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文化和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勤劳的中华儿女,同样,中华儿女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的脚步也从没停息过,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前进。而象牙浅刻和工笔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候的象牙浅刻以纯工笔为主,其中包括花鸟,人物,甚至山水都以纯线条的形式表达。如今,工笔画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形式多样,有工笔人物结合写意背景的作品,有工笔人物结合工笔的花鸟的作品,有工笔的人物结合水墨山水的作品,有写意山水写意人物结合工笔禽鸟类的作品,品类丰富,而工笔画在象牙浅刻作品中不管是主体还是衬托,都赋予了它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丰富了作品形式,更具竞争力和收藏价值,下面我就简单的从几个不同角度阐述一下。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象牙浅刻
一、工笔人物画的概述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分白描、淡彩、重彩等多种形式风格,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工笔画是较为写实,具象的形式,在我国漫长的绘画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绘画体系,在艺术发展史上有着独特地位。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以中锋用笔较多。传统工笔画追求用笔生动、渲染层次丰富、形象细腻逼真。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科目,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加以创新,当代工笔画就融汇了水彩画的一些表现技巧,因为水彩画与工笔画从材料和工具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次,在表现内容方面,当代工笔画也突破了山水、花鸟和人物界限分明的做法,将三者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使传统的工笔画在表现内容上有了广阔的空间。
工笔画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不同的时代对色彩的运用会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二、象牙浅刻的概述
象牙浅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特性,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象牙浅刻作品的艺术体系除使用工具的不同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外,是最接近中国书画的表现形式。用线条刻画的形式,是传统的工艺表现手法。方寸间见大观,“区区一纸,方寸象牙”,是指通过精心的设计、细腻的刀法来重塑国画的精髓。从而体现出万里江山、沧海无尽、宏大壮观的艺术视觉效果。
三、工笔人物画在象牙浅刻中的应用
现在的工笔画不在局限于用毛笔在宣纸上表现出来,也可以以刀代笔在象牙上表现出来,产生了过去在宣纸、绢纸上没有的效果,单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人物工笔画的手法在象牙上雕刻也是一门现代艺术,它能体现出被雕刻作品的神韵和生命力,也反映了雕刻者的审美情感,更能深刻地表现出对生命和生活观的精神实质,欣赏价值大,工艺更是精湛。这种工笔运用在象牙浅刻中显得惟妙惟肖,创作人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表现出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也给观看的人带来了愉悦感,产生共鸣。精湛的工笔画手法和珍贵的象牙使得其价值变大,比在宣纸和绢纸上的大大增值,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工笔人物画在象牙浅刻中比较常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代著名的象牙浅刻艺术家萧剑波大师制作的《三国演义》就是精品中的精品,由21块牙板组成的屏风,堪称小牙刻,大题材,大气魄,大气象;牙刻与微雕融合, 128位呼之欲出的三国人物与书法金石相映成趣,90多万字的全本《三国演义》微雕自书书法形成的灰色背景烘托墨彩画面;绘画语言在牙刻艺术中完美体现。整个作品人物突出,神态生动,线条流畅有节奏感。远看,气势恢宏,富有时代气息。细观,人物神态或温柔或刚硬或狡诈或睿智,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惟妙惟肖。衣着或飘逸洒脱、或铠甲戎装、或清新脱俗,同样的人物,一个用笔,一个用刀,表达着与众不同且超然的艺术效果。作品用色淡雅却不轻浮,整幅画面清新的同时不失历史人物的厚重。象牙浅刻非画却胜似一幅画,这部历时5年的力作连获三项国家级工艺美术金奖,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时,受到李岚清等国家领导高度赞誉,是对佳作的肯定。