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彰“自然”——浅淡现代竹艺创作

[日期:2012-07-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现代竹艺基于竹材的特殊性(局限性与优越性)和传统竹艺所提供的创新可能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科技工具作辅助,以手工制作为主体,进一步彰显“自然美”,创造中国特色的前现代的工艺美术竹艺的新天地、新境界。

关键词:现代竹艺  手工技艺  综合材料  自然  可能性空间

   

    一、发现竹材特殊性,激发无限创作欲

       任何艺术品,都是以彰显人为的“手工技艺”与“自然”结合的双重美,或者说通过人工创作或加工,既彰显工人的技艺美,又彰显物材本身的自然美。然而,任何东西都可能有某些相同或相近之处,同时它必定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个性。竹,是个天然物种,自然有它个有特殊性质,而且不同的地区、地质、气候、土壤等条件,生长的竹子品类、材质等都有差别。因此,对竹材开发应用,也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创作现代竹工艺品竹材的选择要求及为严格。只有选对了相应的材料才能制成相应的物品。如四川的“龚扇”就因为当地的蓉竹二簧能劈削得很薄很薄,编成扇面才透明如纸。湘竹有泪状斑痕、紫竹有紫红色泽、笔竹细而修长,佛肚竹形态别致等等都是制作特种工艺品的天然优质材料。

       选用竹材制作器具和艺术品,首先要对它的特性进行深入了解,有时还必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这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它的特性。自然生长的竹子,砍下后一般不能直接用来制作工艺品,因为不经过一定技术处理的竹材,较之木材或其它材料更容易变色、变质、腐蚀,虫蛀,因而失去竹子原有的神采美感,显得枯槁而苍白。因此,竹艺制作时对竹材加以选择,并进行烘、蒸、晾干等技术处理。根据它的自然形态与材质特性进行设计加工,因竹材可烘烤而改变其原有形态形,竹竿可锯成竹管,也可劈制分割成竹片和竹丝为我所用。其竹材料只要使用恰当,用途非常广泛。就欣赏类艺术品来讲,可制各种文具、灯具、玩具或陈列工艺品。以及生活中各种居家用具和工具,这类物品只要在制作中充分利用竹材料的特性加以设计,自会在作品中彰显工艺美其自然美。对制作完成后的作品若要进行适当的油漆、上光或打磨等工艺处理,更增加其美感及很好手感

       竹艺品制作前除上述几种常规的处理方法外,在制作特殊艺术品时,还需要一些特殊工艺和手段加以处理。当然应少用或不用有害的化学品,以避免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隐患。加工制作竹艺制品的手法很多,通常通过锯、劈片、抽丝等工艺,来彰显竹材本身作为天然物貭材料美和制作艺人技艺的统一,达到制成品具有工艺美之目标。这种天然竹材通过设计、施以高超技艺制作成具有独特的综合竹艺术品,它区了日常生活用品,超越一般工艺品所能传达给人的视觉之美,因而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价值,它一方面强调了竹材本身材质的形式美,同时又重视设计合理、巧妙制作工艺的美感,其两种不同美感組合体——材料叠加技艺(设计、手艺),以强调自然材料美为主,工艺是为之所从属。它,就是现代竹艺的特色。

       竹艺制作施工,往往借助一些木工工具,如锯、钻、锤、锉等,其使用方法也有相同之处,也更需要有特制的竹刀等相关专用工具木材和竹材必竟是天生的两种自然物,一般切割或锯削后的原木材,如果不再经过工人处理,它可以仍然会不失其材料本身的美,只要保持适当干燥、通风的条件,制成品就能应用。但天然的竹材就不一定,如不经过人工将其预处理,直接用以创作,其因竹材的天然特性,将可能导致开裂、扭曲或霉变。不能再具有完工时的形态、或一段时间后失去原有颜色,渐渐丧失设计功能和它特有材料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然的竹材需要预处理,才能加工制作人们需要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在的艺术品。所以,艺人要运用天然竹材做成艺术品,就必须先了解竹材特性,才可以掌控它、扬长避短运用它,使它的天然的材质长和外形美都为我所用发挥到极至。这就好比画家早已熟悉它的绘画颜料,在绘图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创作,画出最美的画图一样。因此,人们利用竹材制作的艺术品或实用品,就必须先认识竹的天然特性,进而掌握这种特殊材料。“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然界中各种竹类植物很多,这种生态型材料的许多特性等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发运用、从而造福人类。

