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代刺绣品仿制技艺

[日期:2012-08-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刺绣,源远流长,据可靠实物资料,最早出现在辽宁地区皮件上的“韦绣,距今已有5500年历史,从商代开始绵绵数千年,中国刺绣工匠与闺阁女子即以丝绸为载体,倾注艺术情怀和设计才华,以纤纤素手一针一线累积,创造了无数刺绣艺术品。热烈浪漫的楚绣;古朴庄重的汉绣;富丽华贵的唐绣;精致细腻的宋绣;南秀北壮的明绣及清代各具风格的苏、湘、粤、蜀四大名绣,不仅为历代宫廷贵族重视,也是民间创造、表现美的艺术品。历代出土与传世的刺绣文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中,为国内外博物馆珍藏。

 

关键词:历代刺绣品  仿制  技艺
   

    任嘒閒大师生前十分重视传统刺绣艺术的继承,她经常教导我们:“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艺术,都需要对传统进行系统的了解与学习”,鉴于她的这个观点,在苏州市任嘒閒大师刺绣艺术工作室成立之初,任嘒閒大师就建立了有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刺绣史专家孙佩兰,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刺绣艺术家王祖识等老师参加的仿制历代刺绣品的技艺团队,我有幸入选此团队。

在任嘒閒大师策划组织下,精选了自战国至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0余幅。在仿制过程中我与王祖识老师负责绣品的制作与辅导工作。

    一、20幅仿制品的时代、图案、及研究选用的底料、针法、色彩记录如下:

1、          战国中期楚绣“龙纹”,湖北荆州博物馆藏(湖北江凌牙山一号楚墓出土)。底料:灰白素罗;针法:锁针(辫子股);绣线色彩:红棕、棕、黄绿、土黄、桔红、黑灰色(图案色彩按照片)。

2、          汉代“长寿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底料:绢;针法:辫绣(图案色彩见稿)。原作藏湖南省博物馆.

3、          汉代“新疆尼雅出土女裤边饰。底料:绢;针法:辫绣(图案见扫描稿)。

4、          唐代:“敦煌香囊”。底料:暗花素绫;针法:花、叶抢针、鸳鸯平银(边缘用银线盘)(色彩见照片,原作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5、          唐代:“灵鹫峯释迦牟尼说法图”(局部)文殊图像。底料:两层绢中间夹麻布;针法:粗丝线锁绣针法,满绣,唯眼睫与眼睛轮廓用接针、滚针绣成色彩按照片,原作藏大不列颠博物馆。

6、          唐代:法门寺出土“盘金拜垫”(宝相花图案、佛教专用)。底料:罗(细);针法:平金绣。原作藏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

7、          宋代:苏州虎丘塔出土刺绣“经帙”(五代到北宋初)。底料:罗(紫绛色);针法:平针、铺针、接针、斜缠、抢针、施毛针)。色彩:(复原、做旧)莲瓣金黄、宝相花淡绿、莲叶浅蓝、缠枝绿色。原作藏苏州博物馆.

8、          宋代:福建黄昇墓出土衣边(南宋)。底料:罗;针法:芍药花做铺针,边缘钉金铂。色彩:色彩较简单,稍分深浅(因照片太模糊,只供参考)图案参照《中国历代染织绣图案》上册P145,原作藏福建省博物馆。

9、          宋代(南宋):“梅竹鹦鹉”、“瑶台跨鹤”、“海棠双鸟”3幅。底料:绢;针法:平套、抢针、擞和针|缠针、滚针、顶针、压针、编绣、套针、松针;色彩:绿蓝、赭、黄、朱红、桃红等。原作藏辽宁省博物馆。

10、      明代:北京洒线绣。明定陵出土孝靖皇后百子衣(局部)底料:方目纱;针法:穿丝针、戗针、铺针、斜缠针等;色彩以朱红色为主,分别以蓝、绿、黄以及驼灰、月白等22种灵活搭配,,原作藏定陵博物馆。

11、      明代:山东鲁绣“荷花鸳鸯”。底料:暗花绸(湖色缠枝牡丹暗花绸)。针法:平绣、辫绣、套针、顶针、刻鳞、接针等。绣线:双股强拈的衣线(即粗缂丝线)。色彩:(见图稿)土黄、黑、白、蓝、绿灰、土红、绿、浅蓝、浅绿等十五、六种。原作藏故宫博物院。

