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黄山早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可想风景之美,令人难忘,更是从艺者的天堂。“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四绝,无不灵动妙绝,如能应用得当,可以为牙刻创作增添诸多灵感。而四绝之一的奇松中最著名的便是作为黄山标志的“迎客松”,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怪石中的“飞来石”妙然天成,电视剧《红楼梦》中出现的顽石就是飞来石;云海似海非海,蔚为壮观,还有瀑布等壮丽的景色。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黄山的每一景都可以是一幅画。一处溪流,一级台阶,一个回眸,一次驻足,都会带来不同的收获,那是美的享受,亦或是心灵的悸动。而牙刻作为一门艺术,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要我们用心的去观察,深入思考,解析周围的事物本质,相信你就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然而,能做到让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是一幅好作品具备的要素之一。而黄山行的意义不止于此还有彼,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登山是意志加体力的活动,需要顽强的意志,需要坚韧不拔的信念,需要勇攀高峰的精神,而这些也是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且的心志,必须不断磨练的地方。大自然赋予了人类这样的美景,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 黄山 感悟 象牙浅刻
序: “黄山归来不看岳”,久闻黄山大名,而黄山自古以来也是文人骚客们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久负盛名。向往已久的我,有幸一览此壮丽的大好河山,怀着激动的心情,对此一游更寄予了厚望,希望能为从事象牙浅刻的我带来新鲜的血液,能对大自然的山、水、植物、动物、自然奇观有更深的了解,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象牙浅刻的创作中,为将来的创作增光添彩。
正文: 此次游黄山可谓天公作美,晴空万里,从悠长的山间小道出发,一路绿荫陪伴,沉浸在美景之中,当胜利到达最高峰莲花峰,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那种征服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 黄山另一美景在于其各种各样的奇松,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它们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峭壁夹缝中,它们不管在多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生长,四季常青。我们年轻人也应该有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遇到困难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山之美,不仅在于其山、其石、其松,更在于其境,登黄山,看到的不仅是美景,体会到的不仅是意境,更是一次心灵和意志的感悟。
黄山松在象牙浅刻的山水画中也常应用,而迎客松更是有着它奇特的寓意而被诸多艺术家再创作。都知道黄山松以奇而闻名天下,首先是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间,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它们或长在峰顶、或长在悬崖峭壁、或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会出乎意料的展现在你面前,令人感慨的同时又心生敬畏,它奇特的造型只是我借鉴的一方面,它的坚忍不拔和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感触良多。一件象牙作品的诞生,短则几十天,长则数月,甚至几个春夏秋冬,这需要从始至终的一丝不苟和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展示着它们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印证了“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大自然的奇特是赞美不完的,也是不经相同的,而以刀代笔的象牙浅刻可以把这样的自然美进行再创作,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是荣幸,是责任,更压力,是动力。
象牙浅刻表现形式多样,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黄山中的怪石同样会给创作带来不同的感悟,远山连绵起伏,近处奇石依依,这些怪石的模样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前进中,夹缝中,悬崖边,登高处,每一次驻足都可以领略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回顾整个行程,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怪石,如“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细细的琢磨,认真的对比,充满了想象的空间。敢想才敢做,相由心生,刀随心走,胸中有丘壑,下刀如有神。不断在大自然中积累着素材,才不会让一颗充满激情的艺术之心枯萎。
一幅山水画有了山就不能缺水,有水就有云,而黄山的瀑布,云海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云海和瀑布是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地貌,特定的环境造就了黄山云成海的特点,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远远的看去,天工的奇妙布局,琉璃色彩变幻,构成一幅幅伟、奇、幻、险的天然画卷。似画非画,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美渐渐的刻在脑海中,也许只要一个契机,就可以让这些与牙刻贯通,形成特有的风格。
光有想法不实践等于空谈,黄山归来后自己的象牙浅刻新作品《秋圆兴会图》应运而生,作品刻于高六厘米,长五十多厘米的牙板之上,工笔结合写意,表现水墨画的浓淡深浅的韵味,飘渺中略带写实,追逐新时代的气息。画面描述秋意浓浓而多情的一面,天地间一片黄绿,生命给我们鼓舞。悄悄的把心打开,我们笑对青山,笑对秋水,笑对人生,惬意的不经意间同时偶有悲秋之感,因为一片落叶,或者几滴秋雨。
黄山伟大的自然美,使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为之赞叹和陶醉,产生无法抑制的创作激情,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黄山哺育了各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艺术家们又赋予黄山以艺术的生命。黄山艺术作品的题材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的美,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人们不断从黄山山水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风格,以体现黄山俊美恬静。使黄山文化成为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新一代的牙刻艺术创作者,要有这样的自信和这样的能力,把黄山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物质文明的进步让人们也期盼出现更灿烂的文化艺术,我们的思想不可以只局限在现有的模式中,与时俱进是象牙浅刻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饱含着执着和希冀,在作品中,去深刻地表现描绘物象内在的生命本质。同时,以谦卑的心情和魂的饥渴,期求着艺术上的精神之旅,义无反顾地去追寻人性荒原中的一片绿洲。这个追寻跋涉的过程,正是生命意义和艺术意义的全部所在。
参考资料:
[1]文博 (1995年第三期总第66期)《注意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木刻教学散记》江碧波 陕西人民出版社
[2]书与画(1995年第二期总第59期)《高层建瓴——漫谈山水画笔墨的丰富性》 江宏 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简介:
高杜平,男,1980年生,工艺美术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常州市象牙浅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入室弟子,常州市剑波雅刻艺术品有限公司特聘工艺技师。作品注重点 、线、面的契合,细腻而不失大气,传统却不匠气,形式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