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者从回忆入手,从文人的生活情趣出发,详细研究了文物壶产生的条件以及历代的渐进与发展过程。对紫砂发展史上的文人壶作了系统的梳理,全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文人壶的无限喜爱。
关键词:文人壶、书画、创作
紫砂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历代都备受瞩目,而文人壶作为紫砂重要的一脉,更加显得光彩夺目。文人壶,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经常会出现在一些艺术类的书籍、介绍中,人们常常会用到这个词,但它的含义与发展过程并不像这个词一样广为人知,基于我对此的热爱,曾经做过一些研究,这里我简单梳理一下文人壶的发展史。
我小的时候见过一把紫砂壶,具体什么样子不清楚了,只记得上面题了几个字“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客人走了,茶渍与茶香还会在紫砂壶上留个舌头本。实际上这种悠远,不是一时和茶结合,而是即便和茶分离了,它还在此。茶香,书味,萦绕在心中。以茶香思客,困而学之,振奋精神。历代艺术品正是由于文人骚客们的介入而带有浓郁诗性和韵律味使之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玩艺儿,庄周屈原已开端倪,他们笔下的大鹏腐鼠、香草美人即可见一斑。绘画本是状物写真传神,后来逐渐有人在画面上写几个字题几句诗,籍以丰富画面内容,提高画面境界,而发展到宋元时期,这种风气益发炽烈,出现了所谓的“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文人画,风行一时,影响后世。与文人画一样,文人壶必定也是紫砂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古代中国的不少文人或出身望族,或官居高位,他们有足够的财富和对审美特殊的要求,他们经常亲手参与设计制作器物,在器物上倾注他们的思想与灵魂。尽管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但通过那些存世的器物,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古代文人们对生活品味和艺术趣味的良苦用心。这其中,文人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最早有文人士大夫参与的事例是宋代的苏东坡。他设计了一款“东坡提梁壶”,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但保守地说,这大概只能算是美好的传说,采信证据不足。而时大彬、徐友泉等人也极有可能对文人壶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都因为史料不足而无从确认。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紫砂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他就是陈鸣远。陈鸣远的紫砂制作技艺“年少成名,特以表之”,他看似一位天才紫砂艺术家,其实许多的成就与他和文人常联系、互学习、相结合,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鸣远先后与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在交往过程中,陈鸣远积极地将他们对自己所提的意见建议付诸实践,用自己的语言展现在紫砂之上。鸣远与文人的结合,堪称紫砂史上的伟大创新,它的出现,天才地把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诗、书、印、境,极其有机地融合到小小一把壶上,可以说,正是陈鸣远,奠定了紫砂壶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坚实基础,开辟了工艺品与高雅艺术相交融的广阔天地。
紫砂壶至清代乾隆年间,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紫砂艺人素养并不高,他们长期笼罩在前辈大家的成就之下,绝大多数艺人仅仅是描摹前人所作,亦步亦趋,缺少创新。壶形、制作技艺等方面的发展甚少乃至停顿。再者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升平状态,在整个社会的审美观的影响下,陶瓷艺术的繁缛之风有所抬头。这一时期紫砂壶上出现了釉料等装饰,与紫砂质朴无华的本质很不和谐。而这一切也被当时一些有心的艺人和文人所发现。其中有突破性创造的要数杨彭年,陈曼生等人。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制陶名人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到后来,陈曼生亲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壶上刻雄奇古雅的书体和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题句,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1]
继陈曼生之后,又有瞿应绍、邓奎、梅调鼎、朱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合作而成的作品极尽文人意味,有些由于社会动荡、战火连绵没有流传下来,但那些历尽艰难保存到今的佳作都已成为艺术奇葩而长盛不衰。
近现代以来,吴昌硕、于右任、谢稚柳、刘海栗、韩美林、范曾等书画大师都曾与紫砂艺人配合作器,进一步推动以紫砂为载体展现传统艺术的多元融合。
文人壶发展到现今,确实也会出现一些有悖于初衷的异类,它们可能会盛行一时,但难以流传,那些离经畔道之作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不管如何,都无法磨灭文人壶那璀璨夺目的光芒。文人壶的未来必将和它的诞生一般神秘而美好。
“文人壶”的构成有着自身的形成法则,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冠以“文人”这个字眼,不仅仅是由于文人的参与、制作,更重要的是表达其澹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文化特性;表达穿越世俗制约,以达闲雅之心境
自文人壶问世以来,深得众人之喜爱,人们不光把玩欣赏,还投入之中,原来妙在其中。难怪清人汪文柏在赠给紫砂壶艺名家陈鸣远的《陶器行》的诗里,要呼喊“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了。
上面所简述的文人壶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只是文人壶历史的一小片缩影,它所包含的内涵与人文情趣不是能够简简单单就说的清的,这还有待于我们后人对其不断的研究与完善。而这也必将指引着我们深入了解紫砂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戴南海、张懋榕、周晓陆《文物鉴定秘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吴婷婷,女,1968年出生,助理工艺美术师。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各项大奖,受到行内和藏家的广泛赞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精雅可人,清丽明亮,作品多次被书刊和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