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所以对工艺艺术品,特别是木雕艺术品的需求日越增高,同时对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们既需要有写实逼真的作品,又要有内涵丰富的作品,使人在欣赏中得到启示,回味和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获得收藏乐趣,这些收藏家水平不断的提升,也对我们木雕艺术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突破、自然、雕工、文化内涵
从1993年起,我先后用名贵木材小叶紫檀和黄花梨复制了原馆藏于博物馆,明清时期原来用象牙、犀牛角雕刻的珍品,如:乾隆至雍正年间的《番人骑象》,清中期的《刘海戏金蟾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的象牙镂雕《香筒》《提粱卤》和竹雕《提粱壶》等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原都是博物馆藏的珍品,复制后参展均获各类奖项。而且广受收藏爱好者和社会一些人士的好评,而且收藏此类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我一直深思;为什么收藏此类作品的人会多。为此,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思考,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他原有作品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弥补了当今收藏家需求的心理,虽然复制品雕工比原来更精致更精细,但是那是祖宗沉淀下来的产物,不是我们现在工艺家构思与创意,只是复制,哪怕你雕工再好,你永远超越不了他的文化内涵,还是效仿罢了。为此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木雕艺术者,我们为什么不能创作一些紧贴时代、增进一些文化内涵的作品呢!
如何创作出能值得他们百看不厌,值得他们收藏的作品,这不仅有雕刻材料与技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品文化内涵的大问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和方向,如何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一件作品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文化素养、文化程度、与技艺功底,雕刻功力,生活阅历和个人感悟。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搞木雕的人文化程度大都比较低,必须更虚心学习,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借鉴,理解。接受好的建议,注入文化内涵,从艺术风格上进行突破。
“蝶恋花”作为古词之曲调,声情并茂,文辞华美,音调和谐,堪称词曲中最美的曲调之一,蝶恋花,作为大自然的景观,花艳蝶舞,色彩斑斓,流光溢彩堪称大自然美景之一,《蝶恋花》作为黄杨薄意木雕构思巧妙,雕工精致,鬼斧天工,堪称木雕精品。“蝶恋花”唐宋乐曲曲调之一,其中“浣溪纱”“虞美人”“蝶恋花”等是常用的词曲之调,蝶花相依相恋,是何等美不胜收之景,喜鹊踏上枝头,凤凰栖落梧桐之上,又是何等妙不可言之境,这真是佳曲佳名凝佳境,令人回味无穷啊!
最早接触“蝶恋花”曲词,是在中学语文课上,读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诗人那汹涌澎湃的激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令我们这辈人永生铭记,“留连戏蝶时时午,自在娇莺恰恰啼”,“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蝶花之恋的盛春美景,被多少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诗人写进自己的优美词章里,北宋谢逸曾作蝶诗三百首,时人呼为谢蝴蝶,“狂随柳絮有时见,午入梨花无处寻”,那优美的蝶诗世代相传,在戏曲中就连生死之恋的“梁祝”最终化蝶向花径飞去,象征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之意,至于绘画更有数不清的古今佳作,有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例如:瓜和蝴蝶像征“绵绵瓜瓞 ”用来作贺礼,猫和蝴蝶(谐音“耄耋”)用来祝人长寿,如此美好的事物,如此美妙的艺术创造,也冲决了我木雕艺术创作的闸门,创作一件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黄杨木雕《蝶恋花》,如何使这件作品成为一件精品,紧跟时代潮流,增进他的文化内涵给人以震憾,我倍增思索,力求:1、从技法上进行突破,传统木雕技法多样,尤为镂雕为主,通常创作作品其技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平刻等,而透雕是最有特色的技艺,我则因材而艺,采用以镂雕、薄意雕为主。2、在题材上进行突破,传统木雕大多数为人物、动物、梅、兰、竹、菊等,从小的我就生活在乡间小村,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浓浓的田园乡土气息陪伴着我,于是我另辟溪径创作田园作品。3、在设计风格上进行突破,传统的木雕是以雕山水和人物、花鸟,而我准备把水、花和昆虫容纳在一起集中烘托创作主题,体现在一件作品上,我准备从这三方面进行突破,于是我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耗时四个多月雕出了蝶花之恋的无穷韵味,终于完成了一件集中体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精髓的一件作品。作品问世后参展,前后共获三次金奖,得到社会很高的评价。《钟山风雨》期刊为此作品作长篇写作报道。
我在构思设计和工艺难度上更胜一筹,呈现在你眼前是一件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12.5厘米的黄杨木雕件,其宽是树的横切面,加之树皮,那是一棵直径25厘米的数百年老黄杨,其材难得也。我以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原形,雕出一个椭圆形的小石潭,以及周边的丘陵小景。总计雕15只蝴蝶分散在丘陵两岸和小石潭花丛,其布局疏密得当,繁简有序,秩序井然有条,洋洋大观。我雕蝶恋花,采用的是木雕中的绝技——薄意手法,其牡丹花瓣雕得卷曲、舒展、薄如娟纸又无一雷同,其蝴蝶翅膀上只只雕得薄如蝉翼,白日透亮,夜晚透光。其翅膀上的纹络也雕得清爽逼真,如同活物。
《蝶恋花》作品所营造的博古通今的幽远意境,更是创造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孔子在《中庸》中有言:“万物并肩而不相害”,意思是说人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承认万物的独立平等,并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这种追求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崇高思想,和当今社会提倡的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得完全一致的。而这件《蝶恋花》正是体现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结晶。你看:蝶恋花、花恋蝶,不是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吗?而人类能长期生活在蝶花之恋的优美自然环境里,不正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集中体现吗!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之中,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谁。人类需要安定、和平、和谐、繁荣,需要友善、关爱、互助、亲情,就如同鱼与水、蝶与花一样相通、相融、相助、相生。我想;您从这《蝶恋花》作品中一定能体味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哲理。《蝶恋花》正是把这一理性的光辉艺术化、形象化了啊!
希望,我们木雕界的同仁们珍惜我们手中珍贵的木材,并赋予它丰厚的文化内涵,以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品问世。
作者简介:
刘承林,男,1967年出生,江苏,南通人,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7-1992年,从事民间传统工艺雕刻与研究;1993-2005年任职于南通巨匠艺术品有限公司专研红木艺术精品雕刻,经过三十多年雕刻实践和领悟,圆雕、浮雕、透雕、薄意、留青均有较好的造诣,在进行竹和名贵木材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2006年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承林红木艺术精品雕刻工作室。作品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和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精品大奖赛,精品评比多次获金奖和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