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技术型人才尤其是雕刻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水晶行业高端化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东海水晶行业起步晚、基础薄,缺乏成就高、精、专型技术人才的环境与土壤,而现有的人才培训方式还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原始作坊阶段,人才的培养不规范、成熟周期过长,不利于水晶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了解这一课题,东海县至善坊水晶雕刻技能培训学校在长期水晶雕培训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训模式。
关键词: 水晶雕刻 人才 至善坊 培训模式 大师工作室
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东海水晶历经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加工与销售的集聚地,但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夫妻店的销售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对品牌化、规模化的转型要求。品牌化需要有艺术品位的高端作品,规模化需要流程化、标准化的批量产品。高端作品离不开大师级雕刻人才、首饰设计人才,标准化的批量产品离不开技工型人才。而这两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正是东海水晶行业适应变化中需求所要应对的问题。如何解决?笔者根据2004年至今亲历8年的雕刻厂生产、2008年至今4年的雕刻培训学校创办经验,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快雕刻大师等高、精、专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东海水晶起步晚、基础薄,缺乏培养雕刻大师的环境与土壤,打造大师型人才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见效。因为成就一个雕刻大师需要非常浓厚的行业土壤、百里挑一的个人资质加上个人长期的刻苦努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四点着手:
1、鼓励艺术院校毕业的人才进入水晶行业创业、就业,学习水晶雕刻技艺。
这项工作需政府、企业合力促成。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应届东海籍美术考生报考大专院校的雕塑、珠宝首饰设计等专业,为行业做长线人才储备;鼓励已毕业的艺术专业学生进入水晶行业创业、就业,学习水晶雕刻技艺。因为他们经过艺术类院校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培养,再学习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雕刻这一门技艺时,会比那些从小学艺要经多年才可成就的师傅快很多倍。
2、选取企业中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动手能力强,缺点是未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由政府牵头、企业出资送省内外有合作意向的大专院校艺术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同时他们可以在所在的艺术院校中传授他们精湛的雕刻技艺,成为艺术院校学生的实训老师。这一点,笔者已有成功的交流、培训经验,并有良好的成效。
3、经常邀请、聘请艺术类专家、学者、大师来东海开班授课或成立大师工作室,选取优秀的雕刻技术能手进行培养、培训,并以作品评奖激励之,职称评定推动之,打造大师型人才只是时间问题。
4、广纳外地技术型人才。
凡愿意以东海为家,愿意为东海水晶产业奉献自己才智的雕刻、珠宝首饰设计等工艺美术类外地成熟人才,可以在户籍转入、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创业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引智引才,缩短大师的培养时间。
二、用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培训模式替代作坊式的传统授徒方式。
技工型雕刻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水晶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东海水晶行业起步晚、基础薄,自身没有宝玉石加工的传统,是平地起高楼发展起来的。简单的珠链生产无法推动行业的高端化发展,唯有雕刻这一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才能创作出有文化品位的工艺品。行业对这一群体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因为绝大多数普通材质工艺品的制作是由他们来完成的。而技工型雕刻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一般不低于四至五年。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习需要长时间刻苦努力才可以积累的技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通过自己创办的东海县至善坊水晶雕刻技能培训学校几年的培训实践积累,已经摸索出一套学校、企业、学员三方互利、系统的、可快速复制的人才培训模式。那么至善坊有一个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独特的“倒推法”雕刻培训方法。
雕刻技术的传统模式是师傅做,徒弟看;师傅画,徒弟做。一块原料从设计到制成品,需经相石、审石、粗坯、细坯、修光五道工序。其间所用工具有几十种之多,常用的也需十几种。培训一个成熟的雕刻技师,至少需要四到五年,而这样一个技师往往只会非常单一的有限题材。
至善坊要培养的是全面的创新型雕刻人才,应用的是一套有系统、有章法、有理论依据、有实践经验的培训模式,我们称之为“倒推法”,介绍如下:
