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刺绣艺术与绘画艺术同根同源。刺绣是“工艺化的绘画”或是“绘画的工艺化”。笔者认为:中国画的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及西方绘画的构图方法,都可以在中国的刺绣艺术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关键词:刺绣 绘画 构图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便开始了“针线之路”编制生活,从原始社会出土的骨针到马王堆出土的大量运用锁针绣制的飞卷流云纹饰,从漫漫刺绣发展之路看来,无论是描绘题材,还是绣制形象上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艺术思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刺绣艺术品在文化层面上所设定的人生理想,折射出创造者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与宗教观多个方面。“天”是指天地自然万物,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规律;“人”是指社会化及群体化的人和社会精神社会规律;“合一”是指二者相互交合,对应,协和的统一,其中有彼此的渗透交融及物我一体的状态。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当体现在刺绣中便仰以观像于天,俯以观法于地,进取于身,远取于物的自然创意。例如明代唐寅山水画《守耕图》取于自然界中的、天、山、水、石、房子、亭子、人。象征着和谐美满天人合一,在寓意上要做到一致。在绣法上也要做到一致。我在2007年绣《守耕图》时,考虑到从事刺绣多年、也学过山水画、书法,对墨韵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沉思几天决定运用两种完全不同的传统平绣、乱针绣针法结合绣制。包括墨韵与色彩之间的结合运用。针法表达方法:我先运用传统针法打底,从线条上处理近粗远细和近密远疏的方法,处理远与近的关系,墨色上是近浓远淡来处理纵深感。运用乱针绣施加墨韵也是近粗远细、近密远疏,近浓远淡方法。根据画面再施加一些提亮的色彩。线条丝理的安排:景中的山坡、石块按山坡、石块纹理排列针法,枯老树杆根据树纹排列针法、树叶根据树叶的风向排列针法,房屋按房屋门窗结构排列针法,书法、印章按书法印章的笔法流畅排列针法。色彩的安排:墨绿、花青、蓝色、水绿色、紫色、红赭色、红色等。最后扩大成为绣之前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对中国山水画 的了解才能绣出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山水画经过实践的观察及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对树杆、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一个优秀的绣女必须具备对比加以研究这些特质,才能绣出非凡的效果。
由此可以看到这些形象都是“观想于天”“进取与身”。刺绣艺术与中国书画艺术同根同源,从自然物像到造物的转化过程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借天地自然形象来、作为造物的形象是对自然感性生命的一种概括形式,既凝聚了自然又熔铸了绣女对自然的理解与寄意。以“行”传神,将繁复的自然抽象化,节奏化,简约化,形象化,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哲学意义,折射出民族传统的自然观,人生观,艺术观与价值观,呈现鲜明的民间艺术特性。此时的刺绣可以说成是一种“工艺化的绘画”与“绘画的工艺化”,它们共同追求生命的精神,可以不顾表现对象的透视或光影,但不能失去形象的生动活泼与传神。气韵成了表现生命动感的关键。此时的刺绣作品,已经对画面的布局有了自己独特的丝理设计方案、和多种针法安排及色彩方法,这在刺绣中叫刺绣设计。这些在绘画中叫做“布局”或是“经营位置”。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这些便是中国画中的“经营”,与西方绘画中的“构图”概念相通。但与西方不同的是,它不采取理性的画面重现(比如透视关系等画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画、摄影是焦点透视),并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构图”这个词源于西方,其目的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重现视觉真实感,以此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西方的构图远侧讲究:均衡与对称,对比,画面视点。但这些构图原理我现在仔细看来是和中国画及刺绣艺术中的线条及丝理布局方式是相似相通的。只是东方艺术舍弃了西方透视中理性的分析,加入了主观情感的色彩。例如:
1、关于均衡与对称。其主要作用使画面具有稳定性,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但均衡和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是稳定的,但是也是呆板的庄严、了无生趣。西方观念如此,我国观念也如此,比如中国的古典建筑就是最好的对称典范,在刺绣作品中更能体现此观念,无论造型还是花样都是和谐对称,稳重大方,充分表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
2、关于对比。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够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对比构图是为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小,高矮,老少,胖瘦,粗细。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浅,冷暖,明暗,黑白,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对比等,在绘画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同时可以运用多种对比,但要避免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在这里且不说刺绣品中的形象处理的如何富有节奏感,单从刺绣品色彩就能看出通过对比得到的艺术效果,刺绣选择在白布上布局以灰色系列。以此强调花卉的形象。这种对比在刺绣品中处处可见,高纯度低明度的浓烈色彩配置体现出在民间艺术的大俗大雅。
3、关于视点。视点构图,也就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一般人眼看见的第一个区域就是印象最深的范围,因此在这个范围中作者就会用来表达最想表达的主题,这个点应该是画面的灵魂所在,它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调整,但无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延伸都要向这个点集中,如果一个画面出现了两个这样的视点,画面就会分散,无法表达出明确的主题和绘画作者的意图。在中国刺绣品中关于视点的例子也很多。“麒麟送子”的纹样是中国民间常用祈福纹样之一,这个绣品的视点中心就在于对麒麟灵性的表现,周围的花纹起到了陪衬点缀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刺绣与绘画同出一源,刺绣艺术离不开绘画。刺绣艺术正是运用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艺术原理,采取的了今天这样辉煌的艺术成果。由此可见、绘画艺术对于刺绣艺术的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李鸣苏,女,1965年生于苏州光福。工艺美术师,1992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苏绣苑,得到李老师的刺绣指点;1999年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指点。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