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使沉睡的泥土焕蓬勃生机,让古老的艺术展青春风采”是当代泥人艺术能够存活下来的不二法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演变、设计、再创造,现在的惠山泥人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植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工艺。在它身上,渗透着创作者对美的认识,蕴含着对精华的提炼和对结构悉心的设计。本文希望通过对惠山泥人侍女设色创作——以杨贵妃为例,来探究美,欣赏美,并希望能成为创造美方面的一种借鉴。
关键词:杨贵妃 圆美 彩绘设色
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作为泥人艺术来说,它就物化到了每件作品的形态、色彩上,通过创作阐释美,通过欣赏接受美。而有些不能超脱的艺术塑造者,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一旦丧失这些对象,美感就失去寄托,心灵就遭受致命的打击。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对于一个泥人艺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自由的心灵是美感的源泉,对象化的美感即美的对象——泥人的支配,是创作者美感的原动力。所以,泥人革新势在必行。
惠山泥人在一贯的设色上都以追求一种我们称之为“爆”的色彩碰撞,绿与红是最经常被采用的颜色。但随着现代人审美能力,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为迎合消费者,迎合现代潮流,在泥人设色上,必须有所改变。以往的杨贵妃设计,以追求鲜艳为主要目的,以大块面的颜色为主,不要求细腻的细节描摹,写意式的色块的“泼洒”是一种惯用的设计理念,于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这种大块的颜色也是先代彩绘设计师们在对杨贵妃的理解感受前提下才有的一种设计理念。故而我们的再创造充分尊重老一辈审美理念,在以往杨贵妃的设色基础上,现代的杨贵妃,通过对生活实践的不断积累,不说焕然一新,亦可谓是大有改进。它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设色上都反映出一种古韵新声。
首先,旧时设计的杨贵妃,多以出浴为题材,所塑身段大多少衣并婉转曲折。这种旧题材虽然能够引起一些人的共鸣,但并没有把杨贵妃所有的侧面表现出来,有些设计甚至更是有碍观瞻,而市面上众多重复的主题设计,也使得“出浴”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够味儿。华贵而不失典雅,生动而又内敛的新造型在当下就受到审美者的关注。基于此,如图设计的杨贵妃多了一份庄重,少了些妖娆。
中国人对“圆”的认识早在人类的发轫之初便产生了。华夏伊始,人民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开始了探索与发掘的时代,形成了对圆初步的意识。自此以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都对“圆”予以极大的关注。这样,“圆美”意识便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结构、精神领域,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成为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直至今日,“圆”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它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揭示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中生生不息、周流运转的宇宙生命运动形态,体现了中国艺术对圆融境界的不懈追求。这种发展变易、追求圆备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所需要的。
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泥人形态设计多以圆美来展现其韵味,大到整个泥人身体的圆润,小到头冠,袖口的饱满,杨贵妃整个身形是一个流畅的小s形,平整端庄中又具有极大的魅力。袖口处做了夸张的对称设计,两个张开的圆形袖口平放左右,小s般的身形立刻立体丰满起来。不仅如此,圆还由本身的形式特征过渡到内容领域,表征着艺术整体的流动、圆润、和谐、备足等。杨贵妃身上的牡丹图案用的就是“圆”的构想,其寄意于雍容,圆润之感。再说到泥人最脆弱的地方——脖子。杨贵妃的设计创造性的把两肩的衣服做圆形略拱起的处理,这样不但使贵妃整体上下衔接自然,更主要护住了脖颈,泥人身形结构能够因此而完成3:7的标准比例而是杨贵妃仪态更加完美。
外形只是其次,更主要的是杨贵妃设色上的美。原来杨贵妃服装的设计是对比色相配,它的美在于对比强烈、活泼生动、色彩华丽、富有刺激性。设色不但喜欢使用原色,而且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以纯色对比为主,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效果。现在的杨贵妃设色,在遵循惠山泥人服饰色彩多以原色表现为主,如红、黄、蓝三原色及间色绿色和橙色频繁使用的原则上,在依照惠山泥人服饰大多大量使用红、黄、蓝三原色以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服饰以原色表现为主的色彩文化的条件下,主要选择性的运用一种色系、一个模式,以增添其协调性,在这一基础上再着力刻画一到两处细节,进而更好的塑造艺术形象,突出主要情感。
