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漆画

[日期:2012-08-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漆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各个历史时期,漆都有不同的表现,不断更新的表现说明了我国漆文化的涵容精神,而这个涵容精神也是开放性传统的体现。漆画难以“适时”促使我们能动的改变它,改变也要符合当代审美,服从了审美情趣,也顺应了其开放性传统的需求。开放并不意味否定传统,毕竟扬弃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要发展,只有靠艺术家们不断的去“适时”。

 

关键词开放  传统  适时  扬弃  美学 

 

  “漆画,以其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富有美丽的独异材料及变化莫测的工艺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和风韵,别具一格的自立于画坛的时间仅有几十年的历史”①。但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漆碗来看,我国的漆文化的历史可以由此上溯至七千年前。我国漆艺界的权威专家王世襄先生把这七千多年的漆艺史科学的划分为六个阶段:1、新石器时代——上溯七千年,尚未找到用漆的起源;2、商、西周、春秋——镶嵌、螺钿、彩绘漆器已达到高度水平;3、战国、秦、西汉——五百年的髹漆繁盛时期;4、东汉、魏晋、南北朝——漆工业的衰微并未影响漆工艺的发展;5、唐、宋、元——主要髹漆品种已基本齐备,雕漆登上历史的顶峰;6、明、清——不同髹漆的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千文万华。②在这之后出现的传统漆画和现代漆画也属于漆文化的范畴。漆艺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漆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走到今天,并且还充满着无限发展勃勃生机。”③,这并不是偶然,漆艺顽强、蓬勃的生命力体现了其开放性传统的优越性。而这个开放性则是漆文化发展的内因。在当今中西文化日益融合和艺术全球化的冲击下,难免产生一种浮躁的情绪和浅薄的骚动。如何把握其进展方向,是漆画家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历清东西方艺术的根本区别,浅析当代漆画家应履行的历史使命,把握好漆画展现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内涵的方向性不足,努力拓展漆画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用古老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体现现代的生活艺术。

     一、漆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从我们祖先用漆之初就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的去深入发现、挖掘、延伸她的美。在色彩上,从商代高度发达的彩绘到魏晋时期密佗绘的出现,新的色彩和技法的进入,漆艺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不正体现了我国漆文化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伟大涵容精神吗?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漆文化开发性传统的体现吗?在材料上,从商、西周时期螺钿的运用到唐宋时代金银平脱的出现也无不证明了漆艺的开放性所在,而清朝时代的“百百嵌”更是把这一开放性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的漆艺家们在漆艺的有机涵容下,开放性的促使下,不断的去发现、运用新材料,能动的追求心中的美、表达心中的美。同时,新材料、新色彩的不断进入也更好的体现了漆艺的开放性和涵容性。这一点反映到技法上,从彩绘到一色髹,从堆漆到雕漆,再到后来的“百宝嵌”,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都大大的拓宽了我国漆艺的视野。这些带有启迪性质的探索为日后传统漆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漆画的形成与著名漆艺大师沈福文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川省立艺专开设了漆艺专业并开始了对漆画的探索、创作。漆画是我国千年传统漆艺和当代绘画艺术观念的结合,它从实用转化为独立的审美欣赏,由单一的表现技法发展到了许多技法的交错运用,强调了其审美价值及艺术性,使漆画得以从装饰艺术的范畴中分离出来,使我国的漆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传统漆画与传统漆艺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漆画不断发展精进,大漆在给漆画家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局限。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新问题上,许多漆画家开始了探索新的思路。真正在漆画上跨出一大步的便是四川美院陈恩深老师所开创的以聚氨酯为主要创作媒材的现代漆画。现代漆画较传统漆画站的更高,走的更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代漆画的表现形式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时代的漆艺术,她走出了一片色彩斑斓,一片随心所欲。说她走出了一片色彩斑斓是指现代漆画可以表现出传统漆画难以表现的色彩;说她走出了一片随心所欲是指现代漆画能自由、更畅快的表现画家的审美个性、思想、意境、格调。从他一幅幅的作品中,那璀璨如宝石的红色、蓝色,晶莹如翡翠的绿色……无不表达了他对色彩自由的追求,对审美个性化的渴望。

