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作玉雕对舟山核雕发展的借鉴意义

[日期:2013-12-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下苏作玉雕的发展状况和态势,总结出对舟山核

雕长远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二者的对比中,试图寻找出适宜舟山

核雕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姿态,认真思考二

者在当下的发展,思考利弊、寻求得失。

   关键词:玉雕  舟山核雕  发展  借鉴

舟山核雕在最近几年时间里蓬勃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和相对完善的产业规模,其影响力之大在当今文玩领域一时无两,尤其是在文玩风气盛行的京津两地,舟山核雕显然已经成为时代新宠。在较短的时间里,舟山核雕发展成为苏州工艺美术行业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飞速发展的背后,慢慢滋生了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如代工、机雕等,已经开始发挥着“副作用”,侵蚀着舟山核雕的发展成果,还有一些问题如创作题材选择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等,也将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逐步放大。这是每一位舟山核雕从业者必须了解并警觉的。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来面对呢?笔者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尝试从核雕的一些姊妹艺术中吸取经验,从对比中找出差距和不足,进而引领舟山核雕的健康长远发展。

同舟山核雕一样,苏作玉雕同样是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其中小件作品饮誉全国业界,苏州也因此成为当今玉器行业全国性的集散地。苏作玉雕历史悠久、技艺成熟、杰出人才辈出,其成长状况对于舟山核雕的长远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苏作玉雕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草鞋山遗址中就曾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石作品;明朝末年,就从苏州走出了一代玉雕巨匠陆子冈,后人更是将其成为“玉神”;清朝前期,苏州玉雕匠人就被朝廷召入如意馆、玉作等宫廷作坊为皇宫贵族制作赏玩玉器,深得康熙、乾隆等帝王的推崇;时至今日,苏作玉雕已经成为中国玉器的重要构建。反观舟山核雕自清末殷根福创作以来,仅仅历时百余年时间,况且在经历了外销潮流之后随即黯然神伤,直至近十年才逐渐风生水起。成长时间长短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二者在工艺美术造诣上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玉雕较之核雕在全国范围内有着更为广泛的从业者、研究者和爱好者,同时也被赋予了极大的文化渲染。种种宿命,已经决定了在苏州,玉雕永远是核雕的“老大哥”。

苏作玉雕在以下几个方面,彰显了其较之舟山核雕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也是值得舟山核雕钻研和效仿的。一旦在此方面成就一二,舟山核雕都将会迎来更为开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创作式样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苏作玉雕创作中,囊括了器皿件、山子、牌片、挂件、手把件等多种式样,所涉及到的题材有仿古、动物、花草、山水、人物以及创新作品,且创新题材作品不断脱颖而出。舟山核雕创作过程中,往往受限于橄榄核固有的形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形态决定了创作。舟山核雕出现过器皿件、摆件作品,但是绝大多数产品还是挂件和手串作品,诚如浙江秋人摆件作品者寥寥无几。太过重视核雕作品的把玩性,限制了核雕创作视野。同时,舟山核雕所涉及的创作题材也大都是诸如罗汉、达摩等人物,花草、动物题材也有,但为数不多。且所创作的人物往往千篇一律,最直观的问题就是人物创作缺乏个性,往往钟馗、张飞、李逵都是一个造型。且都是各个工作室之间相互模仿,导致整个行业题材绝对雷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做工的精细程度。这是限制舟山核雕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拓宽创作思路、丰富创作形式和题材,已经成为舟山核雕的当务之急。

其次,行业组织得力、专业评比权威。苏作玉雕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得益于苏州市玉雕专委会、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以及中国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石分会的组织和领导,尤其是当地行业组织在品牌推广、行业调研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中宝协组织“天工奖”、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百花玉缘杯”和“子冈杯”成为苏作玉雕行业中最为权威的专业评比活动,三大评比活动均每年一次举办,推选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艺美感的玉雕作品,选拔出一批中青年人才。专业评比活动的开展为整个行业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很好地引领了玉雕行业的发展。舟山核雕也拥有自己的行业组织,但是相形见绌。核雕类的专业评比在苏州也有开始举办,但是其指导性和专业性并不是十分强烈。舟山核雕艺人也曾参加了北京、大连的一些展会,但大多还是以商业销售为目的。这些展会对于舟山核雕的理性发展并无裨益。因此,完善行业管理、搭建专业评比平台是舟山核雕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拓这条必由之路,在当今审美诉求日益严谨的文玩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创作风格多彩、杰出人才涌现。苏作玉雕成为全国翘楚并非偶然,与其多彩的创作风格息息相关。杨曦的创意作品美轮美奂,既不落俗套又历久弥新;蒋喜的仿古作品如梦如幻、精美绝伦;陆爱凤的动物作品线条神准、姿态到位;陈冠军的山水牌片文人气息浓厚,写意而含蓄……这些都是苏作玉雕最有代表性的制玉风格。苏作玉雕的创作风格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古老悠久的文化底蕴,所以,“文气”是苏作玉雕整体最为闪亮的风格招牌。杨曦、蒋喜等制作技艺精湛且是制玉风格缔造者,当之无愧地成为苏作玉雕的杰出人才。舟山核雕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从业者中具有鲜明创作风格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核雕艺人还是在做常规性的商品,轻车熟路、日复一日,以快速吸金的方式赚取一时火热,“创作风格”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未曾想过。生长在核雕故土意外的浙江人秋人应该成为舟山核雕艺人思考创作风格问题的起点。至于杰出人才,如钟年福、须吟笙等都是为舟山核雕开山立派做出杰出贡献的前辈,成为杰出人才无可厚非。但是从技艺乃至创意的角度,堪称有风格者实属难得。因此讲,创作风格和杰出人才成为舟山核雕飞跃发展必须跨越的连体山。风格的塑造和杰出人才培养工作,舟山核雕还是应当从苏州本地文化着手,从苏州特色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起步,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自以为是。

以苏作玉雕作为参照物,思考舟山核雕的不足和发展,并不是笔者厚此薄彼。二者同属于工艺美术分类中的工艺雕塑门类,出身就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笔者感悟苏作玉雕的欣欣向荣以及对舟山核雕的拳拳热爱。同时,作为舟山核雕创作者,时时刻刻反省,敢于自我批评已经成为当下可贵。虽然给二者作了比较分析,未来的路难免还是要各自行走,但是,殊途同归,我们所要创造的是时代肯定和青史流芳。当然,美好愿望还是要在扎实的脚步中实现。

作者简介:

    钟耀源,大专学历,1959年生于苏州光福,舟山核雕老艺人钟

年福先生之子。现为第四届苏州民间工艺家、工艺美术师。钟耀源从

事核雕创作近四十年,其创作的罗汉头手串承袭了“钟派”核雕精华,

形神毕肖、技艺精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