       与木材相比,竹材所具有的材质不同,比如,其表面光洁、空心、有竹节、形制比树材小、且成呈长条的圆筒形、质地坚硬、纹理垂直等等。这是它的特殊性质,也是它制作某些日用品和艺术品所具有的优点、或局限。这就为艺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所以在制作实用品、艺术品前,就必须根据它的特性设计,“因材施艺”合理地应用它的特殊个性,尽量将它优良材质发挥到工艺中。制作中用心加工塑造,避免工艺品制造中的局限性,然而,竹材的局限性又往往是竹艺创作者大可“因材施艺”、“施展智巧”的天地。艺人可发挥自我才智变不可能为可能,开发成众多新颖物品。竹材料有这种不断可创新的优越性,在竹艺创作者眼内,其竹材料的特殊性而就是他们追求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它具有比其它材料更多的可能性、趣味性、艺术性。

    二、    发现竹材料美之所在,勇于现代竹艺的实践

       创作以竹材为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彰显它的天然材质美和人为技巧的工艺美感。其设计固因反映的作者的艺术思想和其对竹艺材料的认识。就制作过程本身,同样离不开彰显竹材料本身,要尽量将它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生物自然美,其物质构成所表现出来的材料美,匠人施艺中的工艺美,制成品展现出的形状美,以及最后陈设位置环境美相衬托,使用过程中能较长期让人享受到作品的功能美。这种竹艺作品才算成功、才有价值。就竹子的那些天然美感形态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它在人们面前是同样展示着,只是你是否用心去审视它、发现它、利用它。这像村里姑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伙子和她们一起长大,过着平静的日子,忽然有个小伙子喜欢了某个姑娘就和她恋爱结婚,这是因为那个小伙子发现了美。这种美并非每个人都能同时发现并有利用的冲动。仅举竹材料表面的自然生长形态,竹竿修长婀娜多姿;竹青、竹簧色彩雅致;表面光洁、色泽自然。其竿坚挺有弹性。其节富有节奏韵律。只要有发现的眼睛去审视并加以匠心设计,那圆形竹管、竹根、甚至细竹枝都可以通过巧妙施工让它在作品中彰显。使它物尽材用各显其能,彰现出它特殊材质和材形的美感。这是在有心的匠人那里是这样,而且是他创作欲望最强盛的时候,因为他们像诗人一样,是天才。相反,同样的物质许多人对它会熟视无睹的,甚至有人不喜竹子要将它砍去。因为这些人是没有发现的眼光,至少是某个时间段是这样的。

      我是工艺美术工作者,因为热爱竹子,面对这些日常司空见惯的材料,就想用它创作自己的作品。在这些普通的竹材料中真可以创作大批既实用又新颕的艺术品。其关键是如何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从自己编印的《杨振明竹雕艺术》小册子中,可清楚我从事竹艺创作始于1982年以前。那时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民间工艺室搞创作,科研环境宽松,可以在完下达任务后有许多时间和机会去搞自选课题。当时也就出于好奇一时冲动用竹材料为目标,设计了一批以动物为题材的竹艺品,如《猪》、《羊》、《马》、《牛》等作品,展出时立即获得较好评价,有了信心又创作了《网中鱼》、《孕马》等20多件作品,参加1982年全国首届壁挂艺术展。初步尝试成功,使我发现竹艺材料有很大的可塑性,它的特殊材质中许多艺术美可以挖掘。只要有很好的创意和设计,符以现代文化语言,创作的现代竹艺艺术品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利润。只要开发合理,前途非常广阔,为此信念更加坚定。1997年以后专职从事现代竹艺和雕塑艺术工作,就这样一步步走向前。20045月《竹艺系列作品》参加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银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鼓舞着我不断创新,使一批批现代竹艺作走进社会,在各种艺坛上展出并不断有奖杯收回襄中。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竹文化底蕴深厚,竹材料早被先人利用,并不缺乏竹工艺术品。现代竹艺只是在设计思想上多了一些现代设计的技法,在加工制作手段来讲,除继承传统的那些竹工艺制作技法外,自然也要适应了现代社会环境的进化,引用先的电动机械等设备,制作工效显著提升。尤其电脑技术的加盟,设计功能更加先进,图纸有立体、透视、色彩变化,背影变换及体积、功能力度等测量计算十分方便,而且原材料的釆购、科技信息调研和市场销售都可以为创意作者分忧解难。