      二、漆画开放的重要性

   “漆画是否有必要开放?”答案是肯定的!现代漆画走出了传统漆画的总见褐色性。而这种褐色性也是传统漆画最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漆画的进一步发展。漆画首先是画,而后是漆。既然是画,那么就应该讲究美学至上,既然是美学至上,我们就没有理由受到创作媒材的束缚。“绘画风格的嬗变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暗中显现”,既然是新的时代,那么漆画应该有新的气息。而大漆的褐色,单一、沉闷肯定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对漆画的审美需要。反着想一下,如果不进行开放会怎么样呢?看看越南的磨漆画就知道了。越南的漆艺是在中国明代传入,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磨漆画,开创了漆画绘画的先河。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越南的磨漆画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制作精良,而且风格多样。同时在材料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探索和拓展,极大的丰富了表现力,开拓了新面貌,但总走不出褐色调,画家也曾试图表现印象派的色彩,但最后都被褐色无情的吞噬掉。这使越南的漆画走入了一个相当窘迫的困境,这个困境无疑也是我国传统漆画的困境。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然而我们的艺术家们是发现了美的同时却为不能表达心中的美而苦恼,所以我们追求美就不应该拘泥于是否传统。一个高明的漆画家是绝不会死守陈规,绝不会让模式和思维干扰自己的审美判断和感受的,而是能动的去适应、创新。穷则变,变则通”是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提出的救国之方。我们用到漆画上当然也行得通。“穷”意为穷途末路,要“变”就应服从审美情趣,而不能只拘泥于形式上,材料上、工艺上的变化。有的人可能会想,以聚氨酯为主要创作媒材的现代漆画是否会导致漆画本体的偏离?答案是“不会的!”聚氨酯在媒介上取代了大漆,但其技艺表现和美学取向还是非常相似的。正如陈恩深老师所说,漆艺是美学至上而非媒材至上。什么媒材更有利于漆艺的美学表现——美学更自由的表现——便是更好的媒材④,此谓适者生存。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媒材上有太多的争执,媒材应该更好的为我们的创作服务。如果聚氨酯做到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它呢?漆画是具有绘画性和工艺性双重特性的画。它既讲究材质美,但更讲究文化内涵美。我们如果始终停留在对漆画材料技法上讨论的话,就会使我们背上传统的负担,导致思想刻板保守,使漆画整个创作精神窒息。难免会与时代精神脱节,这也就和漆画的开放性传统相悖。

    漆画要开放必先人的精神的开放。陈恩深老师曾经对好用的头脑下过定义:“在于它不是‘仓库’,而在于它是‘完全空透’,它能极富灵性地捕捉宇宙空间灵趣而又极快地丢掉‘物壳’。对它来说,它吃过很多而又像什么也不曾吃——永远敞开胃口于无垠空间。”⑤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都应该具备一个好用的头脑,它能在一个敞开的环境中不断的去吸收新文化,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动的去改造创新,不是墨守成规。而学艺术最怕的就是被“概念化”,海德格尔说:“概念性表象模式太容易潜入到每一种人类经验方式中盘踞起来。”现代漆画的出现既对“概念”的否定,也是对当下生命对时代的感悟,这也是迎合当代审美情趣的要求。

    三、漆画的开放与传统的关系

    漆画要开放也并不意味我们对大漆的否定,有什么材质在表现温厚、神秘韵味的时候可以与大漆相媲美呢?扬弃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我国文化承传性的精髓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漆画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免有着对其他艺术作品的借鉴、吸收,就拿我们的创作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吸收和借鉴了传统的表现技艺。我认为,现代漆画同传统漆画的比较,不但是物质上的革新,同时也体现在观念的更新变化中,没有为了美丽不能破坏的规律真正的漆画家总是以传统技艺为基础做跳跃,善于把传统材质,技艺中最能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部分,用现代意识加以重新审核,不断苛求自己以新的形式、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意念,成为富有自我特性的创作者。

      变”,才是艺术发展的灵魂。现代漆画的出现也顺应了漆画“变”的趋向。从现代漆画的开放性联想到我们传统的漆艺,联想到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高科技材料,先进技术运用手段的日新月异,如何立足传统吸收各种新观念,新体现,新材料;如何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把人的艺术思想,内心情感,审美情趣更好地体现出来;如何以生活自然中提炼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巧于意匠,这些都可以从传统的漆艺中得到启迪。

    漆文化的开放性传统证明了它从来都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适时适心”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画家对时代精神做出的能动性反映,从而使漆画不断的创新。漆画的涵容性很强,在当代艺术家的视野与观念中,它有很强的延展性和体现力。开放是漆艺发展的内部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漆画还在发展,还在实践,漆画就还要继续开放,它不可能回到或停留在哪一个点上。既已“适时”,我们就要“适心”,那样才能在一个敞开的环境下对开放的漆画做出健康的审美创造。

 

参考文献:

①《探索漆画的语言艺术》  陈圣谋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1989年第11

②《中国美术集-漆器》  王世襄 朱家晋  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③《当代漆艺》          陈恩深  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④《当代漆艺》 后记    陈恩深  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⑤《漆画 不只是关于漆画的思考》  陈恩深  鲁迅美术学院学报《美苑》编辑部出版1995年第4

 

作者简介:

  文举,1981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助理工艺美术师,0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漆画专业。现在扬州漆器厂工作,致力于漆器稿件的设计与工艺创新,运用理论联系生产,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的、更好的为漆器事业服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