1、学员进校并不让他们马上上机操作,而是有专门的辅导技师教他们认识工具、熟记工具的型号、用途与用法。
2、熟悉工具后用废料、下角料进行基础训练。教学员先做一些简单的长方体、柱体、几何体及抽象造型,锻炼他们的基本手法。
3、前两项培训完成后,始进入“倒推法”第一步,即由熟练技师将作品完成至最后一道工序时交给学员进行最简单的细磨修光,同时要求学员反复揣摩作品的线条、手法、设计理念。学员熟练掌握最后一道工序后,进入倒推法的第二步——细坯。以此类推,学员也就学成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一种题材到多样题材的技法。
雕刻技术中相石、审石、粗坯是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关键、最难学的步骤。让一个毫无功底的学员由难到易来学习,显然不是个好的方法。不如由易到难自然上手。同时和不同领域的师傅交流、学习,每天接触到不同的题材,对学员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培训。
通过下表对比一下传统的授徒方法与至善坊培训模式的不同:
序号 |
传统的授徒方式 |
至善坊的教学方法 |
1 |
师傅凭经验、靠感觉,缺乏理论指导,徒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由美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教授绘画基础,从素描、线描学起,上机操作前首先对工具的名称、用途、用法先有透彻的了解,做到画、训结合,以画促工、以工悟画。 |
2 |
一个师傅往往只擅长少数几样题材,徒弟所学有限。 |
工厂技师多,题材丰富,学员视野开拓,可广学众师所长、取长补短。 |
3 |
师傅一次收徒的量有限,不利于后备人才的快速培养。 |
有自己的研发创新队伍、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可批量招生、快速培养产业队伍。 |
4 |
师傅多数不能直接面对客户,常和市场需求脱节,徒弟所学往往不是市场所需。 |
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断的和客户沟通。培养的学员学以致用,既利于工厂的良性发展,又利于学员个人的前程。 |
5 |
只授艺不注重其它方面的素质培训。 |
授艺之外有专业的中文教师、美术教师讲授国学、美学等专业知识,注重素质培养,规范的工厂管理,可使学员懂得纪律、制度的重要性,为学员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二)有效的规范管理机制。
在培训的过程中,至善坊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将每日学习中发生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无论是制作上、设计上,并以各种形式探讨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找到有效解决方法后以流程、标准固定下来,进而形成教材、规范的操作指导书,使学员学有所依、学有所据。
(三)通畅的市场反馈渠道,建立合适的科、系,培养不同技艺的专业人才。
至善坊水晶雕与销售商有紧密的联系,不断了解市场的需求,通过对市场信息、客户需求的分析,不断设计消费者喜爱的题材,进而形成人物、动物、花鸟、古兽、瓶熏等不同品种、品类的科、系,并根据学员每一阶段适合何种题材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力求系统化、循序渐进式的培养。
(四)成熟的职业规划方向。
学员经过三至四年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成为技工型人才,如何将技工型人才培养成技师型,进而到设计型人才,就要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规划。为此,至善坊与省、内外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下设以至善坊培养出的杰出的中、青年雕刻师命名的雕刻艺术工作室,根据雕刻技术将这些技工型人才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人才由大师指导、最好的雕刻师教授,以最好的原料,给他们最自由的创作空间,没有时间限制和要求,只求有最好的创意、最完美的设计、最极致的雕刻工艺,从而创作出能传承的作品;第二梯队人才配属第二层级的雕刻师傅,原料等级相对稍逊,但亦是水晶里不可多得的材质,创意不减,精雕细琢,为客户着想,会考虑到时间、人工等成本,但作品亦是值得收藏;第三层级的师傅教授第三梯队的技工,原料可以不够名贵,设计依然追求完美,料艺相合,只是在制作上不再要求慢工出细活,这样也锻炼了技工的技术娴熟度,为他们向第二、第一梯队晋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优秀的设计团队。
为什么三个层次的梯队材料有不同,工艺有差别,但设计却均追求完美,因为至善坊还有一个独立的以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为主的设计师团队。他们既汲取了西方的艺术精华,又研究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融会贯通,使至善坊的设计汲古而不复古,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不失中国传统工艺之美。在大量的实践中,他们总结了高级雕刻技师的技艺,形成教材,又将自己的绘画理论、绘画实践传授给学员,包括技术娴熟的技师,真正做到了互为师长、教学相长。
至善坊不仅教会学员雕刻技能、美术素养、文化知识,还教授学员企业的经营、管理、营销。至善坊希望自己所培养的人才如果选择自主创业,可以把至善坊的培训方法、成功模式传播出去,共同打造东海水晶业雕刻人才培养的平台,为东海水晶行业的转型、发展、壮大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孙睿,江苏省东海县人,出生于1971年,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从事水晶雕刻二十余年,一直秉承“至诚、至真、至善、至美”的理念,专注于水晶雕刻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其设计、制作的水晶雕《龙上观音》被日本《艺术人》杂志视为天然水晶的“最高杰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