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的刺绣发展史说明,自古以来,刺绣与绘画就是紧密相关的。从周代的“画绣二工共其职”到明代露香园顾绣的“画绣结合”,再到清末沈寿的“仿真绣”无不证明只有懂得绘画、善画能绣着,才能成为真正的刺绣艺术家。笔者在文中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阐述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刺绣 绘画 临摹 勾稿
刺绣是一门古老的工艺。中国刺绣的历史十分悠久。纵观中国的刺绣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刺绣与绘画是紧密相关的。《周礼》绘画注言:“凡绣亦须画后乃刺绣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这是指画与绣是由一个人承担的,一个画工同时也是一个绣工。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刺绣发展历史中,这一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从先画后绣发展到画绣结合,并使画绣融合一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明代上海露香园的顾绣和清末的苏绣艺术家沈寿。
明代露香园顾绣的代表人物为韩希孟。韩希孟为顾名世次孙媳,其夫孙寿潜善画,拜董其昌为师,深为其师欣赏。董其昌见韩希孟亦善画工笔花卉,深通六法,摹绣古今名人书画,生动逼真,非常崇敬,于是便给韩希孟在底料上直接绘画创作,再经韩希孟刺绣,如此,由大画家先绘画创作再由名家刺绣,自然就不同于一般的刺绣了。韩希孟还在刺绣艺术史上开了画绣结合的先河。明代,国泰民安,商贸发达,手工刺绣成了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并成为达官贵人体现身份之物。据史册记载,韩希孟所绣之品,被称为“顾绣”,价钱极高,精者值银几两,如尺幅高大的人物,山水,花鸟等绣品,价要数金。
到了清代,苏绣艺术家沈寿突破以往的刺绣艺术形态,以全新的西方题材为蓝本开创了仿真画绣。这在刺绣史上又是一个飞跃,为近代中国传统刺绣开辟了一条新路。她的刺绣,无论仿古还是油画,在颜色处理,针法运用,丝理走向,都别具一格。她创作的人物肖像绣,大胆尝试了根据人物肌理的纹理走向处理人物的阴暗线条,使其顺着肌理融入其中。一幅好的绣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各种技法和针法与绘画融会贯通。因此,一个成功的刺绣家都是画绣兼备的,只有懂得绘画,善于绘画,并又能掌握丝理走向、针法表现技巧的绣者,才能绣出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作品,才能真正体现苏绣的艺术精髓。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特别深。
我于1998年开始从事仿古画绣,至今二十余年。期间,我绣过的题材,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如手卷《韩熙载夜宴图》卷,明代孙克弘白画卷,明代仇英的山水,清代任伯年《群仙祝寿图》屏风及郎世宁“十骏犬”,花鸟动物、山水人物等。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手卷形式,配以传统的书画形式装裱,都极具收藏价值。以往所绣作品都被台湾台北凤甲美术馆收藏,至今近100件。在2005年凤甲美术馆第一次出版的《奇针异绣》一书中还收录了我很多的作品。
我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仿古画绣。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苦苦地探索,我为刺绣付出了所有的精力。我一直在寻求刺绣每个环节的真谛。后来,我终于感悟到,刺绣者要绣好画,必须先要懂画,而且自己要会绘画。于是我从一个原来不会绘画的门外汉到慢慢地自己能临摹一些古画。
