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吴地玉的传承地

[日期:2013-06-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受生存环境影响的吴地光福历史文化名镇,孕育了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玉雕、木雕、核雕、佛雕四大雕刻的传统手工艺。玉雕以不断增多的从业人员和日益扩大的产业归模,令广大爱玉界人士和工艺美术界刮目相看。

   

关键词:玉石  雕刻  吴地  光福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就作为美好、神圣、贵重和祥瑞的珍宝得到人们的喜爱。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深影响到中国人的行为道德规范。

   一、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玉文化的精髓

  “ 吴地”地处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 ,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吴地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原始文化。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论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仅“山”、“静”、“寿”三个字概括了中华精神的精髓,而“玉”恰能概括这三字所意蕴的文化内涵。玉有山的坚硬、稳固和高大屈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玉的品质符合中华文化的道义、论理的博深与崇高; 玉又是静的,饱满却不张扬,深篴而不外露,是中华精神含蓄、有内蕴的体现;玉寿是保存长而不变纹理,不变质与量,正如中华文化超越所有乱象,依旧庄严、神圣玉器有着她特殊的文化意义。

    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的开放精神。今天,位与苏州市城西邓尉山麓,太湖之滨的光福镇是吴地玉文化的传承地。

   二.光福玉雕的技艺特点及发展瓶颈

光福枕太湖、拥林壑,有着江南水乡的神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光福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集聚了几百家玉雕作坊,从业人数已超过八千人,加上商业及配套辅助人员约一万余人。并以工艺特色街为龙头,以光福玉器商城、光福玉器城、邓尉中路玉器商铺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由光福人经营的工艺品店铺为经销网络,以散布在周边各村的玉器作坊为依托,包括经营玉石原材料的批发市场,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玉雕业态,逐步成为全省、乃至其全国著名的玉器生产基地。据估算,现光福镇玉器年经济总量将超过5亿元。

光福玉雕作为苏州玉雕的一个分支,与“苏作工”同为一脉。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上便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当时,苏州著名的雕玉代表人物陆子冈被人们誉为“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明代《徐文长集》中有题水仙诗五首,其中有“昆吾峰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冈”之句。另有刘谂、贺四、王小溪等人善琢品玉,若仿古之作,竞可乱真。
    现光福玉雕在材料使用上,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包罗众玉,翡翠、白玉、绿松、青金、碧玉、黄玉、玛瑙、独山、紫晶、水晶、河磨等无不涉及;二是玉雕生产品种上,多以中小件为主,题材广泛,炉瓶、人物、花卉、鸟兽栩栩如生,仿古炉瓶,古朴端庄、浑厚大气,仕女人物,婀娜多姿、婉约丰韵,花鸟产品,善用巧色,三是在加工工艺上,饱受为皇家加工玉器之风的沿袭影响,因此无不竭尽精细巧妙之能事,制玉人还能根据玉色的不同,巧妙地雕刻成各种造型,并善于运用镂雕和巧雕,使玉品玲珑剔透,飘逸俊俏,寓意丰富、回味无穷。“无论圆雕、平雕,都优美别致,图案线条刚柔结合,婉转流畅,毫不拖泥带水,不留碾琢痕迹,给人以方寸之间天地阔之感”。因此,广受爱玉、藏玉者喜爱,国内外游客和客商均慕名而来,极大地促进了光福玉器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光福玉雕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壮大是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情势下,广大玉器爱好者为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而受到“盛世藏玉”的理念裹挟产生的购买欲望和冲动,这种大众化消费大大激发了玉器市场的活力,在催生了一大批玉雕作坊的同时也助推了玉器价位的虚高和玉器表面的繁荣。目前,玉器市场已形成了明晰的消费层次,一方面是具有收藏潜力的“好料高工”的玉器精品,出现了一个“小众化”的高端市场,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材质一般甚至质疵、工差和相对低廉的所谓“大众化”的普通玉器产品消费市场。光福的大多数玉器作坊鉴于自身企业经济实力小、技艺力量弱、创作设计能力差等诸项条件的制约,因此均选择在“大众化”玉器市场中摸爬滚打。他们为了自己目前的生存,热衷于以老款式、老产品、低价格去拼市场,往往习惯于模仿和跟风,于是“老题材老做,老做老题材”比比皆是,难以形成各自的品牌特色,制约着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导致目前光福玉雕市场的无序竞争日益加剧,不惜互相贬低、竞相压价,甚至陷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市场怪圈。