一般认为,艺术的本源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从而进行的模仿活动,模仿作为对美的再创造,是新一轮的头脑风暴对艺术所呈现的美的再设计、再塑造。在杨贵妃服饰设色中,杨贵妃身上的图案牡丹花就是由此应运产生的。杨贵妃衣服底色是红色系的,上面的牡丹花也以红色为主,要把它表现出来,就可以运用笔上功夫,由黄色不断向其中过度红色,使其更有层次感。又以纯黄点蕊,金色勾边,花周缀以小撮绿色叶片作为陪衬。对比中求调和,使得一朵朵的牡丹花鲜活水灵,脱颖而出。此外,杨贵妃头戴紫色发钗,配一朵以红色为中心向外发散的橘色牡丹,在平添盎然之意的同时更增添了杨贵妃的媚态。整件作品栩栩如生,婀娜多姿,惟妙动人。杨贵妃在颜色上体现了处处对比却又处处和谐的设色手段,虽作对比,但并不使欣赏者觉有凌乱刺目之感。这种用色,要求在面积上拉开距离,以光泽或色彩为缓冲,缓解对比色直接对比产生的直觉抗力强度,既具有整体感,又丰满美丽。浓墨重彩和轻描淡写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拿捏得当,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空白”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范畴,传达着中国艺术精神,是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的体现,但是它在当代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被当作一种具体的艺术操作手段来处理。在当代,人的主体受到物质的奴役,个人精神自由空间逐渐萎缩,如何超越现实的种种束缚,达到一种高度自由和审美的境界,就成为当代人不断思索的问题,而空白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某种解决方式,那就是学会想象和学会放弃。在杨贵妃颜色设计上,掌握了疏密主次关系。原本可以做细致刻画的脖子和手都被空白占据,贵妃手中团扇,也在追求想象空间的过程中放弃了做更多的修饰。
此外,对于空白的审美感性生成方式,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西方格式塔理论来解释,反而忽视了它的极富审美意蕴的美学特征以及空白在中国艺术中的那种独特性。泥人设色中留有空白的不占少数,但杨贵妃则为数不多,“空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直到清代才在艺术理论中逐渐出现。但在历代画论和文论中,与空白相近的术语却出现了很多像“简”、“疏”、“淡”、“隐”、“藏”、“略”、“虚”、“空”、“白”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对“空白”内涵的某一方面的阐释,甚至还包括文论中的“虚实”理论、“言象”理论等。泥人在空白方面的指称一般用疏来表示。换句话说,繁密相间也就是泥人设色上普遍的空白方法。在杨贵妃设色上我们也不难看出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红花绿叶,那种微微的细小的钩金,还有袖中衬衣的素色设计都蕴含了一种相生相抑的韵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民间美术因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各自风格的民间艺术。惠山泥人也正是在江南这个风景秀丽、悠久、浓郁而深厚的吴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如今“使沉睡的泥土唤蓬勃生机,让古老的艺术展青春风采”是所有泥人艺人共同致力的创作目标。杨贵妃,以其生动传神的造型、鲜明悦目的色彩、精美雅致的装饰和极具江南地域特色的风格在民间传统泥塑艺术中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儒义.“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张方.虚实掩映之间[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4]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柳家奎.惠山泥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16.
[6]姚根发,张洪德等.四色配色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7]崔荣荣.近代齐鲁地域民间服饰色彩解读解读[J].东华大学学报,2007,(3):44.
[8]张繁荣.论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7.
[9]王先霈.圆形批评论[J],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吕君,女,汉族,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无锡市轻工业大学。任职于无锡市锡惠公园泥人工作室。所设计的作品个性鲜明,富有创意,用色大胆,图案细腻,风格巧妙多变。从事彩绘三十多年来酷爱泥人事业,大量的设计作品畅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