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绣长卷《文姬归汉图》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2013-12-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发绣长卷《文姬归汉图》取材于清宫旧藏的《文姬归汉图》。绘绣《文姬归汉图》同样需要我们设定、提炼、选择如何进行表达的艺术形式;只有做到“意在笔先”,才能把“意”一点一点地溶化到艺术形式的笔墨之中;多种统一法则的适用,使《文姬归汉图》这幅发绣作品中的形象成为一种经典式的和谐统一。在发绣针法技艺上,《文姬归汉图》摒弃了传统发绣作品描摹、仿制的俗套,借助发丝的质感,赋予原本属于艺术表现形式应该具备的灵动、神韵,靠绣针技艺的创新给发绣制作这门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文姬归汉图》 意在笔先  多种统一  针法

发绣长卷《文姬归汉图》在第47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12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回忆此幅作品绘绣过程中的艰辛以及研制设计经历的诸多思考,收获良多。

此图画东汉末蔡邕女文姬归汉故事,取材于清宫旧藏的《文姬归汉图》。“文姬归汉图”,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耳熟能详、凄美动人的故事。据《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记载:“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韵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与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乃遗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嫁于祀。”原画绘写文姬归汉行旅场面,几无背景,所有感受只能听命于疏密错落的构图,以及画面上人物、马匹的神态。怎样才能使人们真切感受蔡文姬归心似箭的情态,体验塞外长途跋涉于凛冽寒风、旅途疲惫劳顿之苦,发绣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靠绘、绣语言来诠释这一切。

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感觉到的东西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到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即便如此,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意在笔先”,实际上就是强调这个道理。绘绣《文姬归汉图》同样需要我们设定、提炼、选择如何进行表达的艺术形式;只有首先做到了“意在笔先”,才有可能做到“意在笔中”。绘画时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表现绘画对象,同时又表现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意在笔先”,才能把“意”一点一点地溶化到艺术形式的笔墨之中;正因为画家的情感融化到笔下的墨色之中,这样的笔墨才能成为打动人思想情感的好笔墨。蔡文姬归汉故事凄美感人,研读蔡文姬的《悲愤诗》,就能真正体会到她被赎回家途中的所见所感:“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鸣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悲愤诗》中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传导给绘绣者的“意”,必然使绘绣者“胸有成竹”,绘绣者笔下绣针下流淌出的是“物我同一”的率真性情。

多种统一法则的运用,使《文姬归汉图》这幅发绣作品中的形象很自然成为一种经典式的和谐统一。我们在绘绣《韩熙载夜宴图》发绣长卷时早就有了这样的深刻体会,这次绘绣《文姬归汉图》更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画面上送“文姬归汉”的人物众多,姿态各有不同:有的侧首,有的回眸,有的倾身,有的躬腰、耸肩、掩鼻,随行马匹低首、垂鬃、咬嚼前行,但人物的表情凝重这是一致的,人物马匹动作协调和谐,众星拱月,和中心位置的蔡文姬成为浑然天成的整体,这不仅表现在人物、马匹动作神态的多种统一上,而且表现在绘绣色彩技术处理上也注意到了浓淡相宜;不是简单地采用传统的方法渲染塞外昏沙飞扬的大漠,萧杀阴霾的气象,而是让背景留白,给鉴赏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此处无声胜有声”,发绣作品借助人物、马匹、服饰、物件协调和谐的色彩,唤起人们对塞外凄清景象的联想,激发人们心中踊动的激情。

在发绣针法技艺上,《文姬归汉图》摒弃了传统发绣作品描摹、仿制的俗套,借助发丝的质感,赋予原本属于艺术表现形式应该具备的灵动、神韵,凭藉绣针技艺的创新给发绣制作这门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以便使发绣更能够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被现代人所接受物尽其能,形神备俱,充分凸示发绣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左图右史”、“图文并茂”,我们在《文姬归汉图》的设计上,除长卷引首加了彖书 “文姬归汉图”五个大字以外,还在尾部加了一段三百字左右的带有解释性说明的“跋”,自然给长卷发绣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加了绣制发绣作品的难度。本想用“切针”处理绣字,尽管可以绣“曲线”,但由于它不能藏去针脚,只能采用“接针”技法,由于它既容易藏去针脚,又可以随意接长,第二针紧接第一针尾的里面接连着绣,针迹的长短相等匀称;当然用“短针”接绣字迹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何使发绣中的群象摇曵多姿、熠熠生辉?用发绣绣人像,特别是面部表情绣制很费事,首先要考虑“对光”,原因不外乎两点:光线有没有对准,用色合不合肤色变化;其次要考虑配色,特别是绣制彩色人物,不仅要考虑年龄特征,还要考虑人物的身份、地位,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季节特征等诸多因素,以及不同民族确定所用的颜色是否合适实际,发绣与丝绣不同,它不能将发丝劈成若干根,只能选择不同质地、粗细不同的发丝。众所周知,人物的设色手段成功与否,只有在“散套针”的发丝组织之下才能做到,反之仅仅运用旧式直针排比,只能使人物形象平面、呆板,而失去发绣艺术的魅力。

在绣制多匹马匹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先打底色,后施毛,根据不同马匹的毛色,明暗对比以及行进中的姿态,注意疏密,散并,注意粗细线条相让;由下而上,从马蹄绣起,由浅入深,特别是要绣出姿态不一有动感的马尾,是要动脑筋的。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粗细的发丝,先施后套,边施边套,使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总之,《文姬归汉图》多针法的运用使其绣品增添光彩。特别力图注重人物面部表情以及人物动作的刻画,来凸显人物形象复杂的心理变化,摆脱了传统发绣绘制的窠臼,探索一条创新的思路,这正是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的。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杨辛  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月第一版。

2】、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4月重印版

3】、苏绣/朱凤/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月第一版

4】、中国刺绣/中国工艺美术学术艺术专业委员会/2010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韩亚凤,女,197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发绣高级技师,东台市嘉丽发绣艺术馆副馆长,盐城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多年来致力于发绣工艺制作,潜心研究发绣技艺,得到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陈伯余以及前辈们的精心指导,深得发绣艺术的精髓,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金银奖数十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