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世间所有撼人心魄的美均源于心灵和不停息的创作,这种执着的精神激励着艺术家们惜时如金,不复年华,积极向上。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象牙浅刻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个斑斓的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家们在各自的艺术境界中发挥着超凡的创作才能。创作中,艺术家的心灵容纳着坦诚和博大,他们以独特的构图境界,探究无穷无尽的意味,让每一位鉴赏者都得到各自心灵的感悟和满足;他们以或柔或刚的线条,赋予画面精美自由而又极具感情色彩,表现了象牙浅刻艺术创作者的人生境界的全部真谛!
关键词:象牙浅刻 构图 境界 线条
东方神韵的精彩,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创造了伟大的民族,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们一次又一次“为之而折腰”,他们对其中的文化精髓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开拓。象牙浅刻艺术家亦不例外,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人心醉的艺术作品。笔者在不断地摸索与创作过程中,认为象牙浅刻艺术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浅刻创作之构图境界美
目前在中国,牙刻艺术的珍品,个人觉得首推被誉为“中华牙刻第一家”,也是当代唯一的象牙浅刻类国家级大师——萧剑波的作品。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极具观赏和收藏的价值,在艺术界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让人们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享受艺术的魅力。
《清照词意》是萧剑波的艺术创作之一。他以独特的笔墨性能,以刀代笔,以简驭繁、以静御动的雕刻手法。阐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相结合的魅力境界。整件作品更体现出了箫剑波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情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表现,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修养的一部分。萧剑波在这方面的造诣和境界上,实在令人叹服。《清照词意》一作中以仙子为主,将仙子置于中心,仙子的躯体略向后仰,手臂稍稍撑起,似乎在微微着力。仙子的脸型圆润饱满,清亮修长的双眼若有所思,所流露的似乎是探索,似乎是质疑,似乎是领悟,无不透出了专注和外设的青春,仙子丰满的胸部与圆润的腹部,冰雪般白皙的皮肤,极为深刻的突出了女性的特有的标志性部位的美。仙子再以蚕丝附体,朦胧裸露的曼妙身躯体,将仙子富有朝气蓬勃,雍容华贵韵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留有大片空白,那并不是漫不经心,而是斟酌再三,匠心独韵,无声胜有声的真实表达。我常有这种体会:这片空白,犹如是空灵浩瀚渺之宇宙,当你凝思着真正融入了进去,就会感到仿佛一阵阵天籁之声,自远至近扣动你的心扉,不断激起你某些特殊时段感情上的涟漪,让你振奋或者唏嘘不已。而“密不透风”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占有不少分量,但这绝不是那种程式化,没有生命、灵性,符号式的填充和描绘,而是一层又一层的深入发展,从作品画面前景端的物体质感和本身的规律,到中层的转折起伏,再淡化到远处成调子和空白,总让人有一种寻觅探究无穷无尽的意味,继而又让每一位鉴赏者都得到各自心灵的感悟和满足。
作品中的配景采用泼墨技法,看似荷叶又若芭蕉,让人产生极度深意的想象空间,以墨提其神,用笔泼辣奔放,大刀阔斧,笔墨纵横雄健,有骨有肉的技法使画面意境更为丰富。作者靠物象的“骨法用刀”,线条的皴擦点染而浑然天成,这种释放自我,追求个性鲜明,展现了现代效果的水墨雕刻的新风格。
浅刻创作之线条美
线条是中国浅刻艺术的重要语言,是象牙浅刻艺术家表达抒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艺术家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创新,使线条形式变得更为丰富,蕴含着更为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超强的修饰和表达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境界,使得有了线条组合出的艺术作品产生更加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所谓象牙浅刻中的线条便是在象牙板上直接雕刻,象牙质地光洁明亮,细腻、坚硬且带有韧性,极适合浅刻或深镂。雕刻时,线条可深可浅,可粗可细,可以明确也可以朦胧,可以流畅连续也可以起伏跌宕,可以轻柔婉约,也可以刚劲豪放,雕刻时如果方法运用得当,这些效果都能获得理想的体现。在牙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视觉艺术中线条的表现能与之媲美。例如:公园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欧洲铜版画,虽然材质有区别,但线条是当时铜版画唯一的表现语言,铜版画中使线条现实手段主要是雕刀干刻,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博物馆收藏的铜版画特别是那些场面复杂,空间有纵,黑白变化丰富的经典作品,也是以这种手段完成的。如今的牙刻艺术在技艺和方法上同样讲究雕刻工艺的精湛,绘画功底的深厚,在刻画不同的形象与场景时,对线条的应用十分理性与精确,线与线之间的排列交叉疏密关系以及应用不同的刻刀来表现线条的精细,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线条的深浅等等在作品中都非常讲究。尤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线条极有规律,雕刻艺术家们的作品多以历史神话题材为主,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表现方法上采取象征隐喻与现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创作过程中,人与物形与色,空间与结构等关系,在画面中用线条描绘的十分精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了各种物体的明暗,色调,空间和质感,那深厚的雕刻功力使作品体现出一种非常精美自由的气质与耐人寻味的意蕴。
这里以笔者的象牙雕刻创作《奇山胜境》为例,本作品长150厘米,圆口径为13.8厘米,重31公斤,精选整根优质的非洲黄牙为原料,采用上述的技法精雕而成,作品中山势绮丽绵延,峰回路转,云雾环山。并用合适的各种雕刻力度,使线条充分体现了坚硬挺拔的特点,并深刻的表现出了山的稳健之美。作品中的茂林丛树,聚散依依,疏密有致,期间运用柔和的刀法表现了瀑布、小溪、沧海,清澈的河水顺着山势流淌,运用柔和的线条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致观画,仿佛间能听见水流的潺潺作响。笔者蓄意构思,使影影绰绰、若即若离的云蒸雾绕贯穿画面始终。又精雕琼楼玉宇,亭桥卧坡,殿阁回廊,颇为华丽壮观。境中文人雅士三五成群,胜似一番人间仙境。作品中线条的运用与画境表达相结合,时而稳健,时而轻柔,时而敏感,时而断断续续,我意图从自然现象的观察中找到线条的独立性,运用粗细有致的线条强烈对比,来刻画山水人间的场面和情景,笔者又着青绿色以保留线条刻画的笔墨感觉,构图严谨表达细致,使整体画面更赋予感情色彩。
记得曾经有位艺术家说过:“如果说一座没有艺术文化的城市是一片荒芜的沙漠,那么没有雕刻的城市就是一个精神缺失的家园。”一件精美的牙刻艺术品,留给人们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永久的记忆,以及无尽的精神享受。萧剑波等艺术大师的浅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境界、丰富的线条手段,创造出无数精美的作品,真应了李贺的那一句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可以说他们的伟大付出令人心醉,他们的艺术成果点缀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让我们懂得去追求美。
参考文献:
[1]《华三川绘新百美图》绘本《序》邓柯 天津画院 2003.4 上海古籍出版社
[2]《中国书画》杂志《漫谈铜版画线的语言魅力》张凌 2007.11 文摘版
作者简介:
蒋怡,男,1980年出生于牛塘,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至今从事象牙浅刻工作十五年。任职于北京正栋腾飞艺术有限公司,作品曾获得国家级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