该作品突破了千余年来图象线刻一以贯之的窠臼,提升了当今牙刻艺术的品位,把传统人物在象牙浅刻中实际价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工笔人物在山水画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让一幅画更加的生动,增添生机和活力。如象牙浅刻《泉鸣涛歌云烟舞》、《秋山晓行图》,重工细,雕刻的山石循传统的技法,用刀老辣,湿笔至干笔至枯笔直至飞白变,都十分逼真地表现出其气、势、神、韵来;加染淡墨染色,层次复杂分明,却又与勾勒皴擦融为一体;山中流云薄雾、飞瀑、溪水,刻画得具体细致且虚实相间;壮阔浩瀚的波涛,精细地刻画出每道波每个浪每撮水花,千姿百态,由近及远由实至虚……画面效果无与伦比,但我们只要细细寻觅,却不难发现在那山峰间有一亭台楼阁中央,一老翁,一孩童,在数十倍的放大镜下,五官清晰,神态逼真,带着一丝脱俗之气,寥寥几根线条却勾勒出画面的另一种精髓----生机。而正是因为人物的渺小与山的宏伟高大,海的宽广无涯,波澜壮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述了大自然最原始的美,也反映了人和自然是分不开的,海的蓝和山的绿是需要人类保护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浓厚感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作品更具深意。
工笔人物画配以写意花草树木,这又是象牙浅刻中常见的形式,画面以仕女为例的话,通常配以一到两个人物,一主一次,背景多为花花草草树木之类,用写意的形式,着色以淡中有湿,透着一丝飘渺,而人物刻画的则是另一种风格,用细腻工整的刀法来衬托仕女的温柔优雅,大方得体。工笔人物在象牙浅刻中的作用不外乎对比,衬托,相互呼应等形式,但目的是一样的,丰富画面,让看点更多,提升作品品味。象牙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屏风,可以是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牙扇,也可以是书镇、笔筒、整支等等的形式。而浅刻画面组合同样多样,这就可以让同样的工笔人物画面以不同的形式达到不同的效果,令象牙浅刻在兼顾精品的同时也更具商业化的模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具生命力,能雅俗共赏。
《文姬归汉》是我近年来创作的工笔人物作品之一,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途中的情景。整幅画面用飞扬的线条极有韵致地刻画出风沙弥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队迎风行进的人马。画面气势开合起伏,高低错落,以实景和虚景相构和的方式展现主题。人马是直观的、实在的,风沙是联想的、虚幻的。通过实在之物的品味,展开广大的联想空间,是这幅作品的奥妙所在。画面的动感很强。衣物粗犷潇洒,马蹄线条富有力感却不僵硬,鬃毛的处理又细如发丝,飘逸细腻,面部的线条柔和淡雅。作品用刀遒劲简练,富于变化,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有对比才有看点,传统不等于匠气,把平刀在线刻中的应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之所以工笔人物在象牙浅刻中应用比较的多,是因为什么都离不开人物,也因为万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的地方才有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艺术。同样艺术的追求是不会有止境的,追逐的脚步也不会随光阴而驻留不前。
作为一名担当的当代象牙浅刻者,在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也需要研究古典与现代的杰作,必须兼收并蓄融会古今,更重要的是生于当代的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的生活。我们所处的情境和视野在不断地变化,如何以现代浅刻特有的构成形式,去实现新的创作面貌,如何用现代人的审美,转为传统刀法去表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更多地参与社会,更多地表现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当然,象牙浅刻的传承是超越风格之上,更能体现流变规律的本质传承,这里饱含了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性和对现代文化的敏感性。
中国绘画的传统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但当初的创造却是来源于生活。只有面向生活,以生活作为创作的基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积累和素养的勃发才会产生创作的冲动。笔墨,色彩以及新技法的产生才会是心灵的迹化,才会不同于前人,有别于他人,从而在创作中得到本质的满足,为象牙浅刻艺术的发展和未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东流. 《藏物小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2]《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30日 第七版)
作者简介:
高杜平,男,1980年生,工艺美术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常州市象牙浅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入室弟子,常州市剑波雅刻艺术品有限公司特聘工艺技师。作品注重点 、线、面的契合,细腻而不失大气,传统却不匠气,形式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