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功能性到审美性的推演与过渡。一把扇子汇集了诗书画印雕刻等多门艺术。传承和发展苏扇艺术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关键词:苏扇 欣赏 传承
“泥凉闲倚竹,奈冉冉,碧云何。爱水槛空明,风疏画扇,雪透香罗。”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扇子的品种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除吴蜀二地外,著名的还有杭扇、歙扇、曹扇、弋扇等等。吴扇也即苏扇,文人墨客喜爱在上面写诗作画,相互赠与,读书人几乎无人不备。人以扇显,扇以人贵。苏扇由于文人的参与,使这种普通的日常用具成为清赏怀袖之雅物,为人争相收藏的艺术品。
苏扇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名“撒扇”。同时有春扇或秋扇的雅称。折扇的扇骨基本以竹为主,常见的有玉竹、白竹。还有名贵一些的,如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木制的折扇有紫檀,红木,檀香、黄杨、楠木等。还有象牙,漆骨制成的。扇骨的制作工艺相当的复杂,就拿玉竹来说吧,它的制作分选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打篾 、缠把、打孔、造型、耪面、拉稍、扒稍、刨砂、标记、磨砂、挫节、油炸、吊白、染色、抛光、合股、上钉、抛面、冲花、雕刻等二十几道工序。光选料就很讲究,伐竹前要审视竹子有否瑕疵,竹子太嫩则质地未坚,疏松不堪,且容易变形,太老的竹子纹理粗糙,不耐精雕。一般以六年左右的竹子为佳,且竹节的疏密间距最好在30厘米以上,玉竹扇制成后似玉般晶莹,简洁清雅,附合文人清高的气息追求,所以最受青睐。
雕刻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通,最常见的手法。竹刻在唐代已走向成熟,宋代趋于完善,明清两代的竹刻高手辈出,精品层出不穷。竹刻分阳刻、阴刻、留青、砂地、透雕、缕空、贴簧等多种技法,它是以刀代笔。所以好的竹刻作品刀法精湛,刻画入微。如刻书法则需运刀犀利流畅,字与字之间牵连与映带的细微都要完美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神完气足,使人观后意味深长。
清末民国时期是扇骨雕刻最繁荣的阶段,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竹刻作坊和众多的竹刻艺人,现在流传下来有名有姓的就有一百多人。盛丙云、周玉菁、朱松庵、杨云康、庞仲经、唐敏石等皆是名噪一时的大家。近几年竹刻的行情一路看涨,在拍卖会上一把上乘的竹骨成交价往往比起起拍价高上好几倍。接触扇子多了,也能淘到几付不错的扇骨。我最喜爱的是花剑南雕刻的两柄扇骨。花剑南是民国时期常熟的竹刻名家。有记载说: 常熟南市心有老店花天兴,出售帽子。入夏兼售摺扇扇面,其少主人兄弟二人,皆有俊才。兄曰劼庵,擅花鸟及行书。花鸟虽不能大幅,但赋色明丽,气韵清雅。尝见其画黄月季、墨叶,极妍俏,书法小行楷亦极规矩,惜多棱角。其弟剑南亦善书画,惟不示人,喜刻扇骨,能在十六方白竹扇骨上刻「滕王阁序」一篇,而字字结构精整,堪称难得,曾往观其工作,大致以一煤油灯放桌上,灯前立置一纸板,挖一豆大之穴,而其光适透至扇骨之上,故至为清晰而可奏刀,刻时每笔大约正反两刀,轻重粗细,神而明之,若刻山水花鸟人物,则随能应刀,刀无定法。最难还以刻篆隶为难,因皆藏锋,不露刀口也。曾见剑庵刻别人所写赵子昂作双行行书。其精美周到,大似明人文彭等刻石边款,殊可爱也。 这两付竹刻作品品相都极好,刻工精美舒畅,有金石味,阳刻。扇长都是31厘米。其中一付一面是风竹,另一面刻有七绝诗一首。其书法顿挫提按十分到位,有节奏感,刀味笔意互现。儒雅蕴藉,丰肌附骨,给人以严正,静穆,敦厚之感。刊诗云:“十日春寒不出户,阶前新竹与人齐,萧森从此千云上,燕子飞来路欲迷”。所刻竹子则疏密有度,刚柔相济,有清风摇曳之感。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外见洒脱,有苍润洁静,烟姿雨色之奇异。古人云:竹之难,难在雅与俗之间。静气写竹,画竹时那种红尘浮躁自然而然就会融化于墨香。落款是:劼庵画剑南书。所画者正是其兄花元花劼庵。花元和江寒汀有“虞山双杰”的美誉。为吴石平弟子,工人物仕女,似石平风范;亦善花鸟草虫,承其家法。晚年喜书法,专事小楷,在当地深得众口赞誉。四十年代在常熟举办个人画展。兄弟俩喜合作,往往劼庵画稿剑南刻。高超的画技与精美的刻工相结合,可谓珠联璧合。整付扇骨作品法度严谨,潇洒有致,秀逸隽美,书卷气浓郁,不失为一件难得之精品。且枣红皮壳,包浆温润。另一件作品一面是金文留砂地刻工,钟鼎文写得极有功底。拙朴雄健,古意盎然。另一面是柳荫翠鸟,花鸟一面款识画者为贡子玉,也是一件上乘的佳作。
