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艺术美的构成

[日期:2012-07-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作者用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紫砂,研究紫砂的艺术美,在总结了前人的技艺以及自己长期艺术实践中的经验,最终发现了紫砂所独有的价值与几大不可或缺的元素。

 

关键词:自然美,心灵美,生活美,创造

 

德者皆喜水,上善若水也,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品茶的过程始如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茶道的每个细节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紫砂经过诞生初期简单的实用器逐渐发展到现在炙手可热的高端艺术品,历经了许多变革,其中凝聚了多少先辈的智慧与汗水。作为一名紫砂人,我为紫砂艺术被越来越多的朋友所接受而兴奋,但同时也对这门艺术的发展状况有着我自己的担忧。紫砂本是作为一种茶具而出现,在满足其饮茶之用外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现今的部分紫砂却逐渐地在偏离它的本体,刻意追古,对工艺过分苛求,刻意追求艺术效果,这些都与紫砂之美格格不入。本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我想通过对过往前辈的研究与我自己长期从业的经历对紫砂艺术美的构成作一定程度的研究。

    紫砂,其泥质特殊而优越,宜茶宜人,且色泽上有无穷变化之美妙。紫砂泥最适合用来塑造茶壶,明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又“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足以见得紫砂做壶是天下最为理想的茶具,非其他所能比。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技巧美和造型美之上,更多的是对心灵美和生活美的追求。

通过多方查阅,我发现老一辈的紫砂艺人们在从事紫砂时大多怀有崇敬之心,他们很感谢大自然对于他们的恩赐,他们在做壶时会尽量挖掘泥料潜在的的自然美,这点可以从出土的许多老壶可以看出。那些壶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表面光洁平整。他们不会去做过多的修饰,只凭着对前人的传承和自身的精湛技艺仔细雕琢。别看以前的紫砂艺人们大多文化层次不高,可他们技艺高超、用心为之。他们手下的紫砂如舞者一般美丽动人,翩翩起舞,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紫砂虽是工艺美术,但实用性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大方、漂亮、朴素、雅致等等审美反映也都离不开。假如艺人们的制作的器物背离了用,只是没有边际的想象,那么即使再美也只能是作为美术品的美,而不能算作是合乎法度的工艺美。这种美与紫砂的淳朴与厚重无法匹配。丛明代初始至今也流传下来了一些壶型,供春、掇球、菊瓣、石瓢等无一不是经典,让人爱不释手。但对于现在这个艺术大发展,追求个性化的年代,确实有些不够。聪明的紫砂艺人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没得感悟设计出一些新的壶型,其中的一部分将来必将成为后人的经典。[1]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工艺美术就是用精湛的技巧去造出美丽的造型,却忘了它是一种创造生活美学的工作。紫砂壶的精品力作,其材质、工艺、造型装饰、审美情趣都是一流的,他们往往会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其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诉说着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绝美的生活情趣。[2] 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以师法古人,超越古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一生钻研,以传统的造型、严谨的制作技巧有机结合,严谨、一丝不苟贯穿于作品,自始自终,终以作品秀丽多姿而傲视群雄,形成独树一帜的顾氏风格。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的七大老艺人当时于社会动荡、经济凋零、时世艰难之时,终能对紫砂艺术以身相许,兢兢业业,做到了承上启下,传师授艺,为今天的紫砂繁荣奠定了基石,他们的传世之作,精品迭出,繁中求简,静中求动的古朴之风迎面而来,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在作品中呼之欲出。王寅春、裴石民的高徒何道洪以浑厚、圆润,张力十足的造型特征,结合其精湛老到的制作技巧,作品给人以宛如珠玉般的润泽,引成了泰然处世超凡脱俗的艺品风格。素有紫砂泥魔术师之称的吕尧臣,把泥的捏拿玩到了极致,其绞泥“沙漠之舟”的飘逸、灵动,恰如“大漠孤烟直”,体现出玩味人生、追求情趣的艺术效果。蒋蓉这位花器大师,把全部精神依托在西瓜、青蛙、花花草草的自然界中,童心升华成雅性,作品的传神,反映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紫砂的艺术品位是制作者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真的懂得生活,能够从点点滴滴中发现美的人才能做的好壶。

综上所述,紫砂艺术美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由自然美,生活美以及生活美等各个层面组成。它不仅要求从业者对这门艺术有充分的了解和熟练的操作,更多的是对个人艺术品味,生活情趣和对美的创造力的要求。

    紫砂壶,无疑是艺术的代名词。不论是圆器、方器、自然形器、筋纹器或新形器,都是在追求一种美。人们,不管是制壶者,还是购壶者、养壶者,都在借用壶的元素来表达对美的热爱。它装饰了人们的空间,美化了人的心灵,使生活显得更加美好。紫砂壶,用它特有的方式,验证着、阐述着这林林总总之现象。这大概也属于紫砂壶之精髓的组成部分吧?

从古至今,热爱紫砂艺术的人不计其数,酷爱它的人,得一佳壶而若喜若狂,人与物之间的感情联系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而艺术创作与收藏者的趣味从来都是相互推动的。我真心的希望社会各界爱好紫砂的人士都能紫砂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体味到纯真的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徐风《尧臣壶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月第1

[2]华梅《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4月第1

 

 

作者简介:

        吴婷婷,女,1968年出生,助理工艺美术师。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各项大奖,受到行内和藏家的广泛赞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精雅可人,清丽明亮,作品多次被书刊和博物馆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