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格调,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存在。然而,再高、再隐秘的格调通常都能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格调”所指的范围很广,比如一个人穿衣的格调、说话的格调、房子装修的格调、或者创作的作品的格调。不论格调以哪种形式来体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在创造“格调”,“格调”又反过来“创造”某个群体。 而我要谈的乃是象牙浅刻艺术家萧剑波先生的艺术创作“格调”。作为萧剑波先生的学生(还有家族的关系,先生也是我的堂兄),这么多年的耳闻目染,对于先生的人品、创作的作品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我在这对先生的作品作一些“评头论足”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当然,对于先生这样一位在绘画、书法、雕刻方面都有着很深造诣的艺术家来说,本文是不可能做到全面评价的。我就先生的一些作品所表现的格调作一番论述,这方面一般是不为人所注意的,但恰恰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艺术格调 艺术风格 创作 独特 象牙浅刻 特征
艺术格调,是由思想境界所制约的。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境界,却又涵盖在独创的艺术风格之中,它要与艺术境界融合为一体。因而,艺术格调既是思想境界的体现又是艺术境界的体现。艺术格调的高低,又同时反映艺术境界的水平。
萧剑波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反映他在艺术境界中对“有我”的追求。这种“有我”,就是把握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对美的独特感受,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出这种感受。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表达,也不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艺术格调即在艺术风格之中。
先生的艺术风格一个显著特征是简练,特别是他创作的人物形象作品。简练不是简单,而是凝练简洁,这需要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他曾说过“要知道怎么画,还要知道怎么不画。”知道怎么画容易,知道怎么不画则难。前者主要表现为技术问题,后者才主要表现为艺术问题。有人作画用“加法”,有人作画用“减法”,前者表现为“繁体”,后者表现为“简体”,都可以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二者之间似无优劣之分。但加不是一味地加,减也不是一味地简,要以形象塑造的完美为原则。可是一般来说,“减法”难度往往要更大一些。因为简要高度概括,要以少胜许多,简中又要有繁简对比,而一样要达到形神兼备,这自然就更难。而萧剑波先生的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在于“减”。他的人物画,往往用笔简到无法再减的程度,但又使人感到多一笔则添足,少一笔则失形,简而够,少而足。古人论画有“四难”的说法,其中第一难就是“笔少意多”,而先生的画却恰恰具有这一长处,言简意足,如五言绝句,给人的东西看似少,实则多。他笔下的艺术形象,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神形兼备,宛若天成。这是先生根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原创的一幅象牙浅刻作品《萧译诗意图》(如图)。象牙浅刻不是画,却最终是雕刻而成的一幅画。作品的中少女手执团扇,依石而坐,作为背景的老梅树上已然盛开着朵朵梅花,无意间掠过的两只春燕,无不透露着春天的气息。少女那殷殷期盼的眼神,刻画的尤为传神,似乎是在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纵观整个画面,用笔极简,无论是少女的服饰还是作为背景的梅树,亦或是展翅的飞燕,都只数笔而就,但却交代的非常清楚,感觉无需再多。这种笔笔是形,笔笔有质的表现,需要有用笔的高度技巧。这还得得益于他在书法方面的功力与造诣,是他数十年用功锤炼的结果。用色方面也比较含蓄,舍弃艳丽的颜色,只在少女的衣襟和头巾上稍加赭色,以突出一下人物。用墨,整幅作品只有少女背依的石头用浓墨多几笔外,其他都用的是以灰色调为主。石头与梅树形成鲜明对比,前后立判,但又能给人以谐调的感观。象牙浅刻不是画,而这幅作品却是先生用他娴熟泼辣的刀法在象牙片上最终雕刻而成的一幅画。先生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如《达摩面壁图》、《唐人诗意图》、《和风图》等等,都是他原创的作品。
他的作品另外一个艺术风格特征是流畅而厚重。一般地说,做到流畅并不难,才情外露的人用笔多流畅,熟练也可以至流畅。流畅而浮浅油滑,是因没有含蓄内在的修养,不能包容深沉丰富的情感,则乃是境界不高,格调也必然不高。所以不仅要求流畅,同时还要求厚重,能做到流畅而厚重则比较难。而这种流畅而厚重的特点,在萧剑波先生创作的山水作品中尤能体现。他喜欢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用笔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先生用墨,以层层积墨见长,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酣畅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的用墨特点。其画山石树木多用中锋,圆润敦厚,含蓄内在,苍劲古厚,行云流畅,并用积墨法作反复皴擦积染,多至十几层,墨色极为浓重,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山石树木往往浑融一体,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出些许高光和坚实的轮廓,效果强烈,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格,成功地表现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润、幽深的特征。他作画最善用墨,主张墨气要厚、润,也叫积墨画法,,常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有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他的绘画作品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他也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所画的房屋,简洁明丽,在周围笔墨的映衬下,洁白的屋墙似乎透出光亮。所画云气、瀑布、溪流也是用此手法表现。缓引清代画家龚贤的话来说,就是“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他的画一般会很满,但满而不塞,很注意留白。先生教导我们“一幅画固然要厚重,但一定要留有透气的地方,不然就容易闷死。”以上的这些艺术特点,都能在先生的很多山水作品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如今他无论是画在宣纸上,或是刻在象牙上,其能达到的效果却是不分上下的,这点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最敬仰的,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在书法方面,先生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特征乃是自然。在艺术创作中,自然天成,也是审美范畴中的一个较高要求。归于自然还是矫揉造作,也是涉及艺术格调的一个因素。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对这一要求有不少精辟的阐述,提倡“天然去雕饰”、“以自然为美”。情真意切的思想情感流露才是自然美,一味追求“穷巧极工、刻意雕琢”,就有些造作了。用矫揉造作的形式表达高尚朴素的思想内容,当然不能凑效。先生的书法,结构很美,特别是行草,紧凑而舒阔。疏密之间,顾盼之间,全出于婉转自然,毫无造作痕迹。以他写的“九”字为例,起笔从左端延长,将一撇作两横的连属,与第二划的横造成三横之势,而与竖拐右挑的一划造成较大的疏密对比,而转折处以圆润求贯气,并涉取了金文的某些特色,自然而形成个性。反之,如果故意顿挫,则失之自然,格调就不高。这种使之自然的用笔与他画中用笔是高度统一的,又因书法与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他的山水画,画溪流用笔更秀润,画山岭用笔更奔放,亦全出于自然而然。
艺术格调是具有独创性艺术风格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然而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同样都可以达到较高的艺术格调,因而格调是属于共性的东西。萧剑波的艺术格调是由他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体现出来的,其他艺术家的艺术格调则当然也是由其他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来体现的。与其他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萧剑波先生的艺术实践无疑为我们年轻一代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更高的艺术格调,加强我们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以适应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
参考文献 :
[1]盛大士 《溪山卧游录》 198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杂志 《美术研究》 1982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
[3]龚贤《半千课徒画说》 1993年 齐鲁书社
[4]公孙龙子《乐记·乐本篇》 1989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萧红波,男,1977年生,工艺美术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入室弟子,常州市剑波雅刻艺术品有限公司特聘工艺技师。十几年浅刻生涯虚心求学,造诣有成,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