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幅诠释古代科技的发绣作品 ----《闸口盘车图》是怎样绣成的

[日期:2013-12-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刺绣中的发绣与其他类型的刺绣不同的是,不可能像丝绣那样将发丝劈成若干根,只能比对稿本,根据发丝色质、粗细,用心揣摩,力求逼真再现画稿原貌;发绣刺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刺绣语言,驾驭绣花针进行再创作的过程。《闸口盘车图》不仅是一幅古代名画,而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古代科技信息表明,它是一幅古代利用水能资源进行机械加工的图录,像这样一幅古代科技绘画,不仅发绣没有人做过,在这之前刺绣中的任何一种类型(包括丝绣),还尚未有人涉猎这一领域,其意义自不必说。绣制中不仅要求“形似”,更大程度上要求达到“神似”,努力达到“形神俱备”的效果。在画面设色处理上,发绣《闸口盘车图》仍要依照中国传统山水画以水墨为基调的典型范式。在光线处理上,发绣展现光的明暗在于色光的配合。要绣成真实的形象,就凭借绣制者准确地观察判断光的强弱,比对形体的色调、色阶距离,重形似、重物理,重在运用“界画”技艺。

关键词:闸口盘车图 设色处理 光线处理 界画技艺

 

刺绣中的发绣与其他类型的刺绣不同的是,不可能像丝绣那样将发丝劈成若干根,只能比对稿本,根据发丝色质、粗细,用心揣摩,力求逼真再现画稿原貌;发绣刺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刺绣语言,驾驭绣花针进行再创作的过程。《闸口盘车图》不仅是一幅古代名画,而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古代科技信息表明,它是一幅古代利用水能资源进行机械加工的图录,它所包含的科技含量至今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像这样一幅古代科技绘画,不仅发绣没有人做过,在这之前刺绣中的任何一种类型(包括丝绣),还尚未有人涉猎这一领域,其意义自不必说。

《闸口盘车图》发绣制作为中国首届刺绣大师陈伯余指导下的第一幅古代科技绘画作品,对我来说,尽管这以前也绣过一些发绣长卷,也曾经碰到过这样那样的难题,但绣这幅《闸口盘车图》确实是经历一场新的挑战。绣制中不仅要求“形似”,更大程度上要求达到“神似”,努力达到“形神俱备”的效果。《闸口盘车图》刺绣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意义是深刻的,回顾总结一下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闸口盘车图》为北宋传世图,原图为绢本(53.2*119.2cm),原画描绘的是以一官营磨坊生产场面,图中有水磨、屋宇、凉亭、桥梁、牛马、蓬船、彩楼、酒楼、人物等等。四十多个民工在不同场所从事磨面、箩面、扬簸、扛粮、净淘、引渡、赶车等各种劳动。全画建筑物和水磨器具,都是用“界画”笔法绘制,精细工致。所谓“界画”,明代陶宗仪《辍耕录》中有明确记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闸口盘车图》画面偏左处磨房中有水磨、磨面机,这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水磨和箩面机的一个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图像资料,比明代《天工开物》手工技术图谱记载早了整整六百余年,这使人们很早对古代利用水力资源进行机械加工最直观最可视的有力佐证。即便如此,也增加发绣制作难度。

在画面设色处理上,发绣《闸口盘车图》仍要依照中国传统山水画以水墨为基调的典型范式。整个画面呈上暗下明、左暗右明的色调布局,浅米色衬底,画面高处楼宇瓦面为墨色,左面巧画绿树,右面部分亭台楼阁红色门窗,冷暖色块有机配合,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立体震撼力;同一色调的层次变化,使人感到融合、协调;红与黑、红与绿,两种极不相同的色彩并列在一起,这种色调的对比,让人觉得鲜明、醒目、振奋、活跃,这种大开大阖的构图格局,能够给人以后退深远的印象。

在光线处理上,有了光线,视觉才能起作用。物体接受光线的一面为阳,背光的一面为阴,侧面的光线处于明暗之间;发绣展现光的明暗在于色光的配合。《闸口盘车图》面光用浅色发丝,背光的用深色发丝,侧面的要用深浅不同的发丝,一根一根的比对着原稿,绣成间色。绣面的画稿,着色很少,多为轮廓线条,要绣成真实的形象,就凭借绣制者准确地观察判断光的强弱,看清《闸口盘车图》这幅绣品中最强烈的光点与最暗处,然后相应地比对形体的色调、色阶距离,一一合理选配色发在平面上绣出立体感的形象,要靠色发来表现被绣部分的明暗效果,这与绘画用色彩表现被画的明暗效果原理是一样的。要注意各部分色发使用色彩深浅与整幅画面的明暗调子的协调,防止造成色差而“毁于一旦”。从强光部位开始绣起,循序渐近至阴暗部位;或从低处引入高处,或从前面插进,渐入后部进深。总之,只有注意了深浅色发的增减恰到好处,便可以在绣制过程中游刃有余。

