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金银首饰技艺传承发展之我见

[日期:2013-06-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传统金银首饰技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其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本文以苏州为例,通过技艺的发展和演变及当前状况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技艺传承发展的有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金银首饰  发展演变  技艺传承  现状  对策建议

 

金银器文化及其制作技艺是我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是继玉文化、青铜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创造的又一文明成果,其中尤以金银首饰最为突出、它融入了制作者的构思与创意、审美与情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加工手段的完善和提高,传统金银首饰制作技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发展岌岌可危。本文以苏州为例,试图从传统金银首饰制作技艺的历史演变和当前现状出发,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重视,加大对这一优秀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使之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不致过快湮灭。

              金银首饰技艺的发展与演变

自明清以来,苏州的金银首饰制作技艺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杰出代表,它集南北精湛技艺于一体,形成了精、细、雅、巧的地域风格特征。

早在唐宋时期,苏州就形成了金银业聚集的“金银巷”;明代,受众多传统手艺的相互影响,金银首饰技艺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清代是我国金银器发展最为兴旺的时期,乾隆年间,苏州的金银业达到鼎盛,当时苏州富豪、商贾云集,他们对金银首饰非常有追求,一些城镇居民也受到感染,十分热衷于购买金银饰品,并将其作为增值保值的重要手段。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苏州的金银首饰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真如清纳兰常安《爱宜室宦游记》所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璜、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广东匠役,亦以巧弛名,是有‘广东匠,苏州样’之谚”。

清嘉庆年间,苏州建立的恒孚银楼成为全国四大银楼之一。据赵孟轺所撰《拙斋纪年》记载,嘉庆十一年(1806年),设恒孚银楼于苏州南濠,后租得观东天官坊陆冠曾的房屋,迁到观前街,自此观东恒孚成为恒孚总号。1884年,恒孚又在老阊门口西中市开设分号;1904年恒孚先后在无锡、盐城、杭州开设分号;1917年在上海小东门开设“南号”,继而又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北号”。恒孚银楼以前店后作坊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做工细腻、品质上乘的金银首饰深受江、浙、沪等地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

194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挽回经济衰退的窘况,对黄金、白银实行限价政策,强行管制黄金、白银及外汇,银楼业难逃厄运,即使是名闻遐迩的恒孚银楼也被迫歇业,众多金银首饰制作人员也各奔东西,技艺传承命于一线之间。

建国初期,政府通过四方寻觅,将金银首饰技艺人员集中起来建立了合作社,后发展为金属工艺厂,并于1988年恢复了恒孚银楼“老字号”,建立了恒孚首饰集团公司,职工发展到400余人。恒孚首饰全面继承了传统的弹、錾、雕、镂、披、镶嵌、砑光、烧兰、镀金等工艺技法,与古代金银器的制作技艺、雕錾技法、镶嵌方法和焊接链接方式同出一辙,并受到市场的青睐

               金银首饰技艺传承的现状

本世纪以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金银首饰制造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当港澳地区及南方等地以现代先进机械加工的金银首饰大量涌入江南之时,对以手工制作为主的苏州金银首饰业形成了巨大冲击。由于手工制作工作效率低、劳动力成本较高等因素,苏州金银首饰的常规品种从此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传统优势风光不再。毋需过多时日,手工制作的金银首饰便不得不逐渐退出了市场。与此同时,一些设计技艺人才也因无用武之地而有的提前退休、有的另谋他业,致使素具传统的苏州金银首饰精湛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

传统金银首饰技艺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艺的凝结,体现了制作技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是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金银首饰的市场消费结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高档首饰的消费势头逐步显现,尤其是以满足个性化消费要求的金银珠宝首饰更是受到追捧。人们不但注重其保值增值功能,更在意其装饰功能,以体现个人身份地位与个性化品味,满足他们追求时尚和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以手工制作的金银珠宝首饰凸显出巨大的市场商机,成为继房地产、汽车之后的第三大消费热点。

    然而,首饰制作行业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综观苏州首饰行业,人才的奇缺是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苏州的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已成为以零售为主的商业企业,已基本没有了手工生产制作,不仅缺乏熟练掌握首饰制作工艺的人才,更缺乏富有创意的首饰设计专业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年轻人不愿进入这个行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以大公司、高薪酬为职业选择,而首饰制作行业报酬相对较低,且学艺时间较长。长期以来,首饰行业一直延续着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人才培养方式,它需要通过多年的磨练才能达到较高的技艺造诣,绝不可能一撮而就。这样的人才成长模式往往使年轻人闻而怯步。对于老一辈的手艺人来说,即使他们想教,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技艺继承人。二是虽然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首饰制作的相关专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并且缺乏系统的课程和训练,难以培养出较高水准与技艺素养的人才。更何况,很多毕业生都不从事相关专业,哪怕进了首饰珠宝行业也大多转行从事销售工作,致使从事首饰的人才凤毛麟角。另外,有些院校只注重珠宝鉴定与首饰设计的教学,不重视首饰珠宝技艺的制作,反映出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脱离,更导致了首饰珠宝行业人才的严重短缺。

                    对策与建议

要使传统金银首饰制作技艺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人才是关键。在目前金银首饰技艺人才已经出现断层的情况下,要针对特殊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当前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借鉴历史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以职业教育为主,致力于培养金属工艺制作的专业人才。有关教育机构可结合专业知识教学,充分利用民间资源,聘任有经验的老一辈首饰制作师傅开展实践操作教学,培养既具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提升首饰珠宝设计制作技艺水平。

第二,要加强专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之所以不愿从事金银首饰职业,除了薪酬较低、工作环境不如人意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首饰行业不是他们的理想所选,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有限。采取职业技艺教育并加强与首饰企业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校企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机会,并拓展他们的视野,也有利于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对于行业的发展和技艺的传承具有双重意义。

   其三,政府有关部门要为金银首饰制作技艺的人才和新一代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加大对首饰制作技艺保护的资金投入,对现有专业人才给予关心和资助,使他们更好地专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要发挥老一辈金银首饰技艺人才和企业经营者的作用,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使苏州传统金银首饰技艺人才的培养能尽快驶入快车道。当然,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金银首饰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显著的成果。

 

作者简介:

杨烈诚,男,1963年出生于苏州,高级技师,苏州民间工艺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进入苏州金属工艺厂(后为恒孚首饰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创办宝孚首饰设计工作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