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村现象”看苏州二胡制作的发展

[日期:2013-06-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二胡(又名胡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弦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建城已逾二千五百年,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有着悠久的二胡制作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二胡制作人员的断代、缺失,苏州二胡制作技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为此,笔者由“梅村现象”引发了统一思想,准确定位;重建辉煌,市场制胜;文化先行,系统发展三点启示,以此来重塑苏州二胡的辉煌,将苏州二胡制作技艺推向新的高峰。

 

     关键词:梅村现象    苏州二胡制作   启示

 

二胡(又名胡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弦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其雏形发源于北部少数民族,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二胡被人们称为“南胡”。苏州建城已逾二千五百年,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有着悠久的二胡制作历史。清乾隆年间,苏州二胡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之后战乱不断,产业萧条。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二胡制作才迎来了发展高潮,在这期间规范了二胡制作的标准,为现在二胡制作工艺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在全国乐器行业的评比中,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专业红木月弯二胡”多次荣获第一名。并在1984年获得国家银质奖。为国内著名二胡演奏家如闵惠芬、宋飞等人的首选。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苏州二胡制作行业又一次萎缩,改制后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举步维艰,厂里技术工人流失导致制作散户日益增加,形成各自为战,从而造成了技术人员断代、缺失的现象,苏州二胡制作技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笔者的祖父周荣庭先生在1925年开创的“苏州周万春乐器号是解放初期苏州民乐制作行业的佼佼者,是解放前苏州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中乐器号(张凤兴与周万春)之一,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组建了现在的“苏州民族民乐一厂”,老人家一直担任技术科科长直到退休。笔者作为“周万春”第三代传人,见证了苏州二胡制作技艺从辉煌走向现在萎靡不振的现象,我在1999年写过一篇《苏州民族乐器制作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没想到当初的担忧已经成为了现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距苏州城四十公里外的无锡梅村,其二胡制作行业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苏州二胡制作艺人深思。

一、二胡制作行业的“梅村现象”

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全镇占地2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2.9万。就是在这一块不大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二胡发展的奇迹——“梅村现象”,直令乐器行业人士刮目相看。 “梅村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持续发展,逐步壮大。1965年,梅村兴办了第一所民族乐器厂,开启了梅村制作二胡的历史,奠定了梅村二胡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梅村乡政府的重视引导下,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二胡制作的从业人员日益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制作水平稳步上升,二胡品质日臻完美,行业知名度日渐提高。如今,梅村共有二胡生产企业1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人,年产各类二胡近4万把,占全国二胡市场份额的2025%左右,年产值近3000万元,形成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

(二)遵循市场规律,实施品牌战略。梅村二胡企业根据市场运作状况,逐步形成了各企业较为集中的销售网络,二胡销往香港、台湾等地,个别二胡企业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如“古月琴坊”去年二胡出口数量已达7000把左右,在国外代理商中具有较高声誉。梅村十多家二胡生产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品牌。例如“林生牌”、“古月牌”、“苏胡牌”、“锡艺牌”、“赛虎牌”、“金波牌”、“熊建牌”、“广国牌”等,这些品牌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考验,在业内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梅村二胡曾经以“中国苏州”(苏州二胡)的名头行销市场。2011年,梅村开始做出了品牌战略调整,所有内销的二胡打“无锡梅村”字样,外销的二胡产品则打“中国无锡”字样。“苏州”字样自此远离了梅村二胡的琴头。同时,聘任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先生作为“梅村二胡”的形象大使,借助其在音乐领域的影响力宣传梅村二胡。

(三)打造二胡文化,营造文化氛围。201012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发文,授予梅村街道“江苏省二胡工艺之乡”称号。为进一步扩大“梅村二胡”的影响力,梅村正积极争取“中国二胡工艺之乡”的称号。2011年,在江苏省文化厅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由无锡市上报的“二胡艺术”榜上有名,成功入围非遗名录,这不仅是对“梅村二胡”制作的认可,更为梅村二胡文化的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锡是久富盛名的“二胡之乡”,二胡与无锡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最著名的“二胡三杰”中的华彦均和刘天华都是无锡人,二胡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光明行》、《姑苏春晓》等都出自无锡人之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乐界最受敬重和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慧芬、被誉为“二泉使者”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也都是无锡人。梅村充分利用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对外宣传的素材。

(四)搭建服务平台,力争做大做强。梅村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两大园区,分别为梅村二胡文化创意园、梅村二胡产业园。二胡文化创意园,总投资约2000万元,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二胡文化创意园建成后可作为展示、宣传、推介梅村二胡的平台。梅村二胡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30亩左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总投资约6000万元,目的是集聚梅村及周边地区的二胡生产企业、配套企业和流通企业。通过产业园集聚,提升原有二胡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和企业形象,并建立二胡产业服务平台,为二胡产业发展提供专业而周到的服务。梅村每年召开“中国无锡二胡艺术节”,并积极参加级别较高的展评活动。2011年,由10多家二胡制作企业代表组成了“梅村二胡工艺与产业协会”,其目的就是规范和引导梅村二胡工艺和产业的发展。