《闸口盘车图》表现了五代、北宋崇尚写实的山水画风格,重形似、重物理,斤斤计较于形似,拘泥于形似,重在运用“界画”技艺。“界画”的运用发端于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其画卷分为五段,通过故事背景道具来分隔串联画面,室内用屏风、床榻来分隔,初成“界画”使用雏形,北宋以后山水风俗画中的宫室、楼台沿袭“界画”传统。尽管《清明上河图》风俗画长卷,画中有林立的店铺、市肆、虹桥、舟车、城门楼,但没有单纯运用“界画”,而是“以工(界画)带写(大写意)”、“以写衬工”。 《闸口盘车图》则不同,它是在开阔弘大的背景上,除了用墨色绣出质感之外,大量的功夫花费在运用白描的手法施行“界画”技艺上。通过发丝的粗细、色质的浓淡来表现疏密的画面布局,错落有致的作坊、楼台、亭阁,鳞次栉比的层面,曲直刚硬的梁柱,整齐划一的线条所构成的静物形体;通过虚实、轻重、快慢、刚柔、曲直以及繁简疏密刺绣技巧表现所从事各种不同劳动的众多人物,让其呈现在不同场面的不同场所;全画的建筑物和磨面器具都是用“界画”笔法绘制,其美感呈现在线条方式组成的物体上,而它的动感、量感、空间感也都是靠线条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正因为如此,《闸口盘车图》的发绣制作,难就难在线条的处理上。

为了绣好建筑物以及磨面器具,让这幅发绣作品中的“界画”特色展现出来,动手之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上绷、选发丝、染色、比照。第一、上绷时,绷框四周受力要均匀,使绣面平展,这是关键;布面受力不匀,画面就会因此变形。第二、选发丝十分重要。为绣品选取不同类型粗细相同的色发,对数量、长短、粗细判断要准确,因为发绣是一根发丝绣到头,用替代品会造成画面因用色发不一致有色差。第三、合理染色,特别要染好过渡色。第四、比照画面,合理设色,处理好光线的明暗部分。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能从容不迫进行“界画”技艺刺绣。

发绣《闸口盘车图》运用“界画”技艺进行刺绣,在针法处理上基本运用“滚针”,刺绣要具备“平、齐、和、细、光、顺”的特点。“平”是指绣品要绣得平整;“齐“是指图案边缘要绣得一斩齐,不能拖泥带水;“细”是指所用发丝要精细,所绣的线条要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是指设色要适宜、合理;“光”指画面要光彩夺目,色彩鲜明;“顺”是指发丝能够圆转自如地进行拐弯、拐角以及组成弧形、曲线、圆形,且精细均匀。运用“滚针”进行线条刺绣,“针脚”要密,基本保持一粒米大小,如果绣曲线、绣拐弯、转角那就更小了,所有针脚大小要一致,下针的轻重、快慢要一致;轮廓边缘“针脚”要密、要齐,以分清前后层次;如前后两种物体线条色彩相同,绣后层物体相压处用色须略微深一点,用以衬托,使物体具有重叠在一起的真实感。

最后所要提及的是,《闸口盘车图》是一幅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图像资料的画品,最能代表当时画风的正是大量运用“界画”技艺,重“形似”,那就要求我们进行刺绣的时候,特别注意画品中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古代宋玉所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道理。绣制发绣作品,特别是涉及到宫室、人物、器物等静物关系时,如果不能正确掌握 比例关系,往往会造成形象不真实,长期发绣刺绣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中华国宝[M]/张圣福/江苏少儿出版社/1988.3第一版

[2]苏绣[M]/朱凤/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第一版

[3]中国文物鉴赏辞典[M]/漓江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4]美术概论新编[M]/梁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第一版

[5]历代中国画技法之美[M]/刘波/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第一版

 

作者简介:

韩亚凤,女,197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发绣高级技师,东台市嘉丽发绣艺术馆副馆长,盐城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多年来致力于发绣工艺制作,潜心研究发绣技艺,得到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陈伯余以及前辈们的精心指导,深得发绣艺术的精髓,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金银奖数十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