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剪纸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日期:2013-06-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苏州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苏州剪纸如何传承、创新、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看法:一、要像“保护生态平衡一样,保护剪纸艺术的多样性”。二、要拓展苏州剪纸的创新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共同推进苏州剪纸的发展

 

关键词:苏州  剪纸  传承  创新  发展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刻纸,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它起源于汉代,之后经历代发展到清代最为鼎盛。手工剪纸于2003年被我国列为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随着一批批优秀的剪纸作品被重新发掘和开发,剪纸艺术品逐渐成为一种被中外人士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品,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远销到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和发展项目。苏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唐代始,苏州的剪纸艺术就大量应用于其它工艺。当时,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已广泛流传民间杜甫诗中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句。唐代民间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苏州的灯彩自古闻名,而这些灯彩上均有彩绘或粘贴用五光十色的蜡纸镂刻的纹样,衬以金灿灿的底纸,显得富丽堂皇。唐宋时流行“镂金作胜”。“胜”,即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为“人胜”。 以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为范本的造型灯体,以苏州上乘丝绸为面料的灯身,以吴门画派技法绘制的灯面,加上以唐代“华胜”再现的苏州套色剪纸的灯花为一体的“苏灯”具备了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名闻海内的翘楚。

明清时期,剪纸在苏州百姓生活中的应用已更为广泛,人们在立春和元宵等节日中应用了大量剪纸作品。苏州新婚的新房和嫁妆,均要贴上字或龙凤,以示喜庆;春节,用红纸剪成梅花、喜鹊、福寿等吉祥图案装饰于门窗,烘托新年气氛;民间的刺绣,也以剪纸做花样,如帽花、鞋花、枕头花等。明代的夹纱灯由于采用了剪纸作装饰,因此名闻遐迩。据明《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重晕色,溶腊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萤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这种夹纱灯是将剪纸夹在纱中,以烛光映出花纹,现称为“走马灯”。

世纪六十年代,苏州民间工艺社艺人周公度设计了剪纸与绘画结合的三国人物册页,以及刻纸贺年片等,1963年外销6万张,次年增至29万张。后剪纸人员增至34人,外销产品45万张,并设计了不少新的题材,在拙政园内举办展览,颇受欢迎

笔者自幼喜爱书法、美术,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一大型国从事专职美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目睹了剪纸老艺人张钧昌的剪纸创作后就深深地迷恋上了这门民间艺术。之后就拜张钧昌为师,与剪纸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以后的岁月中几乎全部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剪纸,数十年如一日,从构思设计、画稿到剪纸均由自己完成,至今已创作上万件作品。

但从目前来看,从事民间剪纸艺术的老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民间剪纸正面临断层的危险,所以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民间剪纸,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多方面做好苏州民间工艺剪纸的传承工作                                                                                                                           

首先,社会各界应该像“保护生态平衡一样保护剪纸的多样性”。笔者建议,苏州能否用民间剪纸做成雕塑之类的城市景观,一方面,能体现发展中的苏州所具有的城市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让外来游客对苏州文化产生第一感知,剪纸传承应该更有想象力,实行多位一体的传承模式。思路开阔了,苏州民间剪纸文化就能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次,要开创剪纸艺术传承的新思维。中国数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在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该遗憾地看到,更多的文化只能由专家在史上去探索、猜测,这也是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口口相传”式的文化传播方式给我们留下的遗憾。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用各种方式记载下文化的发展,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已经变得轻而易举。我们也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和现代摄影、摄像设备记载苏州民间剪纸工艺,将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保存下来,流传后人,让曾经历史上的遗憾不再重演。

再次,以剪纸艺术的产业化推进传承工作。苏州剪纸艺术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应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为基础,进行企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剪纸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贸、工、艺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目前应在政府的引导促进下,向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化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成立由政府、剪纸艺人、专家及生产厂家组成的剪纸协会。协会主要以协调各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主并着力研究剪纸生产发展的政策,研究剪纸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能力。第二、成立为剪纸企业服务的服务中心。根据剪纸企业在供应生产阶段、销售等环节遇到的问题,在企业自身解决的难度较大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帮助并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第三、成立剪纸产品生产的研发中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推陈出新,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问题,创作新作品。

