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亦关情——由《春台明月》作品浅析界画与点螺工艺的结合

[日期:2013-06-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袁耀作为扬州本土的界画大家,曾创作了著名的《扬州四景》界画。界画之工整、写实,非常适合扬州的点螺工艺,于是有了点螺《春台明月》作品的出现。本文将就界画和点螺工艺相结合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界画  袁耀  点螺  《春台明月》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自古城扬州建始以来,一直不乏有歌吹之诗词歌赋,妙笔丹青的问世。扬州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丹青画家。他们不仅在当世引起了轰动,对后世同样影响深远。作为扬州漆器的设计人员,我领略更深的则是扬州界画与传统漆器工艺的相结合所带来的奇思妙想。

说到扬州的界画大家,不可忽略的就是袁江、袁耀父子。关于袁耀的记载并无多少史料可考。其姓名最早见于乾隆年间成书的《画人补遗》一书,附在著名画家袁江小传的条目后面:“(袁江)有子名曜,山水楼阁尚能守家法。”光绪初年成书的汪瑁所著之《扬州画苑录》记有:“袁耀,字昭道,江都人。”这与袁耀作品上的落款和印章上的字号、籍贯是一致的。目前所见袁耀最早的作品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最晚的作品止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其创作时间前后达50年。由此推算,袁耀大约生于康熙后期,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之后。关于袁耀与著名画家袁江的关系,有父子说、叔侄说、兄弟说等不同,学界各有说法,而袁耀师承袁江的画作手法毋庸置疑。

袁江,字文涛,晚号岫泉,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其擅画山水楼阁,初学仇英,中年得无款古人画稿,画技大增。善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瑰丽堂皇的楼阁融为一体,用笔精细入微、一丝不苟,突破有唐以来,界画表现亭台楼阁的死板气息,附之以意境与韵味,大大提高了界画的表现能力,被推为清“界画第一人”。据传袁耀的画功不仅与袁江达到不分轩轾的境地,甚至还有青出于蓝之势。此二人在继承唐宋界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界画史上最后的绝响。

那么何谓“界画”?普遍说法是:界画是指以亭台楼阁、宫室、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因在描绘这些建筑物时,使用界尺来画线条,使线条规整、不变形,故称之为“界画”。有辅助工具,作画岂不简单?答案却是非也。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著的《辍耕录》里,将界画排在画家十三科中的第十类,足以表明了其绘画技巧的难度性。很多线条为了保持色彩、粗细的一致性,必须一笔画出来,同时作品必需要实地写生才具有真实性,可以说是一门极为费工费时的画法。

这种画法起源较早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唐、宋得到很大发展,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然关于界画的认识和评论却并不理想,一直被视为匠人之画而较少引起关注。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就用:“夫用界笔直尺,界笔是死画也。”来形容界画,并将之鄙薄为“死画满壁,曷如污墁?”世俗论画也有“界画打低”之说。因此,由来已久的历史歧视使得界画到了清初,更加因“文人画”的大行其道而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袁江、袁耀二人逆势而为,专攻界画,师承古人的同时大胆创新,克服界画死板的特点,附之以意趣和生动,将建筑物融于自然景物之中,使之浑然一体,真实可信,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清初推动了界画的复兴与发展。

而因为界画的难度以及当时社会上对文人画的热爱,使得继袁耀之后,界画几乎淹没不显。然而历史却并没有忘记这一门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对界画的热衷,本人曾一度考虑将界画运用到所从事的漆器创作中来,而经过多次学习和研究,终于在与点螺工艺的结合中,本人找到了一条出路。

点螺漆器,“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即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填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光华夺目、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其工艺清晚期后失传两百多年。经三年多的调研试制,于1978年恢复了扬州独有的这一珍贵漆器品种,被国家作为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品,多年来被国家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作为国家珍品收藏。

袁耀的画布局十分得当,用笔细腻,非常适合用有着“小似针尖,细若秋毫”之工艺特点的点螺技艺来表现,画面更加的美轮美奂。再加上如斯美景,不由让人激发了一种创作的欲望与激情。本人于2005年创作的点螺卷轴画《春江瀛洲图》同样为拟袁耀画意而创作,因完美的画面构图、精湛的点螺工艺、独特的卷轴设计,而一举拿下了当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评比的特等奖,为扬州工艺争得了荣誉,同时也足以证明了界画的艺术魅力在与点螺工艺相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完美效果。

 2007一次偶然的机会,本人在研读袁耀的画册时看到了《扬州四景》的画稿,瞬间便萌发创作的欲望。袁耀的山水楼阁界画,从描绘的对象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写实的作品,一类是想象的作品。《扬州四景图》作为其写实类的代表佳作,即取材于扬州北郊瘦西湖一带的真实风光。

《扬州四景图》分别以春台明月平流涌瀑万松叠翠平岗艳雪”为题,将扬州著名园林景点瘦西湖两岸的亭台楼阁、名园胜景以传统界画的精湛技法把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繁荣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在选景时的用心与用情。四个景点不仅体现了扬州园林的不同特色,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的赋予让其更加能充分展现扬州园林的意趣之高,将扬州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 扬州四景》中,个人尤喜“春台明月”一景。以熙春台为主旨画面,描绘了在楼阁内灯火通明的照耀之下,虽是月色朦胧,却清晰可见周围的柳树以及画舫内人影憧憧的景象。傍水而建,重楼叠阁,建筑物的风格特色正与《扬州画舫录》中关于熙春台的描绘一样:筑扇面厅,前檐如唇,后檐如齿,两旁如八字,其中最佳者,夜间燃灯厅上,掩映水中,如一碗扇面灯。和现在的熙春台已经大相径庭。为了展示熙春台的原貌,同时也为了展示今天的变化,于是,本人拟《春台明月》之画意,加入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于熙春台后面新建的栖灵宝塔等,结合扬州著名的点螺工艺,创作了《春台明月》台屏,因点螺工艺是极为精细的工艺,强调的是以点带线,以点带面,讲究细致完整,尤其是工整,因此,在与界画的结合方面几乎说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精细的稿面用点螺工艺表现出来是更加的妙不可言,而且工人在制作时也是非常的得心应手。该作品当年在全国最高规格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评比中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事后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将界画与传统工艺结合的道路还比较漫长,而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中,本人将继续在此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将一度失传的界画风格更加深入的引进到我们的传统漆艺创作中来,为漆艺创作增添新的艺术风采。

 

参考文献:

1.《袁江袁耀画集》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5

2、《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3、《园林风采》许少飞著  广陵书社 2007

4、《寻访扬州北郊二十四景》  2009415  《扬州晚报

5袁江袁耀及其绘画艺术聂崇正

网址:http://shuhua.ce.cn/paint/gfjd/sh/hh/200604/17/t20060417_6721125_5.shtml

6、《清代绘画艺术》张书珩  傅新阳主编 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 P27 P154

 

作者简介:

曹启彦,1959年生,江苏扬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扬州漆器厂设计室副主任兼设计,曾入南京艺术学院深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