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牙刻作品中有很多是参照的古代名画,使古画其逼真再现,我也刻过其中的几幅,在此就谈谈牙刻古代人物画的心得体会。在刻一件作品之前,先要对画面进行深刻的理解,理解配合上精准的刀法才能使画面传神,而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
关键词:雕刻 象牙浅刻 古代人物画
随着象牙浅刻技艺的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使得现在的牙刻作品更加的逼真、传神、精致、细腻。大多牙刻作品是对画作的临摹,使其在象牙质地上再现,别以为这就是临摹那么简单,因为材质不同所以工具不同,画作上画笔轻轻的一笔,雕刻者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很多精力。
在牙刻作品中有很多是参照的古代名画,使古画其逼真再现,我也刻过其中的几幅,在此就谈谈牙刻古代人物画的心得体会。人物画一般分三种,其一为白描线条,特点是以线条粗细、轻重的变化,生动的表现衣褶的动感和厚度感,其代表作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 其二是工笔重彩,特点是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性,其代表作有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其三是写意人物,其特点是大笔泼墨,笔墨运用豪放而简洁,其代表作有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
在刻一件作品之前,先要对画面进行深刻的理解,理解配合上精准的刀法才能使画面传神,而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以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先必须了解一下画的背景资料,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 全画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第二段是“观舞”,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第三段是“休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第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全卷构思精密,特别是表现了节奏美,巧妙地以画屏为掩饰,使五段画面既分又连,一气呵成;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转换合成一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凸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之中出现,但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但他的形态与性格却都表现的前后一致。了解了这些就可以在雕刻的时候有的放矢,可以加入自己对于人物理解后的感觉,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往往似有似无的一点区别,对于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例如场景一听乐,全场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从这弹琵琶的手上视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场景二观舞中,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视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姬,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看到了并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在创作时更好的还原人物的精神面貌,使画面活起来。
充分理解了原画以后就是创作过程,在雕刻过程中,线条的把握很重要。由于《韩熙载夜宴图》是工笔画,而且线条十分的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须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得既 严 整 又 简 练 ,非 常 利 落 洒 脱,勾 勒 的 用 线 犹 如 屈 铁 盘 丝,柔 中 有 刚。刻的时候,指力,腕力得随时应画进行变换调整,但力度变化不可过大,务必使刻出来的线条准确均匀,圆润流畅。在此基础上线条务必交代明确,线条虽然变化不是很大,但是这更考验雕刻时的掌控力和表现力,用微变的线条体现出人物服饰,脸部神态,手部动作的变化。有了对画面的充分理解,在具备了良好的雕刻技艺的前提下就可以加入自己的精神气息,使画面不至于呆板生硬。
最后为着色,《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敷 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人物 服 装 的 颜 色 用 的 大 胆,红 绿 相 互 穿 插,有 对 比 又 有呼 应,用 色 不 多,但 却 显 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着色时染的遍数越多,颜色越厚重,就是所谓的不浮躁,所以工笔不论是分染还是罩染,前几遍非常浅,几乎是水色,就是没有什么颜色,这样人脸才不会像化妆粉底没打均匀似的。
这样三步下来,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才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展现,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画作本身的人物氛围和中国人物画中笔、墨、色彩运用的真正内涵和精髓之处。
参考资料:
1、白丹《历代人物画赏析》
2、刘璐《方法探索—中国古典人物画的构图与技能技巧》
3、张国栋《高校讲坛—论中国古典人物画形神与笔墨的关系》
个人简介:
张宽,男,1978年生,江苏武进人,中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师承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从事牙刻艺术已16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意求新,力求作品“形随神走,神从形出,形神相融”,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多项金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