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 稿 与 刺 绣

[日期:2013-06-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刺绣欣赏品是受绘画艺术的影响而产生发展的。绘画与刺绣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作设计绣稿的人员必须对刺绣技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绣稿的构图要简练,要以少胜多,用较少的对象构制出丰满的效果;同时要工整,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刺绣者要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对绣稿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绣稿     设计     刺绣

   

 刺绣,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可分日用品与欣赏品两大类。刺绣欣赏品的设计稿与刺绣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对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刺绣欣赏品是日用刺绣技法日益发展的基础上,受绘画艺术的影响而产生发展的。从目前保存的文献和实物来看,这类绣品大约始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多以佛像为题材。到两宋随着日用绣品技法的日趋熟练,刺绣欣赏品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亦臻于成熟,如《梅竹鹦鹉》就是一个佐证。当时的刺绣艺术欣赏品,以名人名画为绣稿,甚合院画法度。这类摹画为主的欣赏品通称“画绣”,严谨、工整、细腻的画风,对刺绣欣赏品的风格特定的形成有颇为深远的影响。

    自宋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刺绣名家。她们本身掌握娴熟的刺绣技巧,还精通画理,如元代管仲姬、明代韩希孟。由此可见,绘画与刺绣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刺绣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而受到歧视,不可能产生专职的创稿人员,这在客观上也抑制了刺绣技艺的发展。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苏绣创作设计队伍不断扩大,吸收了国画、西画等专业绘画人员,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刺绣设计队伍。在各单位的领导的组织下,设计人员和绣工密切配合,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刺绣技艺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创新出双面绣、双面异色异样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在刺绣欣赏品的设计过程中,创作设计人员和刺绣人员要充分考虑和把握住绣品的艺术效果。

(一)、创作设计人员必须对刺绣技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必须明确设计的重要性。这是工艺制作过程的第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作设计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绘画技巧,扎实的造型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怎样有益于调动刺绣艺术的表现手段,掌握刺绣的材料特性与工艺特点,使设计立足于绣,也就是说绣稿要为刺绣服务。绣稿不同于一般绘画,但又借助于绘画,要创立它的独特风格,必须选择具有刺绣特色的画稿,加之能在刺绣过程中极尽针法调色之能,表现出刺绣艺术的独特效果。

(二)、刺绣欣赏品绣稿的构图要简练,要以少胜多,用较少的对象构制出较为丰满的效果,因为刺绣欣赏为手工制作。每幅绣品都是毅力与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绣针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无数次的穿梭,运用无数根丝线,无数线色排列、组合而成。所以,在考虑其效果的同时,必须考虑其制作的工时。例如花卉绣稿,花朵需要一定的规格,如圆形、或椭圆形之状,虽说构图满了,但却会显得呆板、费工时。这就应当想方设法巧妙地删去部分花瓣,使它有大小不等的缺口。这样的造型就既生动、美观、又能大量省工。在一幅画稿上, 如点线面结合得好,就能达到既符合绣制要求,又达到轻盈、飘逸、动感强,而又丰满的艺术效果,且能大大省工。因此,巧妙合理的绣稿须设计人员煞费一番苦心。

   (三)、由于绣稿是刺绣的蓝本,故在创作时,一定要工整,要把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交待清楚。这就不同于绘画了。绘画可以意到而笔不到。绣稿却要求严格,须一丝不苟。近代刺绣名家张华琪在《刺绣术》一书中指出:“若用成稿,宜选其工丽平整者,若狂卒太不合理,虽系名人手笔,不能入绣。” 

    一幅成功的刺绣欣赏品,是绣者对绣稿的创作过程所以绣者并不是单纯摹,也不只是仅运用针法将绣稿绣惟妙惟肖就行了而是要达到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通过刺绣使稿子具有绣品所独有的特点因此绣者应提高艺术修养和美学观点,了解一些花动物的生长规律但刺绣工作者更需要在熟练的技巧基础上,善于总结各种针法的特性和刺绣丝理规律,运用丝线光泽,发挥刺绣材料,色彩丰富又有光泽,受光的反射力强的特点,进行艺术创造如绣葡萄,用长短套针,旋转的针丝理使丝光回动,富有质感一尾金鱼腹部丝路成弧形产生凸感,尾部,用丝纤细产生透明感。小猫眼睛运用集套针法在不同角度产生旋动感这些艺术效果是任何绘画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刺绣工作者决不是复制绣稿,而是又一次智力劳动

由此可见,画与绣双方必须相互结合,画立足于绣,绣又非纯摹拟这样,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不是一幅绣起来的绘画,而是绣稿设计者与刺绣工作者的合作果实——刺绣欣赏品

                    

作者简介

  吴彩霞,女、1970年生,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95年创办 “苏州高新区明霞绣庄”。代表作品有《人物肖像》、《佛像》、《写意荷花》、《小猫》等,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得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