       现代竹艺的主要功能主要发挥竹材料的优良性能为我所用,虽说成品仍是陈设和日用两种。但其产品有非常强烈的形式感,时代特征浓郁。有浓重的现代文化气息,是许多人感到新鲜、好奇、观感刺激强烈。许多作品粗略一看不知是什么不一定接受,但止足再看就能慢慢品出它的艺术设计思想,而目经过欣赏也就可能爱不择手喜欢上了。如上述那本小册子中的众多架、垫、筒、箱、篮、橱、椅、桌、灯罩等制品,都本着“让灵感成为永恒”进行设计,目的是为了“让艺术走进生活”,才去制作上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只是其形式感与众不同才让人惊奇。细看就不难发现我的作品是较多地运用现代设计思想,综合了古埃及、古罗马、波斯和我国传统文化图案,在同一件作品中相互融洽达到美的效果。就最直观的竹笔筒来讲,原是我国知识分子常用之物,过去文人为它加刻一些文字、花草和山水人物,适应了封建时代的文化气候。上世纪后期这些东西在市面上增多,也仅是以往旧文化的延续,作品平庸少有新意。现代竹艺笔筒虽然主要功能因毛竹形制所限制,筒状没有根本性改变。但也没受其束缚,就从工艺设计和制作方面多下手段,将中西文化元素揉合进来。如有个用铜丝加工绕口的直形竹筒刻上一组傩面人物头像,底座又用铜丝编成倒扣的篮状,增加了新的文化形式美,它的稳固程度也有提升。还一个竹筒设计了四个圆形门洞,菩提树刻制在门洞内,汉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加上底座用上下两层方形木板更加稳定,它除增加了作品层次,又有方圆文化的思想内涵。至于小册子中那第一个作品,是利用了三段粗细不同竹管组合设计制成的,上外层是个变形的古代人物,从头饰看,是个春秋时代的士大夫,曲腿搂抱着一个贴有小砂石装饰的空竹筒,內部可装不少物品。一双大手的手指关节相互交叉,紧紧搂住内层储物筒,其环形手臂肌腱隆起显得十分用劲,下面一双内翻的大脚又将下层敞口竹筒拢住。这件竹艺品立意明确,上下两层增加储藏物品的使用空间。其型制结构充满新意,人物形态夸张工艺造型别致,尤其是交叉的手指,制作工艺也精巧。它似鱼?似叶?设计非常巧妙,其现代装饰语言可谓丰富。

       这本小图册中有多件灯罩作品,有的看似简洁,但也有丰富的装饰语言和实用功能。如那个插着玻璃瓶的竹筒,实际也是个地屏灯插。它利用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将旧酒瓶先去了底,插入有灯座装置的竹筒内作灯罩,白天雕刻别致的竹雕是件工艺摆件能美化环境,夜晚开灯又有实用功能,能给主人照明。如此灯罩形制很多,其方、圆等異形透明灯罩装置在各式高低不同的现代竹工艺品灯座中也别有风姿。本子中还有几个造型别致的竹艺手纸匣也是随着人民生活习惯的变更,为方便大众而设计的。