梅村二胡制作起步是远远晚于苏州的,现在梅村很多二胡制作老艺人都是在苏州民乐厂学艺后去梅村的,现在梅村最著名的两位大师万其兴、陆林生就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在二胡制作方面,苏州是梅村的前辈、师傅。但是现在“师傅”处境艰难,而“徒弟”反倒兴旺发达。

二、由“梅村现象”引发的启示

“梅村现象”,给予我们苏州二胡制作艺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要统一思想,准确定位。二胡制作技艺是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一种,是传统手工艺、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早在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就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是以“传统技艺”类别进入该名录的。所以,苏州二胡制作技艺也必须定位传统技艺,并且要以“传统技艺”的身份进行推广发展。无锡市立项“二胡艺术”,是以“传统音乐”的身份进入非遗名录的。这一方面说明,无锡市已经将二胡作为民族乐器中的主推项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梅村二胡制作技艺并没有真正的在非遗名录中得以确立。苏州二胡制作技艺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苏州民族乐器行业,始终不能脱离民族乐器的存在共性。同时又要积极突出二胡这一单一民族乐器的发展个性,苏州的独特人文历史背景是二胡制作技艺形成的源头,并扩至全国整个二胡制作行业,对现在各地二胡制作的工序、规格、技术规范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争取将“二胡制作技艺”作为独立项目,列入到非遗名录中来。以寻求苏州二胡制作技艺前进的突破点。

(二)要重建辉煌,市场制胜。苏州二胡制作技艺的衰退,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本身行业中缺乏科学管理的因素,两者直接导致了行业生存难和行业混乱不团结的现状,造成了市场份额的锐减。首先是大环境,苏州是全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土地使用成本和生活水平导致行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增长,加之目前材料上涨,使二胡制作行业投入大但获利越来越少,这就自然会让艺人丢弃这一行当,而去从事利润高、投资小的行业。手工艺行业对艺人的要求很高,学艺时间长,可以说是长路漫漫,艺德和技艺的培养都并非是一早一夕的,是典型的“慢热”型的行业,这也导致年轻人不肯加入这个行业。所以要想实现二胡行业的兴盛,就要振兴市场。首先,强练内功,做精做细二胡产品,克服大环境的影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其次,借助行业平台,通过参加展会、媒介推广等方式,宣传苏州二胡;最后,建立运营长效机制,避免“朝盛夕衰”现象的发生,树立品牌效应。这是苏州二胡制作技艺发展的关键点。只有维持二胡市场的持久健康盈利,才能够实现苏州二胡制作技艺的长盛不衰,重建苏州二胡的昔日辉煌。

(三)要文化先行,系统发展。除了市场因素,苏州二胡制作技艺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注重二胡制作行业的文化和产业系统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国家也将文化产业建设提上日程,各地文化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苏州二胡制作技艺只有充分挖掘、培养和利用自身文化,依托市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领导,才能在大发展的惊涛骇浪中独立潮头。苏州二胡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系统的工艺传承、以及在地域人文背景下形成的独特二胡艺术韵味,有着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双重特性,苏州二胡制作艺人要凭借着艺德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苏州二胡立足市场,形成江南二胡的一个工艺体系。在新的趋势环境下,我们要保护和发展好苏州二胡制作技艺这个文化品牌。同时,争取将“二胡制作技艺”单独立项,列入非遗名录中去,实现二胡制作行业的系统发展,实现技艺的有序传承,避免出现技艺人员“青黄不接”、制作技艺“人亡艺亡”的现象。同时,还要实现行业自律发展,从业者一方面要提高技艺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在文化和技艺并进的基础上才会制造出有灵气、有生机、有内涵的产品。苏州二胡制作技艺向外推广,艺人应该团结成整体,要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识。同时,也期待行业组织树立起二胡制作行业规则,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形成保护传承、人才培训、鼓励创新、行为规范的制度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以上是笔者从“梅村现象”得到的三点启发。作为一名有着二胡制作家族的二胡制作传承人,我为苏州二胡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感到忧虑,渴求所有艺人齐心协力,在行业协会的组织领导下,共同重塑苏州二胡的辉煌,将苏州二胡制作技艺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厂志》林子近、何正祺、张振钰、张品生、周炳良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厂志》编志小组(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2]《太湖明珠网》2010-12-10新闻 -无锡都市 “梅村街道被授予“江苏省二胡工艺之乡”称号“

[3] 《江南晚报》2011-9-23新闻频道-本地新闻“梅村产二胡为啥冠“苏州”名头?”

[4]《无锡阿福台》2011-10-9新闻首页-地方新闻“锡产二胡不再冠苏州名 梅村打造二胡之乡”

 

作者简介:

周健,男,1972年生,苏州人,工艺美术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周万春”乐器行第三代传人。擅长二胡制作,并对二胡制作技艺进行了改良与创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