氏木工 技术 谚语与顺口溜 非遗文化
以往民间木工文化水平较低,许多人还是文盲或初识文字,木工技术中名词、术语也因地区文化差异或口头语言的不同,其名称、叫法也就不一致。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掌握了一些绝活儿,或总结了一些经验,都因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无法用书面形式传给后人十分遗憾。但这些宝贵的工艺文化,却通过历代工匠口头互传留了下来。这就是民间木工之间流传的民间故事、谚语、顺口溜,一代代口口相传传至今天。在通州区与如东县相邻地区,民间流传着一些以刘氏木工为主的木工谚语和顺口溜等口头文学,其内容丰富犹如一部地方风物志。
一、刘氏木工口头文学的社会基础
刘氏木工,是当年在通州骑岸镇的民间一户姓刘的木匠,祖籍山东,清末转碾到通州,据说已经有八九代了,其家人以木匠为业。也因为过去手艺人比较贫穷,祖辈文化稍少,他们的木工经验和诀窍,都用通俗的口头语言留下来的。虽然这些乡土话通俗浅显用谚语和顺口溜等形式表达,但内容丰富,涉及经济学、植物学、材料学、工艺学、几何学、民俗学和文学语言等各个领域,是民间难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不能单纯以为这仅是民间木工之间的普通话语而忽视它的内在价值。从文化历史角度上审视,其价值远远地超越了一般传统工艺,是一笔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值得后人好好地深入整理研究。
从刘氏木工从艺的范围来讲,主要在通州区和如皋县(今如东)两地交界处,上游从平潮开始,沿九圩港、遥望港两岸往东,沿线南部有刘桥、石港、二窎、骑岸一带。河北有孙窑、饮泉和掘港。东西百里,南北三五十里,在150年內都有刘氏木工活动踪迹。如追溯其外姓的徒子徒孙,其作业范围就更广了。刘姓木工工艺门类较广,在从事的木工生涯中,为当地制作了大量木器和建筑,同时也在民间留下许多生动的木工谚语和顺口溜等文学语言。
刘氏木工口头文学为什么那么丰富原因很多。首先他家来自山东,一路南下转碾千里,对一个有心于事业的工匠来讲,其见识也非普通难民那样浅薄,沿途风土人情和相关木工建设、器具的工艺自然尽收眼底。到通州北沿一带从艺,也是看中当地是鱼米之乡。民风淳朴、树木品种多,施工用料丰富。从人文看,其两岸过去也多文人,诗书画齐全,掘港、石港的京剧、刘桥的僮子戏等说唱文化底蕴深厚。如当代民间文化工作者曾在当地挖掘到锄头萧、刘桥风筝、民间绘画等工艺品。这种民间文化现象是不会孤立存在的,对刘氏木工工余间创作工艺谚语、顺口溜等口头文学也有深远影响。
二、刘氏木工谚语、顺口溜的主要內容
作为一个祖辈以木工为主的家庭来讲,其一代代相传艺人众多,包括他们传承的弟子,自然积累了丰厚的木工文化。旧社会里只因刘家人对文字识别太少不能书写,就只得用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木工技艺和相关掌故。为了通俗易懂易记易传,其口头语言十分精练、短小又押韵,而且便用了许多土音俚语,行外人如不深究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他们讲的是什么內容。
仅从那句:“高小圆、带钉船”来讲,就包括了许多内容。其高,指建筑房屋,竖柱架梁、登高钉椽。“小”,是与建桥、造船等大件相对而言的小,实指椅、台、桌、柜之类的民间普通家具,并非一股人理解为微型工艺品。民间将这类匠人叫做“方作”。上述的“圆”,就指制造圆形的木器,民间叫做“圆作”专业制作桶、盆、勺、斗、锅盖等圆形用品。“带钉船”,就是造船。因民间造条船资本较大,因而造船只能是刘家“附带”活儿。其工艺以“钉”连接各块材料,故民间将造船称为“钉船”。另一个说法是“钉”与“碇”字的音相近,有行船稳当的意思。从上述六字看,刘氏木匠手艺全面,凡民间需要的所谓“方作”、“圆作”木工活都有一手。