我刚接触绘画是在1989年夏天。那时,我总是白天刺绣,晚上就临摹艺术学院师生画的石膏像,尝试着以笔带针,以木炭代替丝线,以不同的运力轻轻地画出深浅颜色,通过学习,了解绘画理论知识,如光源的虚实变化,深浅光线与受光面,光的透视等。我第一次尝试临摹人物肖像时,首先把木炭笔削的尖尖的,着手先把人物眼睛定位。在画眼睛时,我用了很淡的铅笔隐约在纸上画了一条水平线,给轮廓定型。我想如果我能在一张白纸上以目测可以把画准确地临摹下来,那么,我以后在绣动物与人物时,就可以以针代笔来表现了。在实践中,我还发现在人物素描画中,越年轻饱满的女性越难画,特别是脸部机理饱满的微妙变化的颜色深浅处理很难掌握,而对于年长脸上长满皱纹的则比较容易掌握些。那时,我每晚都要临摹一幅肖像画,哪怕再晚我都会完成。临摹绘画使我刺绣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我还学了国画线描,一般的绣工,都先由画师从一幅彩稿勾出一幅线描稿,再用毛笔用深浅墨色勾至底料上,俗称“勾稿”。其实,在底料上勾稿是一幅画定型的第一步。绘画初稿时必须先揣摩稿子结构,绘画的笔意,虚实变化,实际上这也是刺绣的第一步创作,勾稿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幅绣品的创作,要是画得走样,绣工在接下来的刺绣创作中又不会修改,那么,这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记得起初我在绣一幅宋代罗汉轴时,由一位刺绣研究所的老师为我勾稿的,但我在绣得的过程中感到勾稿轮廓走样很厉害,且笔迹线条也勾得不清晰,每绣一个部位都要改。我认为,我们刺绣不光要讲究线条的流畅,还要力求每个环节的丝理走向,每一张叶子,每一块石头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每样物体都要有个来龙去脉,这样才便于刺绣者抓准轮廓,形状,使作品形神兼备。后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勾稿。第一次尝试拿毛笔手抖得厉害,我便坚持每晚练习勾一张线描,几个月下来我的手腕竟然可以自如掌控毛笔自如。后来做仿古画绣,所有的稿子都由我自己勾,要勾到那个部位,怎么勾,线条虚实如何处理,都根据我刺绣的需要来勾稿。这么多年来,我所画的历代名人线描稿都可以出一本辅助教材了。有时,稍空些时我会找一张自己绘的线描把它勾在宣纸上,然后自己尝试着宣纸与墨色间所产生的效果,也在布料上尝试着画绣结合,把主要的鸟绣上,花卉用绘画方式。这样也大大减少了人工,对画绣结合我只是想尝试自己的绘画表现,在今后还是以精品刺绣为主。采用以笔代针的方法,在简短的几小时内就可达到想要的效果。如果是绣,那时间就太长了,如画个仕女,几根线条,就把衣服褶皱画出来了,如果是绣精细绣法,每条线条都要顺着衣服丝理镶嵌进去,都必须用到切针,针脚非常的短,约一毫米,所以用切针绣来表现线条的流畅性是一般绣娘很难做到的。在画了线描稿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历代绘画家的风格作品之美,也尝试到了线描刺绣创作的美妙感觉。特别是仿古画绣,即保持了原画原的风格,又展现了苏绣的独特的魅力。在当今刺绣这个大市场,绣娘一般都是在打印好的底料上刺绣,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绣稿会显得很腻,模糊不清,很难表现针法,更难以表达刺绣所要表达的意境。刺绣都要分虚实,自己在样稿上用毛笔打样把整幅画面用线描勾出来的艺术效果跟打印稿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在塔夫绸上做精品,则绝不可在打印底料上创作。刺绣为什么如此之美,最主要的是特殊的材料赋予的特殊美感。蚕丝线绣在精美的丝绸底料上,丝线所塑造的缕缕侧光反射,引人夺目,甚至较原画更能传达出传神的意境。
综上所述,刺绣艺术是离不开绘画艺术的,从古到今,无不如此。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纵然能通过电脑打印绣稿,但仍然替代不了手工绘画,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刺绣家,必须要懂得绘画,善于绘画。这样,就能在画与绣之间,自由运作,或以针代笔,或以笔代针,做到画绣结合、画绣融合,将刺绣艺术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卢建英,女,1971年2月生,苏州镇湖人,苏州民间工艺家,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近三十年。擅长仿古画绣,有100幅作品被台北凤甲美术馆收藏,并应邀赴台湾作刺绣表演。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市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银、铜奖。代表作品有:长卷《韩熙载夜宴图》、《秋郊饮马图》、《十香图》和《十俊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