扇骨与扇形的研制,是苏扇一大特长。扇骨的长、短、多、寡、宽、窄及式样,决定了扇子的形状,一般只用扇骨的名称来代表整个扇子的形式和结构,如“排茄九五方”即表示排茄骨形,9.5寸骨长和24根骨子的扇子。苏州折扇有开肩、排茄、如意、直肩、起梁、贴梁等不同名称、不同规格尺寸的五十多种扇骨扇型。以“平”“直”俊秀为主。此外,扇骨下端掌握处的扇头造型形式也很多,且常通过镶、刻或加以象牙、玳瑁、兽骨兽角等方法,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古方头、马牙头、玉兰头、翻轮方根头、和尚头,也有大园头、琵琶园头、葫芦园头、燕尾等,花色繁多,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雅扇风貌。然以简朴、古雅为妙品。
对于收藏而言,旧扇骨的价格高于新的扇骨,年代愈久价值越高。品相宜完好,无伤、无裂、无磨损、无经拆拼修理的为佳。在鉴赏扇骨竹刻时,对名款必须作具体的分析和考辨。
扇面大多用宣纸裱成,扇面的制作也很讲究,很复杂。如宣纸扇面,就有开料,刮光、裱糊、上矾,沿边等十多道工序。手工制品要求的是规整,扇面折好以后不偏不倚,开合自然。硬度、厚度、韧度、光洁度都要恰到好处。胶矾石蜡的比例要适当,不滑不滞,因为这些会直接影响到作画的效果。
扇面书画是我国古代书画特有的形式之一,在古代扇面很多是书而不画,因为文人皆能书但未必能画。到了文人画家兴起,书画共扇开始形成,并且发展到诗、书、画、印同扇,融为一体。一代代人在方寸之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而成就了今天的扇面艺术。在明代之前主要以纨扇为主,至明代,折扇艺术异军突起,空前繁荣。吴门四家的沈石田、文徵明、唐寅、仇英,无不创作出大量的扇面精品。后来的松江画派,清六家、四僧、扬州八怪等,都在扇面书画艺术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任伯年、吴湖帆、张大千、陆俨少、唐云等,都是画扇的高手。
在折扇上作画,构图章法有其独到的处理方法。扇面的纸性和普通宣纸不同。以我自己的经验,特别要注意水渍的效果。画面布局上一般不宜画得太满,以空灵为上。扇子是把玩近赏的东西,要经得起细品。题款、盖章都有讲究。现在有许多是扇形画,也就是用宣纸裁成扇子的形状而已,没有扇面特有的韵味了。
折扇扇面的书法须利用扇面上宽下窄的特点,一般书写时一行字多,一行字少,以求参差疏密之致。或者就写上端,下端不用,落款在正文左侧,款写长些,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檀香扇是以檀香为骨,由折扇演化而来成为苏州最著名的工艺品之一,制扇有拉、烫、雕、嵌等多种工艺手段,古朴典雅,精巧玲珑,一扇在握,芳香袭人,有扇中之王之誉。
绢宫扇也名团扇,形制历史悠久,古称纨扇。汉代班婕妤一首《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借秋扇抒怀,情深意浓,曾引领历代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洒下无限伤感之泪。在明代以前,扇子主要以纨扇为主。“团扇团扇,美人傍来遮面”。历代咏扇诗大都也咏的是纨扇。纨扇同样也是书画家珍爱之品。至今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仍保存着大量的宋代纨扇扇面。小小扇面,在构思、构图、意境、用笔及点景细节上都是我们认真学习的范本。
我喜爱苏扇,苏扇也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欣赏苏扇,使苏扇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雅扇 》林锡旦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作者简介:
沈劼,男,苏州人,1963年4月生,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为苏州苏扇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