民间桌、椅、柜等日用家具,是木工最普通的活儿,不过要将这日常家具打造好,多年不变形松动也有窍门。刘氏木工总结多年经验编了一句角角歌:“尖角角,三尖对角。削皮角角,委尖委角”。其语言又像绕口令。民间许多家具以方为主,长方正方其边角都横平竖直方楞方角,其角看似容易,其实制作要求很高。如八仙桌面的四个边框,及其桌面下的柱脚、花栏拐儿等各个部份那一个部位没有角,其角横、平、竖、斜之间,都是直角或斜角,虽然大小不同,但角度绝对一致来不得一丝偏差。因此,卯榫组合以后能长期丝纹不动牢固得很。例第一句就是提醒徒儿打家具要重视角的质量。如桌椅柜的面框与柱角相联处,平面二料呈直角,向下笔直的是柱脚,三料相拼联接处,其线缝就是三尖对角。第二句就更复杂了,“削皮角角”指平面或单面的斜角。“皮”,指表面。“削”,是动词。“削皮角角”指平面或单面斜角工艺制作要既正确又光洁,质量要好。“委尖委角”是内部的暗榫、闷榫的尖端和角度。虽在暗处表面看不到,但工艺不能马虎。否则,今后打好的家具容易变形或松动。工艺作业好其划线很重要,必须算准尺寸用划子(竹制墨线笔)、角尺将木线划准。开锯也有口诀:“尖子剩半线,里线当线锯、开丫子当线锯”。就是划的线不变,锯料要灵活。要根据其材料用途,决定对线开料还是剩半线开料,虽则仅半根线来去,效果差别将会很大,尤其是日后用户使用时更会显露木工的手艺。如桌面,木工在制作时角榫工艺严紧,打造大角卯榫时注意了大进小出头和乔角乔榫的两者结构,今后其桌面永远平整如镜决不反翘变形。
其实刘氏木工还有一项拿手绝活,那就是雕刻。有句顺口溜“猪柵栏子起手,做到人物山水止手”。可以想见,他们从最开始从打猪栅栏学干粗活开始,以后能刻划人物山水等精细活儿,已经干了多少活儿拥有多么高的工艺水平。虽说二句话平常,其内涵却十分丰富,许多辛酸苦辣全被那带有俏皮的味儿的轻松语气遮盖了,它也显示民间木工乐观豁达的性格。
刘氏木工传人刘志贤最擅长雕刻,其手艺是祖父刘曹昆亲传。刘曹昆本姓曹,有些文化,入赘到刘家后从岳父学手艺,因聪明手巧又能描绘,故雕刻工艺出众闻名四乡,提起那位刘雕匠,当地没有人不知道的。刘曹昆继承了刘家雕龙绝技,经过研究又提高了雕龙水平,还将祖上雕龙口诀进一步提炼,总结为“九曲三蹲”、“踩托提拿”等更为形象生动的诀句。例“九”字,就有多种说法,字形近似“龙”字,象征运动之势直上九霄。它是九种动物组成的,有“牛头鹿角虾儿眼,鹰爪狮鼻鲤鱼葱(鼻子旁的两根长毫)蛇身鹞尾鲫鱼鳞”等说法。“三”为苍天、人间、地下三界,龙能曲能蹲往来自如,故龙是神灵。雕刻的龙离不开珠,民间称珠叫“奶儿”(音),龙口气息将它自由吐纳显示其精华,有翻江倒海的能耐。刻划时要显示珠的液体状态,其手法多变,有时是水珠,有时是火球,还有水柱等多种雕刻形式。“踩托提拿”每句每字也都有它特定的内涵,有踩着地托着天提起水抓住云之豪迈势态,又显示出龙的顶天立地伸曲自如腾云驾雾英勇气概。
搜集民间刘氏木工所传承的口头文学材料工作才开始,尚没有很好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故上述刘氏木工口诀谚语和顺口溜的解说,因来自民间口头的传说,老刘和二刘之间也有说法不同和理解,十总地区和掘港一带的认识也不一致,因而上述记录的几句,反映不了刘氏木工口头文学概貌,更不能说其解释是精当正确。
探索刘氏木工为什么能留下这些口头文学作品呢?我们经过考察,主要是当地的自然条件催生了它。
三、自然条件下催生了刘氏木工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旧社会社会制度黑暗生产技术落后,民间百姓生活较低。木工作为社会上的手艺人,在太平盛世时生意就多,队伍就发展。据他们后人讲,石港和二窎的一条主街道都是刘氏木工建造的。反之,社会动荡不宁,他们的队伍就可能四散。战乱年代固然生意萧条,就三四十年前,被资本主义尾巴割怕了,许多木工锯条也都上了锈。但无论社会怎样变化,人总得生存,刘氏木工仍将他们的技艺和经验通过各种渠道传给后人,希望后来者将来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刘氏自觉传承技艺和口诀的原因。