二、深层次拓展苏州剪纸的创新工作 

无论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要创新改革,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弥足珍贵的艺术宝。苏州剪纸艺术在传承中,学习借鉴吸收全国剪纸艺术的精华,从传统民俗艺术,迈出创意剪纸的步伐,渐成特色艺术,一幅幅形象生动,剪纸作品,承载着历史岁月的文化积淀,现在已经被广泛用在市民生活、市场商品甚至城市装饰、服装设计、特色工艺品和许多产品包装,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像这几年苏州电视台和苏城的舞台演出,元旦、春节晚会的许多背景,都采用剪纸图案,一些大型文艺演出节目中,舞蹈演员的服装是剪纸花样,有的网站在蛇年春节时还用剪纸做成页面。苏州剪纸艺术,已经进入到广阔的城市美术和市民生活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苏州民间工艺剪纸如何创新?笔者认为,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剪纸题材的创新。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是剪纸艺术富有生命力的一大特点。剪纸艺人应极大地拓展视野、有效地激发灵感。笔者近年作品涉及题材广泛、且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生肖图案、鸟兽虫鱼、四时花卉,又有时事人物、名胜风景、苏州园林等。先后创作系列既含传统意蕴又具时代特征的剪纸作品。如《喜迎2008北京奥运》、《活力奥运》、石》、国庆60周年大型剪纸国荣》,共50余幅。特别是活力奥运》,以20.08米的长度创全国单张不间断剪纸之最,其恢弘的气势和布局精美的画面令人震撼;又如反映姑苏城市特色,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苏州古典园林、古桥,古塔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相继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省、市报刊、电视台网络刊用。

二是剪纸材质的创新。剪纸,是以各种不同纸质作为原材料,在上面进行创作的。但弥古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灵魂,民间剪纸艺术也应在运用材料上创新。笔者在多年的剪纸创作中作了许多探索,尝试了以树叶为材的作品创作,经精心揣摩、细刻的一张张树叶剪纸集自然美和形式美于一体,气韵质朴、玲珑剔透,如《十二生肖》、《鸟语花香》等均凸显出别样的创意和精彩,使之成为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珍品,藏家的青睐。同时还尝试在荷叶上剪,在真丝上剪。荷叶剪纸《江南水乡》,描绘出的是婉约旖旎的江南风情;真丝剪纸《龙戏珠》,凸现的是锦绣上的空灵与华贵。不同材质的剪纸艺术品,无论是观赏性还是收藏性都得到了升华。

三是剪纸手法的创新。传统剪纸纯朴浑厚,豪放粗犷,玲珑剔透,纤细秀丽。大多以单层单色为主,为了提升观赏效果,南方以州为例,作品以阳刻为主,用拼、贴方法实现单层多色,作品表现很美。北方以蔚县为例,作品以阴刻为主,则用点色、染色实现了单层多色,不仅保持传统,而且作品也非常的美。而创新型作品则以阳刻为主,阴阳并辅,以一层层色调不一的,且每一层均以独立图案存在,叠加而成,视觉真切,很具有写实性,时代性。

笔者认为,根据剪刻纸的特点,所有剪纸稿都是根据所要反映的物象进行非纯绘画,也非纯图案的处理,使写实和装饰二者兼有,使写实与夸张统一。图案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点、线、面,要想把一幅剪纸作品作好,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运用点、线、面,留“实”、去“虚”、粗“实”、细“虚”,主“实”、次“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也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以阳为主,或以阴为主,阴阳配置巧妙,而不随意变形求怪,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达到美境。

三、全方位推进苏州民间工艺剪纸的发展工作

笔者认为,要推进苏州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民间剪纸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了解民间剪纸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魅力,培养人们自觉保护的意识;要加强对苏州民间工艺剪纸艺术的保护,要依据其口传心授的传接特点和绘画剪刻的制作特点,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政策,以调动艺人的创新积极性,树立自主品牌,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

2、要重视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在保护民间剪纸传统技艺的同时,剪纸艺人还要加强自身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即加强对民间剪纸的研究,发扬自身优点,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3、要加强对民间剪纸艺人的保护。人的消失无疑是对民间艺术的最大损失。民间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依附于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继承人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因此,保护剪纸艺术首先要对剪纸艺人进行保护,鼓励他们“师徒相授”,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苏州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前进、社会巨变的今天,在以现代意识观照民族文化的大趋势中,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它在民族生活风情中发生,也必须依附着民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而衍进。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引发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民俗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苏州民间剪纸艺术不仅在内涵上可能失去原始的纯情,逐步靠近现实,体现更多的世俗功利性,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会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和消费心理的影响,逐渐改变其原貌,从简朴走向繁复。苏州民间工艺剪纸艺术要想在艺术之林中永固长存,除了依靠外界的关注和支持外,还要借助剪纸本身的特殊形式和艺术质量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对现有成果加以选择、取舍,保留精髓——蕴含其间的,为民众世代传承的独特审美情感和不朽的民族精神。剪纸艺人应结合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创作新品,推出精品,在变化中求新、求美、求生存。

 

参考文献:

苏州新闻网www.subaonet.com

 

作者简介:

金国荣 ,男,1957年8月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0年师从苏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钧昌学习剪纸艺术。三十余年来,创作出了上万件作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