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无锡惠山泥人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民间泥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江南水乡历史名城无锡人民淳风之美的艺术结晶,反映了明见艺术质朴的审美观念。惠山泥人是民间劳动人民创作的,它为美化百姓生活服务,它的创作者和享用、传播人群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到当时城镇百姓的每家每户。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就地取材相机而生,体现了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地域特性,土生土长的惠山泥人艺术在造型艺术的意义上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审美功能,形成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独特艺术体系和造型规律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 地域性 自然性 实用性 习俗性 公益性 审美性
一、惠山泥人的地域性和自然性
无锡惠山泥人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是明末清初的民间艺人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所带来的市场需求,采用本地的惠山泥捏制后彩绘而成的。其泥塑体现了淳朴、粗犷的艺术造型特征,造型手法来自民间艺人的自然造化。民间艺人生存于民间,行走在城镇的大街小巷,因而十分重视所在场所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状况。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土壤,依附于自然环境而存在,其造物就是依托于这种存在方式而创造。脱离了这种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民间艺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艺术生命力。不同地域、地貌特征决定了民间艺术的不同风格特色,无锡惠山泥人细腻、光滑、流畅和饱满的造型风格完全不同于陕西、山东、山西等地的民间泥塑的质朴、粗犷和鲜明直白的语言形式,民间泥人所在的地域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土壤泥质、气候影响等诸多因素,必然造成民间泥塑在造型风格形式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说民间艺术的创作依附于地域自然条件的变化而汇集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民族个性和心理特征。
二、惠山泥人的实用性和习俗性
惠山泥人的实用生活形态和使用功能目的决定了它的工艺造物思想,惠山泥人题材中的“阿福”、“如意”、“合和”、“花囡”、“老寿星”代表生育子女、祛病消灾的喜庆寓意,“麒麟送子”、“观音送子”祝人早生贵子,“小如意”希望人们的生活过的称心如意。惠山泥人把生活维系过程与造物活动相互联系,成为沟通百姓生活的重要形式。惠山泥人的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是源于生活,为生活造福的艺术,其创作题材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立体形式上体现了生活的质朴、真实的艺术风格,它源于生活的审美要求,服务于生活目的,其喜闻乐见的题材形式和实用性的目的奠定了惠山泥人的文化和造型艺术上的特征风格。
民俗源于民间,它是传习于民间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想象。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传承地域文化载体,民俗是它得以生存的土壤。“大阿福”的形象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据称,古代惠山上曾有毒蛇、猛兽为害,后天降一对人形巨兽,名“沙孩儿”,勇猛健壮,有无比神力,山中各种猛兽只要见其微微一笑便无不俯首帖耳,任其吞噬。从此,山下百姓得以安宁。人们为了“颂其功,故塑其像”代代相传。“大阿福”阐释着福祈祥的传统含义满足着人们追求喜庆吉祥的普遍心理。它成为惠山泥人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题材内容,其造型手法也符合题材所表现的内容。在具体良好实用性和装饰性功能的同时,更符合民众心理习惯和民众活动的民俗氛围。
三、惠山泥人的公益性和审美性
惠山泥人的制作原料为惠山黑泥,也称为磁泥,质地细腻而富于韧性,干而不裂,弯而不曲,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之为手捏戏文的“细货”,另一类就是磨具印坯批量生产的“粗货”。“细货”俗称“手捏戏文”。其手捏泥人手法别致且灵活多变。一般的泥塑制作都是从粗到细、从上到下,“加塑减雕”后反复推敲调整最终成型。而“手捏戏文”则是从脚开始做到头,先下后上,从里到外层层包裹,搓搓、捏捏、敲敲、拍拍,最后来一个整体调整,用惠山泥人的行话就叫做“捏势”。由于手捏戏文完全是用手捏塑的,而不受模型的限制,其工艺手法以流畅舒展、生动活泼见长。从手捏戏文的“细货”可以看出惠山泥人对本地戏曲人物的表现并不是单纯的再现模仿,而是力求神似的艺术再创造。“粗货”又俗称“刷货”,其泥人都是用模具制作的,是以单片或者双片模印制泥胎,晾干后再上底粉,施彩粉。造型上力求避免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繁琐细部,惠山艺人一般注重大胆夸张和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因而造型特点是概括整体并富有装饰意味,强调了泥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结合。泥人的自身材料属性决定了艺术造型的感性特征,决定了其造型的简约性,以此来适应泥料的材料属性。这样风格形式直观地把握其造型意义,并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作为民间艺术的惠山泥人至今仍然保持着艺术起源最为质朴的形态。即以满足人们的实用生活为创作目的。惠山泥人的造型从来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物象的科学属性。惠山泥人艺术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抽象模糊。或大胆夸张,是意念想象的再创作。其造型不受形体、空间、透视和解剖等因素的影响,只要美观、好看就合情合理,并将之视为理念中最普遍自然的艺术法则。惠山泥人注重取其神、保其意,追求人神交往、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可见惠山泥人在很大程度上与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
惠山泥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闪亮奇葩,然而在现今的城市文化中它却陷入了生存的困境,民间艺术一旦离开了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离开了特定的社会市井和民俗样式,它便会孱弱脱水而成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人们已体会不到“大阿福”所代表的民俗民风,手捏戏文中的地方戏剧已令本地百姓陌生而消亡。百姓家里原先摆设的“大阿福”的地方现在已供奉了“财神爷”。惠山泥人一旦离开了日常生活,就像民间文化的鱼离开了大众文化的水,不得不成为标本进入博物馆。惠山泥人就这样在城市中无声的消失了,现代工业文明对民间艺术、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伤害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作为惠山泥人的创作者我们不该做些什么吗?!
参考文献
[1] 徐诚一. 徐诚一文集[M]。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0
作者简介:
周汉庆,男,1963年6月生,江苏无锡人,工艺美术师,就职于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2005年10月至无锡市泥人厂创作设计室工作至今。从事泥人创作设计工作已三十四年。作品在全国不同展会中获得各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