12、      明代:苏州丝绒绣“大士像”。底料:白绫;针法:套针、齐针、擞和针、结子;绣线:绒;色彩:见图稿。原作藏故宫博物院。

13、      明代:广东金银线绣“凤凰牡丹唐草纹”。底料:平绒;针法:平金、顶针、铺针、接针;色彩:金色、深浅蓝色、土黄、赭色、绿色、白色、土红、茶色、紫,原作藏日本德川馆。

14、      明代:上海顾绣“松鼠葡萄”(韩希孟绣)。底料:缎(米色素库缎);针法:活毛套、擞和针、套针、接针、滚针。色彩:(见图稿)地坡苔点加色。

15、      明代:上海顾绣“花溪渔隐图”(韩希孟绣)。底料:缎(米色素库缎);针法:擞和针、斜缠针、滚针、压针;色彩:(见图稿)地坡、山石加色。原作藏故宫博物院。

16、      清代:苏绣“金带围图”。底料:缎(素库缎);针法:擞和针绣,花、叶、梗:斜缠、直缠绣题字、印章;色彩:花朵、淡粉红色加一条黄金色的花腰。叶、黄绿、青绿、每一张叶之分茎两旁用色深些,叶之根部更深些,梗子的阴侧面还用滚针傍上一条极细的红边。用线:花、叶均二丝。绣字一丝到一丝半。原作藏上海博物馆。

17、      清代:宫廷绣“喜相逢蝴蝶”。底料:素库缎;针法、色彩见图稿。原作藏故宫博物院。

18、      清代:宫廷绣“龙袍(局部)”。底料:月白色软缎;针法:见图稿(有的图案用捻线勾边)。色彩:采用三晕色。如:红、粉红、水粉、蓝、浅蓝、月白、深绿、浅绿、葡灰、浅雪灰、白色。原作藏故宫博物院.

19、      现代“倍克像”(沈寿绣)原作藏南京博物院藏。

20、      现代乱针绣“美女与骷髅”(杨守玉绣)原作为杨守玉家属收藏。

上述仿制品,有的是建国后出土的刺绣实物式残片,有的是各大博物馆传世珍品,大部份原作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见到实物,主要是选择精致的图片制作,并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然后一一研究分析。

 

    二、底料的品质、针法运用、图案色彩的配置

1、底料选择:由于任嘒閒大师的要求严格,在刺绣前我们从底料的品质、针法运用、图案色彩的配置都参照资料进行详情分析记录,尽可能仿制接近原作,如在底料选择上,唐代香囊的底料暗花素缎以及明鲁绣底料缠枝牡丹暗花绸,现代丝绸业已不生产,无法找到,我们就采用最接近此类底料白丝织品代替。

2、颜色、针法仿制:在色彩上,由于古绣色彩比较暗沉,我们采用拖茶叶水等方法做旧,尽量接近原作。有的针法如锁绣(辫子股)在汉代、唐代应用得比较普遍,而且技艺成熟,成排地铺列平整无痕,而在当代刺绣中已应用不多,我们就反复练习以达到原作针法要求。

结论:

     通过历代刺绣品仿制工作,我们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刺绣历史,针法及技艺的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图案变化,而且亦从中领悟到各个朝代的刺绣艺术风格和特点。同时通过对古代刺绣中优秀的技艺的挖掘,对当代刺绣的创新亦有一定的启发。在仿制的过程中,采用了师父带徒弟的形式,以活化的形态,传承了传统刺绣技艺。

    上述列代刺绣仿制品,一经展出,受到了刺绣行家们的好评,有的博物馆要求为他们复制刺绣文物,认为这套刺绣仿制品,不仅为专家研究历代刺绣提供了参考的资料,亦为培养刺绣人才,提供了实样的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国刺绣    缂丝文集(孙佩兰注)

[2]中国刺绣史(孙佩兰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5月)

 

作者简介:

    吴金凤,女,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工作40余年。1949年出生于苏州,1972年考入苏州刺绣研究所,2002年在苏州市任嘒閒大师刺绣艺术工作室及苏州任嘒閒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刺绣创作及技术管理工作。师从苏绣艺术家蒯英,同时受到著名刺绣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閒先生的指导。擅长传统绣和双面绣,特别是金鱼和花鸟。绣品多次获奖及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