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怎样理解“意在笔前”这句话?具体的说,也就是先要运用艺术思维进行深入而富有创造性的构思,然后才付之于外在的工艺表现。而说到这外在的工艺表现,就涉及到艺术创作中又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心手相应”。它是与“意在笔前”密切联系的,没有“心手相应”的本事,无论艺术构思多么富有创造性,也仍然不会有真正的创作。本文就创作过程中缺一不可的这两个要素进行一番阐述。
关键词: 意在笔前 心手相应 创作
无论从事哪种艺术工作,都逃不开创作二字。而我们要创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当然需要一个成熟的构思加上特定娴熟的工艺手法。那么这两个要素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提到的“意在笔前”和“心手相应”了。
“意在笔前”这句话,最早见于东晋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这篇文章,当然,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王羲之所写还有待考证,但“意在笔前”这句话却不失为艺术创作中的至理名言,所以历来为书画论者所采用。艺术创作主要是作者脑力劳动的创造,当然应该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始终贯串自觉的意识活动。具体地说,也就是先要运用艺术思维进行深入而富有创造性的构思,然后才赋之于外在的工艺表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一段名言:“在蜂房的建筑上,蜜蜂的本事还使许多建筑师为业的惭愧。但是,使最拙劣的建筑师和最巧妙的蜜蜂相比显得优越的,自始就是这个事实:建筑师在以蜂蜡构成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它构成。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所以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却可以指导我们去认识艺术创作中“意在笔前”的意义。拿绘画来说,假如不经过深刻的艺术构思,设有“意在笔前”而是信笔所至,画成什么样便是什么样,那就不足以充分表现作者对艺术之美的自觉创造,从而有损于作品的美学价值。
“意在笔前”说的是“意”,“意”是包含着思想、感情、趣味等意识因素的一个综合的概念。但无论它的内容多么丰富复杂,在艺术创作中,“意”总要通过形象来表现,所以“意在笔前”也就是“象在笔前”,二者是统一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这篇文章在论述“意在笔前”时,已经说到“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抑扬、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可见要求“预想”的乃是书法形象,而“意”也就存乎其间。宋代苏东坡复述画竹名家文与可的名言,更明确指出:“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宋代罗大经记大画家李公麟观马,也说“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这都是要求人们通过直觉的思维活动来进行艺术创造,运用艺术想象在心中形成“意”、“象”统一的艺术表象,再通过特定的工艺手段表现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说到“特定的工艺手段”,就涉及艺术创作中又一个重要问题,即“心手相应”。它是与“意在笔前”密切联系的;没有“心手相应”的本事,无论艺术构思多么富有创造性,也仍然不会有真正的创作。苏东坡在这个问题上很老实,他从道理上完全接受文与可关于“胸有成竹”以及“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等理论,然而却承认自己“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原因则在于“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关于“心手相应”,从心理学上说,就是大脑准确指挥效应器官以至达到“自动化”的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用一班经验之谈来说,也就是要求人们勤学苦练而至于熟能生巧。苏东坡所谓的“不学之过”,意思也重在一个“练”字。练什么?无非就是基本功了,书者练用笔、画者练用墨、刻者练用刀。如果不经苦练以达到较高的工艺造诣,那么纵有满腹的“意”与“象”,落实到作品之上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意在笔前”、 “心手相应”,都是艺术创作中的基本法则,然而却也不能作机械的了解,而应该有一种辩证的看法。清代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遂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些话都是符合创作实际的。为什么“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为“眼中之竹”乃是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他要在作者“胸中”经过选择、提炼与加工。这种选择、提炼与加工即体现艺术反映中主客观统一,也因为得到抽象思维的指导与制约、情感活动的渗透与催化,从而实现了形象、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有了上述的两个统一,“胸中之竹”才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表象。至于“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则是因为创作的原则虽是心指挥手,但艺术创作中的效应活的毕竟还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出之于手的效果不可能绝对符合预先的设想。再则,预先的设想不论多么成熟,毕竟只是存在于心中经过想象而形成的表象,总不能像落到纸上那样鲜明与稳定。所以在创作实践中,随时根据效应的结果而对原来的构思做出修改、补充、进展、发挥,乃是完全正常的事情。如果再拿建筑师与蜜蜂来做比喻,前者有可能在建筑实践中自觉修改原先的设计,这也是比蜜蜂优越的表现。总之,在艺术创作中,心是指挥手的,但手的效果也促进心的设想。“意”是在“笔前”的,但也得到“笔后之意”的补充。这才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纵然,辩证法不是折衷调和,必然还是要有一个主导的方面,这主导的方面只能是“意在笔前”。
我是一名从事象牙浅刻的艺术工作者,象牙浅刻虽然不是绘画,但道理是相通的。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有成熟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刚入行时老师就强调,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枯糙的,除了练就一手出类拔萃的刀法外,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很重要的,即要多看画,多研究画。各种各样从古到今不同风格的画都要有涉及并能参详透,取之长、弃之短。想要有“意”时“意”就能出现在心中。只有这样,当轮到自己真正开始创作时才不至于捉襟见肘,找不到方向。老师是这样说的,学生也是这样做的,如今我在创作过程中能做到游刃有余,心手合一。固然有自己平时的刻苦努力,更得感谢老师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把他毕生的经验之谈灌输给了我们,使得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艺海无涯,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仍会铭记老师的谆谆教导,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使之更好为实践服务。
“意在笔前”与“心手相应”,都是中国艺术史上为人所熟知的道理,老调重弹有何必要呢?这是因为“现代派”艺术中有些理论与实践与此针锋相对,他们不仅否认反映论,否认理性创作中的作用,甚至还主张艺术创作脱离意识的控制,通过胡涂乱抹来表现所谓“创新”。上述“现代派”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尚未在我国的绘画艺术中泛滥成灾,但已使一部分人受到迷惑,许多作品已叫人越来越看不懂,构思草率,很不认真,画成啥样便是啥样,这点影响却也未可忽视。当然,一个人若成了画家,在工艺技巧上总是有相当造诣的,因此信笔所至也未尝不能成画,然而这种创作态度却是不严肃的,是不利于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的。往深里说,这种倾向还与艺术的商品化有联系。所以,“意在笔前”、“心手相应”等虽是老生常谈,却因含有至理而并不过时,作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的我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民族艺术中的优良传统还是要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1986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罗大经《鹤林玉露》1983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3]郑板桥《题画》1995年 华夏出版社
作者简介:
萧红波,男,1977年生,工艺美术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入室弟子,常州市剑波雅刻艺术品有限公司特聘工艺技师。十几年浅刻生涯虚心求学,造诣有成,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