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台发绣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2013-12-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发绣是中国传统而古老的艺术,自唐代以来深为中国文人士子们所喜爱,并广泛为大众接纳,民国以来这一艺术门类开始在城市复苏,解放后传入东台,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下,这一艺术门类在东台放出熠熠光辉,东台艺术家们通过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将发绣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了以前所没有的高度。

【关键词】发绣技艺、传承与创新

 

一、东台发绣的传承与创新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中国发绣主要产于江苏省的苏州、东台以及山东省的济南、青岛等地。后几经沉浮,发绣逐渐成为一门极富象征意义和美感,技术技巧要求很高的中国民间艺术。国内外多家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发绣精品。并先后有十多件作品作为国礼相赠国际友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驱使大批苏南居民下放农村,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新一代发绣应运而生。韩如旺厂长通过曾在东台落脚的苏州民间工艺美术厂高伯瑜先生,请来了一批苏南老艺人、艺术家和苏州刺绣研究所下放的一批刺绣艺人、现代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女士作技术指导,在众多画师、绣女的共同努力下,用数月之久,东台的第一幅发绣品《秋风纨扇图》终于诞生了。以此为起点,发绣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东台得到复苏。

东台发绣分别在1986年、1987年、1988年连续三年获得省轻工业厅、国家轻工业部的表彰奖励,2003年,东台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发绣之乡”,江苏省文化厅又将东台发绣列为全省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之一。近几年来,发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被称之为“天下一绝”:已成为东台的“名片”,成为对外交往的馈赠礼品,同时也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重视;他们先后多次亲临视察发绣工艺品的研制基地,并题字鼓励、鞭策发绣的研制者们。发绣,这门独特古老的手工技艺不再寂寞、不再孤军奋战、不再担心后继无人。

 

二、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中,书画艺术一直是仅次于音乐的最重要的表现艺术,书是指书法,其线条或刚健、或妩媚、或雄浑大气、或意态姗姗,最真实地表现了人的内心情韵和气、度、法等一系列看不到的精神修养;画是指绘画,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中,线条与用墨一直认为是中心环节,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传说中,在敦煌的众多精品壁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那线条艺术的精美,到了后世,书与画的核心的线条艺术被逐渐打破,墨色运用与色彩开始走上舞台,水墨画、山水画渐成为绘画的主要形态,尤其在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等作品中,线条与用墨达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

 

 

三、运用发绣技艺再现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

在刺绣过程中,发绣工艺师巧妙地运用五道色,竭力表现绣品的最佳艺术效果,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润色过渡自然,古代的发绣常常以单勾或双勾的线条为主,针法上以参、滚、平为主体,这就是起初的发绣艺术。

近代以来,东台发绣的艺术家们为了丰富发绣的表现力,采用国画色彩衬色,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效果。同时在单面发绣的基础上,吸收了双面绣的技法,攻克了人发粗、硬、圆、滑,富有弹性的难关,开发了双面发绣,镶嵌于精雕的红木架中,可供两面观赏,具有典雅、古朴之风,艺术价值很高。

怎样的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中再现发绣精品的魅力?东台的艺术家们经过潜心钻研,对焦墨、重墨、浓墨、淡墨、清墨的“墨分五色”进行了划分,以此应用到发绣艺术中,总结出了各种独到的刺绣手法,如滚、缠、虚、斜、乱等,从而使得刺绣有法度、有方法、有境界,在绣制一些独特的艺术珍品,如名人手卷、佛经上一展风采,尤其是徐国生先生设计并指导的《富春山居图》,绣制中国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富春山居图》的绣制过程中,徐国生先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达到最佳艺术效果?怎样表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绣制方案质感,书画艺术中不仅有质感,如大小树木,树干、阴树、横点树、松树松枝松针,都得一针一针把握绣好,书画艺术中还有浓有淡,浓淡要在光色上绣出变化,横点树浓墨中见淡墨,进行分层次绣出效果。——杂木成林,沙岸平缓,在树木、山石坡旁,茅亭临水而筑,都需绣得精细。书画艺术还要注重画面气势如贯:如叠嶂的山峰,横亘江边,陡然峭立,绵延逶迤,渐远渐淡,这样复杂的画面绣出它的神韵很不易。

根据徐国生先生制定的绣制方案,发绣技师分别运用了滚、缠、虚、斜、乱等多种针法,运针针理舒展,针法变化丰富,以娴熟精巧的技艺将全图山峦起伏,路径蜿蜒,江水平缓,洲渚坡堤,板桥接岸,高山策杖,羽客憩息,担夫行路、渔夫垂钓,野凫戏水,树落房舍,刻划得情趣盎然,构织了一幅江山绵邈、峰峦耸秀的优秀画卷。

 

参考文献

1、《浅谈发绣精品“富春山居图”的艺术性》徐国生

3、中国刺绣2009 第一期

4、中国刺绣2010 第二期

作者简介

陈冬凤,女,1970年生,江苏东台人,现为发绣高级工艺技师、盐城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东台市嘉丽发绣厂副厂长。师承于刺绣艺术大师陈伯余,从事发绣制作20多年,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金银奖数十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