        除上述现代竹艺品中的小件外,也有大中型家具,如凳子、靠背椅、沙发椅、圆桌、方桌、条桌、贡桌,各式橱柜、箱笼、衣架、书架和茶几、琴几等。这些都是群众生活中需要的器物,贴近百姓生活成为现代室内点缀的新颖装饰品,尤为新潮的中青年和知识分子欢迎。因为这种现代竹艺制品是用天然材料制作,不存在合成材料所含有的化合物,它环保无污染,对使用者不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我选用材料创作时首选的。这种现代竹工艺品为一些现代宾馆、饭店和公共文化艺术场合所使用。因此,在今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欢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是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创作这种新颖的现代竹艺的是有广阔前景的。

          三、努力彰显竹艺自然美  ,扩大传统工艺广阔空间

        我国古老的竹艺传统为现代竹艺的开发和创新,昭示了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尽管随着百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工业化、科技化进程,一度几乎切断了传统竹艺与现代竹艺之间的传承脉络。现在国家重提繁荣民族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代竹艺自然地恢复其理所应当。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因为无论从竹材作为环保材料还是从竹材本身的“可塑美”来说,现代竹艺的创新仍然会在传统竹艺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继续行进和发展。而且,竹材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绿色再生资源,可在贫脊山区也能生长,而且还能保持水土。不象珍贵林木那样难以生长。其下脚也综合利用,最終也可以成为有机肥料,不会危害社会。故从事现代工艺美术事业、选竹为材也是明智举措。

       竹艺之成为艺术,典型地是人工的手艺。而艺术的本质也正在于手艺——一种以身体感知和执行为创造方式的审美活动。诚然,现代手艺不同于传统手艺,它有了更多的机器或工具、科技可供借用,作为人为智慧、劳力和手工的辅助。由此,同时也会产生不同于纯手艺的传统竹艺的新手艺。这种新手艺仍然是手艺,或以手艺为主体的新技艺。正是在此意义上,现代竹艺仍然保持着传统竹艺手艺的艺术价值、感性意义和审美价值。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现代竹艺之美的创造,同样基于遵循以“人工”彰“自然”的美学原理。竹材作为自然物,其本身应该说是美的,比任何人工物都美。但没有人工将其制作成艺术品或工艺品,或没有以审美情怀用它来进行艺术创作并欣赏,则正如刘禹锡所说“美不自美”,竹材之美在于“因‘人工’而彰”,“因‘手工’而彰”。只有通过人工创作,自然物的竹材才能在艺术中彰显其——艺术美。这种艺术美与自然美具有同样的品性和价值。因此,现代竹艺创作就是创造一个从“人工”到“自然”的艺术世界。在其中,人的艺术智慧和技能、审美精神是大有作为的新天地。现代竹艺作为大众日用品目前尚不能,因为大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欣赏习惯尚有待提升和拓宽;作为纯艺术品也有待设计和工艺进一步升华使之更加完美。同时,也要进一步研究现代艺术发展思潮,根据其发展趋势进行创作。张道一先生关于手工艺的三个问题中指出:“经济、实用、美观,这是工艺美术设计和制作的指导原则,它适用一般的日用工艺,也适用于欣赏的装饰工艺。”所以现代竹艺也不能本末倒置,仅以美观为主而淡忘了经济与实用原则。

      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为现代竹艺的新天地可以为人们展现一个久违了的不同后现代或现代的——中国特色的前现代的工艺美术竹艺新天地、新境界,正可谓“古树开新花”。这个新天地、新境界是我们的自然情怀、诗性智慧和“天人合一之技”的栖居之地。新社会需要新产品,有心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在现代竹艺世界里一定能凭“技艺”彰出更多“自然”美,也能为大众创作更多更好竹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工艺美术论集》张道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工艺美术文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杨振明,男,1957年生,南通航运学院客座教授、南通五山现代竹艺艺术馆馆长、中国民间竹艺传承人。

    来惠群,195710月生。19798月考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1986年选派到南通市生活艺术公司从事工艺设计工作。19888月调往南通市绿化管理处工作,从事城市工程的工艺设计和有关施工管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