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巴厘岛建筑与雕塑艺术浅析

[日期:2013-06-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艺术的范畴十分广泛,作为一名玉石雕刻工艺者,无论走到哪里,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如何将当地的艺术理念和雕刻工艺在领悟的基础上,更紧密地与自身的创作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本文通过对巴厘岛上的人文及建筑特点的介绍,从而引发作者的联想,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工艺雕的对比,让读者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到当地的特色,进一步认识到“艺无国界、艺无止境”的道理。 

 

 

关键词:印度教   神灵    雕刻

 

20132月上旬,我们一行四人前往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观光考察。从上海机场出发于香港转机,共计7个多小时后到达巴厘岛。一日之间感受四季中的两个极端,从冬日雪封的祖国大陆,到热浪滚滚的亚热带生态天堂。

  我们在当地呆了有近一周的时间。其间,一边尽情享受亚热带地区的山清水秀、蓝天碧海带给我们的奇特;一边认真参观、调研当地许多特色艺术建筑和本土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独特雕刻艺术手法的雕塑。身在异域国度的我们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以此和大家作一个交流,这也是我们在提高艺术修为道路上的一个印记。

   巴厘岛隶属于印度尼西亚,有5632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是印尼政府的一个行政划出区域,有点类似中国的海南岛。印尼国家的人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但巴厘岛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本岛居民90%以上的人都信奉当地的印度教,奇妙的是他们的印度教与印度联邦国家所讲的印度教没有任何关系。相传他们有着一套自己的体系由来。约一千年以前,巴厘岛上本土人中有一个修行很深的师傅(当地人称为“早蛙”),作为十分受人景仰的长老,他特别崇尚大自然恩赐的花草树木,认为是花神树灵庇佑了巴厘岛人的生存和发展。该长老仙逝后,他的思想为广大岛民所接受和发扬。在600多年前,为了纪念这些仙逝的长老,岛上居民在靠近海边的地方建了海神庙,许多得道的长老一旦仙逝后,将骨灰放到海神庙里。经历岁月长河的风霜和海浪大风的侵蚀,加上温室效应的影响,水平面缓缓上升的同时许多建筑也逐渐消失了,我们能看到的原址上仅有一块大大的黑石头,后来在旁边新盖了一座庙宇。教众们以椰子树为圣树,以鸡蛋花为吉祥花。因此,当地弥漫着浓厚的印度教色彩,大到建筑雕塑、祈拜树灵花神,小到日常生活习惯、日用品中蕴藏的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2012年以前全岛众多的公、私建筑中,最高的只有四层,到2012年才建了一幢5层高的政府设施。这是因为教徒们一直认为是椰子树庇护了全岛的生灵及人类的生存,所以一切人工建筑都不可超过最高大椰子树的高度,否则神灵则会降罪于人类。当地居民都特别信奉花神,非常善良,无论男女都喜欢将鸡蛋花插在耳朵上。我们的旅途中经常见到许多商户一开门就捧出一把花草敬拜在门前,随处都可以见到当地居民、行人,在家门口、在路边拜花草,他们管这种行为叫“拜拜”。许多女性头上顶着一个竹扁,里面装着鸡蛋花等花草,缓步而行。在庙宇门前的大树下也不停的有客人放上一束花草祷拜神灵,祈福庇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岛上,不论是星级宾馆、景区门口或神庙前面都建有中国牌坊式的雕刻建筑,气势宏大。通常分为正中一个主建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相对独立,又可连成一体的三层建筑,最上面是一层纯花纹雕刻的脊顶,中间是以带有鹰面头像辅以花纹形状的雕刻,我想是代表雄性神灵,而在其下方的一大组雕刻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女性人面像代表花神或母系群体。其除面首以外的上下左右部分的雕刻均以菊花纹状,小如意卷头为主的花条辅以菊花叶状的纹饰托于底部整个画面的全部雕刻,几乎是满眼工艺,没有块面,可谓枝繁叶茂,密不透风。我们的理解是他们为了表达在花神的世界里有一个风调雨顺、四季兴旺,蓬勃发展的国度,正如亚热带地区花草树木、庄稼水果常年葱葱郁绿、茁壮成长一样。我们调查了一下,在当地连稻谷也是常年可以不停地栽种的。农田中,眼看一些稻谷就要收割,而新的小秧苗却正在播种着。再看看岛上一路过来的居民,绝大部分人在自己住宅房屋的外面,另外建有一个专门祭神用的开方式祭拜院堂,通常有1216个正方形建筑体,有些大的刻更多;地下铺着平整的大青砖式的地坪,旁边栽有各种花草树木,以砖雕为主要材质,雕刻的花纹与我先前描述的形式基本相同。这些建筑的雕工、布置较讲究,既干净又安静,身在其中不禁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充满了安详、端庄。其制作精美的程度,我个人认为似乎超过他们自己居住的屋舍。据介绍当地的居民通常以种植和贩卖水果、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并不十分富足,但对神坛的讲究却是十分重视。所以我们认为,任何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定与当地人文和地理环境、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就巴厘岛当地居民的神坛建筑规模雕刻工艺的细腻,的确是非常漂亮,堪称美轮美奂,由此产生的经费投入可想而知。我们在赞叹巴厘岛人民勤劳智慧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岛上人民对花神、树灵的无比虔诚,这足以证明宗教文化对人以至国家发展影响之深远。

