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刺绣日用品与陈设品的并存

[日期:2013-06-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日用品和陈设品是中国刺绣的主要存在形式,二者伴随着中国刺绣的整个发展过程。二者有着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但是当下日用品的发展势弱,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担忧。如何将这一数千年存在形式并存的想象持续下去,是当下刺绣行业的当务之急。
关 键 词:日用品  陈设品  存在形式

  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且在人民群众中普及。中国刺绣产业分布较为广泛、从业人员尤其是女性从业者众多,很好地解决了女性就业问题。在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刺绣主要以“日用品”和“陈设品”两种形式存在。“日用品”即常说的生活用品,是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物品;“陈设品”是指用来美化或强化环境视觉效果的、具有观赏价值或文化意义的物品。只有当一件物品既具有欣赏价值、文化意义,又具备被摆设(陈设、陈列)的观赏条件时,该物品才能称作为陈设品。对刺绣“日用品”和“陈设品”的功能划分,存在着一种认知误区。功能划分是由人们对刺绣成品的使用方法不同决定的,而并不取决于绣品实际价值的高低,尽管刺绣陈设品的实际价值普遍高于刺绣日用品。两种存在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伴随刺绣经历了几度兴衰。作为一名刺绣工作者,探讨刺绣日用品与陈设品的并存现象,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刺绣的发展历史,推动中国刺绣的更好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刺绣工艺两种不同存在形式的并存,表明刺绣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并且逐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刺绣的最早出现应该缘于人们对针线的运用,所以,刺绣最先是以日用品的形式出现,集中表现在服饰和日用软质小件上,物质功能是刺绣日用品的主要乃至唯一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需求渐渐产生,并逐步寄托在日常使用的刺绣产品上,刺绣开始由物质使用功能向精神慰藉功能转变。大约从魏晋开始,在日用刺绣技艺发展的基础上,受绘画艺术影响,出现了刺绣陈设品。陈设品内容题材多为佛教、山水等,往往传达着主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与此同时,刺绣日用品规模并未因此而削减,相反更为人们所接受。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刺绣的两种存在形式形影不离,一路走来。著名文学家、园艺家周瘦鹃先生,曾在其散文杂记《闲话刺绣》一文中提及苏绣,对刺绣的两种存在形式有些描述,“她们一向于种田之暇,以刺绣戏衣、被面、枕套等为副业……我藏有旧绣一幅,以缎为地,色已黄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作品,朋友们给我鉴定,说是明代的刺绣。绣的是一尊观音,微微含笑,坐在一朵莲花上,花作浅红色,淡至欲无,观音的膝上坐着一个男孩子,玉雪可念,一手执红榴花一枝,向人作憨笑。上端用黑色线绣有‘礼拜供奉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七字……”。
  刺绣日用品与陈设品的并存,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虽然在中国刺绣发展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刺绣日用品最早出现并居于主要功能的独大地位。但是刺绣日用品和陈设品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帮衬的互补关系。首先,刺绣日用品是刺绣陈设品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日用品是刺绣产生之初的存在形式,随着生活质量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并开始有意识的提高绣制水平,丰富创作题材,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绣品视觉效果逐步提高,为刺绣另一功能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刺绣陈设品是刺绣日用品逐步升华的成果。物质需求提升的同时,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萌发,一些优秀、精彩的刺绣日用品近在身边,物质和精神相对匮乏的先人们开始尝试将其转换成陈设品,供人们欣赏或者传递主人的某种信念,刺绣的陈设品功能就此产生。三是,日用品和陈设品的并存,促进了刺绣在中国历史上的生生不息。刺绣的日用品主要是自产自用,制作成本很低,普通人家即可制作。为刺绣汇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成为中国刺绣大树的根茎。刺绣陈设品产生后,陈设品功能也随之转变为中国刺绣大树的绿叶。刺绣陈设品满足了高端民众的精神需求,扩大了刺绣的运用功能,使刺绣成为一门艺术形式存在。可以说,中国刺绣在发展过程中是靠日用品和陈设品“两条腿走路”才发展到现今,并一直兴盛不衰。
  中国刺绣在当今社会中,陈设品功能成为其主要功能,日用品功能逐步势弱。随着印花、纺织等技术的飞速提高,加之刺绣制作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的加大,刺绣原始的日用品功能很快被丰富多彩的现代产品所取代。刺绣以“陈设品”功能出现在现代人们的视线中。刺绣陈设品大多以书画、人物为题材,辅以日益精湛的刺绣技艺制作,成为人们手中的艺术品。所以,刺绣日用品过于势衰,对于中国刺绣的发展并不是利好消息,相反,如此长久下去,中国刺绣就难以健康发展。
  刺绣日用品过于势衰,不仅仅是由于刺绣替代品多、制作成本高。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左右。首先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也不断提高。逐步势弱的刺绣日用品没有在材质、题材等方面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转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在使用任何刺绣日用品,很多的年轻人也渐渐难以接触到刺绣日用品,对其不具备任何认知概念。同时,经济社会条件下,刺绣手艺人着眼于经济利益,疏于对刺绣日用品的重视,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刺绣陈设品的绣制工作上。针对刺绣日用品在当今社会的势衰现象,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刺绣的日用品功能。首先要加大对刺绣日用品的宣传和开发力度。通过电台、杂志等传闻媒介向人们尤其是中青年人介绍苏绣日用品,消除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事物的认知盲区,最好与优秀服装企业合作,以现代服饰作为突破口,让刺绣工艺成为引领服饰风潮的“摩登”。其次,改善刺绣从业人员对刺绣两种存在形式的认识。对刺绣“日用品”和“陈设品”的功能划分,刺绣从业者尚存在着一种认知误区。功能划分是由人们对刺绣成品的使用方法不同决定的,而并不取决于绣品实际价值的高低,尽管刺绣陈设品的实际价值普遍高于刺绣日用品,但是未来刺绣日用品的市场价值未必会比陈设品低,只要我们用心培育、悉心创作,刺绣日用品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之,刺绣的发展离不开“日用品”和“陈设品”两种存在形式。作为一名刺绣工作者,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使我们振兴刺绣工艺的必备素质。我们期待“日用品”和“陈设品”二者并驾齐驱,共同推进中国刺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能馥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织绣卷》,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
    方英,1975年出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于1998年在镇湖绣品
街179号创办“方英刺绣艺术”工作室。从事苏绣工作二十余年,其
作品先后在“苏艺杯”、“艺博杯”等省市专业评比活动中斩获金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