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之美称。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及至入微的乐器,其制作也是情感的产物。因此我们这些制作者不仅要准确呈现古筝的音质,而且要善于发掘古筝的文化和艺术美,做到以情动人。
关键词:古筝、情感、艺术、设计
一、筝乐悠悠——古筝的渊源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经弦。翠佩轻犹触,莺枝涩示迁。芳间何更妙,清月共婵娟。”这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咏筝诗,虽然只有短短40个字,却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古人演奏古筝时的动人画面,轻歌曼舞,余音绕梁,古朴的意境和听筝时的美妙感受让人浮想联翩。
古筝最初的表演形式不是纯器乐演奏,而是伴奏歌舞。《史记·李斯传》中的《李斯谏逐客书》中就记载了公元前237年古筝为歌声伴奏助兴的事。历史上较早抚筝而歌的人是东晋名将桓伊,《晋书》卷八记载了他边弹边唱,讽谏孝武帝不应猜疑有功之臣谢安的事情。
古筝常用的为十二弦筝和十三弦筝,尤以十三弦筝流行最广,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中高音区音色清透明亮,低音区则浑厚浓郁。古筝唐以前就传入西域了。在新疆库车县的库木吐拉千佛洞68窟中有一伎乐筝图,画面亦幻亦真,观之犹如清音入耳。关于古筝的起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秦代大将蒙恬在远征西域的途中,曾在阿尔泰山北侧看见过游牧部落的歌舞活动。只见穿着华丽服饰的青年男女手执幡节,头戴羽毛,身披彩色的双翼,飘飘欲仙。庞大的鼓乐震耳欲聋,充溢着粗犷的激情。蒙恬被这热烈欢腾的场面所感染,便把随军带来的中原乐器瑟拿出来亲自弹奏。瑟是有二十五根弦的弹拨乐器,音域宽广,古朴响亮。弹奏完毕,他把这件乐器赠送给了部落首领。这时部落首领的两个女儿争着要这件乐器,互不相让,抢夺时将瑟撕裂成两半。其中一半十三弦为姐姐拿到,另一半十二弦为妹妹所得到。众人甚憾,蒙恬却笑道:“一瑟传二女,琴瑟变二器,不争何得此器?”于是他把此乐器起名为“筝”,一瑟变二筝,“筝”的命名出于争瑟之故。从那时起至今,古筝仍然分为十二弦和十三弦两种。
二、伯牙绝弦——古筝的意境
每当我听到古筝的乐曲《高山流水》时,就被它清幽高远的意境所吸引,“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古筝清雅的音色恰如这句诗一样充满了禅意和寂寥,人不在,情未了,知音难觅,佳话长存,这种深深的眷恋和情思正是能够吸引我一直从事古筝、古琴制作的原因。古筝需要知音,对艺术情感的追求和认知同样也需要知音。
我从事扬州的古筝制作多年,对古老的古筝艺术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从扬州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这一切对我的古筝制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古筝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在古筝的制作中,我们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来制作,才能赋予它动人的生命力,才能使古筝打动人,才能使它具备感染人的灵魂、感情和音魄。这样一个演奏古筝的高手再配上一把称心如意的古琴,就好比一个善战的勇士获得了一把宝刀,方能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但是,现在的古筝市场龙蛇混杂、良莠不齐,许多人为了经济效益在制作中偷工减料,实在为人所不齿,因此,为了提高古筝的制作水平,也为了弘扬古筝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我们需要在古筝制作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积累,这种情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凝练和再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还往往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促成古筝品类和装饰上的创新。因此情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不论是古筝的制作者还是演奏者,都应该以情动人,注意自己的风格,增强古筝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两千多年来,古筝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民俗民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不同音韵、音律、调式、节奏、套体程序和演奏技巧的流派,包括福建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在内的南派,及包括秦筝陕西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蒙古筝派在内的北派。南派筝一般较优雅、柔美、稳重、含蓄,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和表露,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圆润细腻,深具婉约轻曼的南国风情;北派筝一般较泼辣、粗犷、高亢、豪放,突出外部效果的起伏和跳跃感,左手按揉弦一般较急较深,细腻变化少些,弹奏起来出音苍劲有力、刚中有柔、庄重古朴,深具中原韵味。不同的流派都有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比如: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将军令》,山东筝派的《汉宫秋月》、《鸿雁捎书》,河南筝派的《叠断桥》、《满江红》、《风翔歌》,潮州筝派的《平沙落雁》、《寒鸦戏水》、《深闺怨》等。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每一首筝曲都是在通过旋律来抒发对社会与生活的无限品味。每一件古筝也都是制作者经过千辛万苦对生活的感悟才制作出来的艺术。领悟不同古筝流派的差异和共性,才能获得艺术的灵感和情感表达的突破点,才能从精神层面体会各自的艺术魅力。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是音乐生命力、感染力的标志,演奏者只有把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实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中,才能表现出筝曲的内在情感,使自己的演奏展现出生活中真实的情感意境和绘图式意境,这对我们这些古筝的制作者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漆光万华——结合自身情感制作古筝
我的家族祖上四代人都是从事扬州传统漆器的百宝镶嵌制作,从我这一代开始制作古筝,但是出于对漆器的家学渊源和情感寄托,我在古筝的制作中仍然有意无意的融合了许多的漆器手法和技巧,这是我个人情感的寄托,是对于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和扬州特色漆器工艺的深深热爱。古筝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它的演奏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制作古筝的过程中它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改变最多的只是古筝的外观和运用的装饰手法。在我利用漆艺进行古筝创新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运用各种漆艺的品种和材料来对古筝的外观进行美化设计,通过多年努力,我研发出一系列工艺精湛的古筝产品,如:紫檀象牙浅刻精品收藏筝、楠木青花瓷系列筝、高山流水玉石筝、红雕漆嵌玉筝、楠木贴梅花镶嵌筝等等,并获得了国内外的许多奖项。我认为做一个成功的人比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更为重要,因为事业没有,人可以再造;如果没有了成功的人,一切都无从谈起!有人说:做生意其实就是做人就是做服务,而我们做古筝的人还要再加一条,是做艺术!做自己喜爱的艺术。我的态度恰如一句诗词所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我认为在一个男人的眼里:没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事业是永远都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需要融入我们个人的感情,感情是艺术的灵魂,但是,感情是抽象的,美不可能是抽象的,事物内在的本质必须直接表现在外部现象上通过一定的形式或形象显现出来,才有可能成为美的事物。古筝正是通过可以听到的美妙声音和可以看到的优雅造型去打动人们,给人以愉悦的享受,所以我们不能因此把艺术行为理解为脱离感情的科学行为,要充分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发掘古筝的艺术情感,这对古筝的演奏及制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翔.《扬州漆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
【2】 乔十光.《漆艺》.大象出版社,2004.8
作者简介:
翟玉怀,男,1964年生,江苏扬州人,1981年进入扬州漆器厂从事百宝镶嵌工艺,1983年进入扬州文物商店复制厂从事文物复制维修,1993年创办扬州清泉乐器厂从事古琴、古筝、古典家具的设计与制作。曾荣获1985年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最佳布置设计银奖、2004年全国首届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