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象牙浅刻创作之“法”

[日期:2013-06-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一言说尽了艺术创作的真谛。笔者二十多岁时开始从事象牙浅刻,现已快至耳顺之年,从业已有三十余载,创作各类作品上百余件,对象牙浅刻的感悟越发深刻。现当今象牙浅刻的论述文章不少,多为专门对象牙浅刻流派历史的追述,对技艺技法的总结,在多年象牙浅刻创作中,笔者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浅刻蕴含着更多的说不尽、道不完的“法”理所在,本文所要说的就是象牙浅刻创作之“法”,并配以笔者作品《中华精神》作为例证说明。象牙浅刻创作之“法”来源于创作的实践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烙上了深刻的时代记忆。

 

     关键词:象牙浅刻   无法而法   创作   传统文化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1)石涛一言说尽了艺术创作的真谛。笔者二十多岁时开始从事象牙浅刻,现已快要到耳顺之年,从业已有三十余载,创作各类作品上百余件,对象牙浅刻的感悟越发深刻。现当今象牙浅刻的论述文章不少,多为专门对象牙浅刻流派历史的追述,对技艺技法的总结,在多年象牙浅刻创作中,笔者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浅刻蕴含着更多的说不尽、道不完的“法”理所在,本文所要说的就是象牙浅刻创作之“法”,其来源于创作的实践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迹。

象牙浅刻创作之“法”,来自于体现时代特色的印迹。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反映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象牙浅刻创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创作者生活、思想 、感情 、题材、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其风格也有所变化。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创作者,不但不可墨守前人成法,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且也不可满足于自身已有的创造和成就 ,不可以已有的成就来束缚自己、囚禁自己,而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象牙浅刻领域中,一直以来,笔者以山水画的雕刻见长。这一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笔者多年来对艺术意境的追求,合乎个人的审美意味。虽然如此,本人也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坚持努力,《中华精神》这幅作品既是本人突破自己的求索之作。

《中华精神》这幅作品是为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而做。在题材的选择上本人有了新的突破。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举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世人瞩目。最后胜利到达陕北,世人震惊。这经过的险山恶水,风霜雨雪,又是何其多。完胜克服这诸多困难而取得完成,靠的就是不屈不挠的中华精神,参加其中的每一个人,就是中华的脊梁。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史诗般的壮举在象牙浅刻上展现,在题材上实现了对自己传统创作题材的突破。

象牙浅刻创作之“法”,来自于“法”理的理解与驾驭。中国的传统艺术恰恰是表现个人性情,所以象牙浅刻的创作者的精神几乎必不可少地要遇到来自技法方面的限制。对于“法”理的理解与驾驭,成为重中之重。“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2)在传统思维中,“法”具有则、刑、律、度等意义。在象牙浅刻创作中,法首先即法则。象牙浅刻中“法”理是不变的,而如何理解和表达“法”理是变的,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中华精神》这幅作品在内容的选择上既体现出了这一点。《中华精神》这幅作品总长3.6米,宽度为7公分,既要体现红军长征的宏大场景,又受制于象牙特定形质的制约,为自己在内容上的选择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经过缜密思考,最终本人在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经中,撷取了二十二个当年发生重大政治军事转折的地点。分别是:瑞金、云石山、于都、界首、乌江、娄山关、遵义、土城、二郎滩、金沙江、大凉山、彝海、大渡河、泸定桥、夹金山、懋功、两河口、若尔盖、巴西、腊子口、六盘山、吴起。这二十二个景地,地形风貌各具特点,组织成一幅山水长卷,雄伟壮观,赏心悦目,做到了象牙浅刻创作中的内在规律性和制作制约性的良好统一。

象牙浅刻创作之“法”,来自于约定俗成的范式、规矩。象牙浅刻是方寸之间显大观,所以即便注重性情之美,写胸中之意,也要做到“发乎情、止乎法”。传统艺术虽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最终指向很明朗,象牙浅刻所表现的艺术精神与基本技法相互匹配。因此,象牙浅刻的创作者不能没有技法,没有技法基础的创作只能是欺世盗名。技法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些系统化创作规范,传统要求往往体现在技法之上。

《中华精神》的创作过程中,经过长时间对图稿的解读,缜密设计用刀后,三点六米长卷的《中华精神》终于开刻。虽然我已有三十余年的象牙浅刻经验,可这次进行具体的雕刻时,还是遇到不少的困难。这幅作品中近景、实景刻时容易掌握,中景也比较容易掌控。而远景中点、线、块、面兼而有之,用笔用墨拖泥带水,很少平涂。远山平刮是肯定不行的,一种磨刀法也是不行了。刻的时候指力,腕力得随时应画进行变换调整,行刀速度要快、慢紧密结合。《中华精神》中溶入了很多的现时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在主体以传统手法创作的基础上,山石的皴法,树木的造型发枝上,用墨用线多少还是采用了水墨法,大写意、小写意兼而有之,这给雕刻时增加了不小的困难。我的刀具,操刀法,甚至是磨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摸索改进,磨刀用的磨具都选用了很多型号。”

象牙浅刻创作之“法”,最终要建立“我法”。一个象牙浅刻创作者的艺术风格,有贯穿始终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外求法,乃为用法之神,变中更变 ,方是求变之道。”(3)“无法而法”,不但指不受前人成法限制 ,也指不为自己创造的成法的限制。任何高明的艺术家 ,如果迷信自己,墨守自己的创造,那就是作茧自缚,再也不能前进。当然 ,“无法而法”、“法外求法”、“变中求变”,丝毫不意味着取消个人独特风格。“自有我在”,笔者的在长期象牙浅刻的创作之中也体现出了一贯鲜明的风格,《中华精神》等作品无不表现出笔者特有的艺术个性 ,是别人的作品所不能混淆的。

 

参考文献

[1](2)石涛、 俞剑华:《石涛画语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08月出版。

[3]倪久晋:《中华精神的情结——剖析我的金奖作品<中华精神>》,2010年07月载于艺博网。网址:http://www.jsact.cn/show.aspx?id=3133&cid=11

[4]沈宗赛:《芥舟學畫編四卷》卷一《活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05月出版。

 

作者简介:

倪久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职业学院兼职教授。有近三十五年象牙浅刻创作研究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