综上,制约着光福玉雕进一步发展,以致成为其新一轮提升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事玉器制作的人员的技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其中绝大部分人员均是近几年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的,在他们的创作设计能力、技艺水平、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没有作好准备的时候,玉器市场的不断升温所呈现出的巨大获利空间强烈地吸引着他们投入其中,且又缺乏专业的设计技艺人员的加盟,于是为了解决生计,他们在玉雕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照抄照搬,在玉材使用上以次充好,导致泥沙俱下、良莠难辨。二是随着市场收藏热的持续升温,而尤以玉器为甚,光福地域的历史人文优势及相对低廉的制作成本(包括房租和劳动力成本),吸引着各方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一大批从事玉雕加工的从业者,使光福的玉雕从业人员和经营人员队伍在十几年中迅猛增加,而市场的规划、管理和培育还难以跟上玉器市场日益不断膨胀的态势。致使光福玉器产业和市场基本上还处于无序状态,距离一个有区域影响、有规模效应、有规范管理和较强辐射力的市场和支柱产业还要相差较大。

   三、促进光福玉雕发展的思考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国内玉器行业和收藏品市场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在玉器市场上却出现了“好工好料好卖”的情景,玉料价格飞速上扬的背后是资源过度开采而造成的几近枯竭。玉器业的发展很有可能受制于玉材的匮乏,特别是对光福玉雕来说,其粗放型和材耗大,且又缺乏品牌的弱点将成为首当其冲。据此,为促进光福玉雕业的进一步发展特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明确正府管理机、加强行业管理   

    长期以来,光福玉雕业一直处于市场自我形成和发展之中,缺乏行业管理机构,因此在规范企业行为、维护行业有序发展、搭建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提升等诸方面还需努力,要促进光福玉器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和品牌提升,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以形成合力,特别需要政府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规范和引导市场、激励和培育人才,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玉器产业和市场的良性发展,并将其进一步做精、做强、做大。

   2.加强人才培养,树立企业品牌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光福玉器业持续不断发展的推进器。目前,光福玉器从业人员众多,但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较低,因此其作品的艺术含量和附加值均不高,至今光福玉器业缺少在业内外具有影响的大师级技艺人才,更缺乏以技艺领头人为主的企业品牌。如果只会模仿,不能创作,充其量只是个工匠,消耗资源很多而创造价值很低。针对目前状况,需要引导企业从长远着想,加强人才培训和培养,激励他们积极努力,奋发向上,提高技艺水平,并根据各自情况找准市场定位,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培养一批大师,并通过大师示范,树立品牌,带动和引领市场,推动行业的升级发展。

   3.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升级

由于目前光福玉雕企业大多弱小,迫切需要政府扶持建设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并在财力上给予一定支持,进一步加强玉器在创新和展示、人才培养和培训、信息交流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服务,以集约和整合行业优势,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壮大。要进一步推介光福玉雕的宣传,提升光福玉雕业的整体形象,组织和推动光福玉雕市场创品牌,形成团队优势参加玉雕精品展示、引导推荐玉雕艺人参加技术玉文化论坛、技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扩大视野,促进创新,推出新品新人。为光福玉雕的整体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借助正在光福建设中的中国工艺文化城的契机,扩大光福玉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市场规范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光福玉雕的品位和声誉,同时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使光福玉雕成为传统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

集太湖山水之灵气。受2500年吴文化浸润,光福的民间文化星星点点,遍布全镇。玉雕、刻雕、佛雕、木雕四大雕刻,已经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挂牌“中国工艺雕刻之乡”。吴地玉萌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

[1].闻慧芬.吴地早期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15001)                              

[2].刘长秀.对玉雕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探讨[J].河南国土资源,2004.6

 

 

作者简介

    孙林泉, 男,1938年生,苏州光福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曾任光福玉器厂厂长。从事玉雕工艺工作近四十年,足迹遍踏我国新疆、云南、内蒙、青海、河南等玉石料产地。作品曾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