从刘氏木工一些选材经验分析,当地经济水平较差,所用材料干湿不均,品种也杂乱。这些客观条件,逼使上门干活的木工要拿出真本事来对付这些杂材,不但要制作成功,而且要保证质量。否则即使是材料不好,事后木器有了质量问题,结果还是要降低木工在社会上的声誉,会失去主顾。所以木工们必须认真研究本地树材特性,以利自己施展手艺。通过长期积累,一代代经验相传,就从实践中摸到了各种树木规律。如做水车农具的戽水板料是常见的杨树,但“火杨”不能用,最好用“粉杨”树。所谓的“火杨”指直接栽插长大的杨树。它木性爆、易裂易变形,而且易虫蛀,不宜当木工材料使用。“粉杨”是杨树成活后一二年锯了,重新长的树苗有一指粗后再锯,第三次成活的杨树长大了就是“粉杨”了,其材质柔韧细腻,不易变性又不怕虫蛀,正是打造戽板的好材料。桑树也一样,小桑树不锯,长大了的是“狗屎桑”,变性大成不了材。如锯了二三桩,长大了必是好料。像这样的经验,只有过去那个时代的木工才有体验。当代的木匠师傅都用专业工厂生产的板材和方料制作,原木制造家具前,也要用现代设备进行烘干除湿除脂处理,难能遇上以往那种落后条件。那么,现在条件好了,以前刘氏木工的经验是否过时没有用了?非也。
刘氏木工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其挖掘整理,有助于研究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研讨当地民俗学和生物学(树木)的一部活史料。甚至对南通民间经济、文学等研究也有帮助,故刘氏木工口头文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这种文化现象,在目前南通是唯一发现,这部木工艺术史诗,在江苏乃至更广泛的地区都没有第二部,这种既有完整木工建房、造船方面的材料,又有制作家具、农具方面的工艺,还有雕刻、油漆、制模等相关技术的经验。刘氏木工口头文学植根在民间,有较完整的木工故事、神话、谚语、口诀、顺口溜等不同内容。正因为它是草根文学,故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在党和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今天,深入到刘氏木工活动地区,到民间挖掘这座深埋地下文化宝藏是很有意义的。
挖掘整理刘氏木工文化,现在才开了个头,今后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仅靠我们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有志者加入我们的队伍,和刘氏各房和他们传人共同配合,早日把这件工作抓紧做好,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出来,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
作者简介:
刘志贤,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南通刘氏红木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南通航运学院客座教授。
杨振明,男,1957年生,南通航运学院客座教授、南通五山现代竹艺艺术馆馆长、中国民间竹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