  与我们所从事的玉石雕刻相比,巴厘岛上的雕刻工艺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岛上所见的大部分雕刻艺术品,繁华、细致却又简练、浑圆。和我国传统的表现花卉的艺术品包括:玉石雕刻牙雕中的相关题材,以及漆器图案和剪纸图案甚至青铜器上的一些花纹都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传统花卉图案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我们在巴厘岛上看见的绝大部分花形雕刻中都能看到我们玉石雕刻中常常用到的深浅浮雕和镂空雕、立雕、圆雕等多种手法,是拟人化人物与花卉的有机结合,是本土宗教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法。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雕塑形式,一是一个人身兽面的大型立雕站像,左手撑腰肚,右手紧握一半长大刀,形似门神。二是在五星宾馆门口见到的一人身、鹰嘴、兽首带双翅,后背有三层花瓣形佛光护照式的大形主体雕刻站像,脚下还配有三层石底座,做工也非常精细,当时使我们联想到多处牌坊式的雕刻中间的鹰嘴兽面像,应该是代表雄性神灵的象征,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一些天神形象比较接近,是放在一些重要单位大厅门口的高档饰品,估计是用于镇宅、辟邪、保平安之用。另外在一个重要景点,称作水晶庙的地方,我拍到一组带有羽翅的花神角插,共有两根中柱,8个角插,又让我们联想到在我们玉石雕刻中经常做到的飞天仕女题材,神形十分相似,区别在于她是以花瓣花叶形式一路铺成至顶,与飞天神女相比,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类在不断的进步,世界的艺术又是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面共存共荣的。在印度尼西亚就有许多华侨侨居印尼,有些已经达到三、四代人之久,所以我们认为在他们的文化中,也一定多多少少渗透了一些除本地自成一体的文化艺术之外的泊来之品。就像我们中国的绘画艺术一样,千年来开始一直是坚持水墨画为主,所谓笔、墨、纸画、中文书法。但许多年前也就有了画家专攻西方油画,留学海外,再请一些画师来交流讲学。还有许多人一直在研究怎样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不断进步的局面。

  艺术是相通的,但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却是不一样的。我们深感中国人一句老话说的很有道理,叫“入乡随俗”,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应该尊重当地人的既成习惯,才能在不断学习交流艺术的同时,增加各地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例如在巴厘岛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管你是多么重要的人物或是你今天有什么急事,如果正巧碰到当地的印度教众当天列队集体去拜庙的情况,通常他们是几十人或几百人不等,均徒步前往,所有的机动车辆都是不允许超越过去的,有时候23个小时也只能跟在后面慢慢行进,假如你要想强行超越,就会触犯众怒,甚至引起外交事端也说不准。

  另外我们在当地的艺术品市场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发现有些在文化上与我们相通的艺术品,如观音佛像、罗汉笑佛、老寿星及西方雕塑作品及卡通木艺、铁艺制品,而且也有部分当地寓意艺术品,颇有创意。我们拍了一些照片,很是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在想能否将我们自身的艺术手法、雕刻特长与印尼当地的文化艺术品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我们承载着中华千年文化艺术的玉文化介绍给他们。

  艺无止境,只有在不一样的艺术海洋中勇敢的飘泊、尝试、吸取精华,才能使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创作灵感。

 

作者简介:

刘月川,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扬州市品珍堂玉器商行(雅园玉坊)总设计师。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客座教授。

刘霆,男,本科。扬州市品珍堂玉器商行(雅园玉坊)设计师、厂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