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摺扇之雅

[日期:2013-06-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摺扇自宋代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怀袖雅物。本文从扇骨的材质、形制、制作工艺及书画艺术等角度论述了摺扇之雅。

 

关键词:摺扇    雅

 

摺扇自宋代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更早流行的蒲扇、羽扇一样,摺扇最大的用途是驱暑纳凉,因而历来一直有大规模的生产,产品大都属于实用工艺品。这类摺扇虽无较高的艺术价值,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审美趋向和民俗风貌。

摺扇产生的初衷是引风。风,来源于自然,摺扇之风,因人们融于自然的情结,而成为对自然风的补充与延伸。艺术的渗入,使摺扇升格为雅物。夏日轻摇引风,引的是蕴含缕缕墨香的清风。

摺扇流行不久,就开始受士大夫们的青睐。结缘文化艺术,使诗文书画得以在摺扇上展现,又因扇面材质、形状的特殊,扇面书法绘画在构图、章法、技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工匠的卓越技艺和文人的高雅情操融为一体,使一把摺扇的降生,俨然手艺人与艺术家之间一次文化雅集。书画摺扇从实用工艺品中脱颖而进入艺术的殿堂。

艺术品的雅俗之分,在于作者的文化修养与创作初衷。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谈到摺扇雅俗时说:“今吴中摺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然笔者以为,仅以材质区分摺扇之雅俗,是远不够准确和全面的,竹子风骨清嘉,制成扇骨纤而不柔,色泽光润且易于把玩,实为制扇第一等材料,而乌木、紫檀等材料,若形制文气,与扇面书画相配谐调,也可以十分雅致,反之,若是竹骨造型花俏、做工粗糙,也不会因材料是竹子而脱其俗庸。

制扇材料均来源于自然界,其本身是没有雅俗之分的,唯以形制、刻箑、书画等后天人为的因素,来区分其雅俗。一把摺扇,若题材庸俗讨巧、造型粗笨、做工匠气,则少有雅士喜爱;若造型简括、线条流畅,书画表现更多的是清新脱俗的人文精神,才是雅品。

 

从扇骨材质、形制、规格看摺扇之雅

宋代以前,日本、高丽已有摺扇,扇骨多为七股或者更少。元代至明代初期,扇骨股数有九、十一、十五、十六四种,九、十一者,扇长大多一尺以上,扇骨稀疏且粗厚,显得笨重,而十五、十六者,扇长大多九寸五分上下,收拢时扇面较窄,小骨篾薄质轻,十分秀雅。明代崇尚素净、轻简的摺扇,这与文人淡泊出世的人生态度有关。

清代摺扇往往做工精细,形制复杂,且常于箑边用各种名贵材质镶嵌出繁复的图案,今人虽嫌此类摺扇制作过于复杂,但也叹服其精工巧思和图案纹饰的细致、对称之美。

 民国时期,在延续清制扇骨的同时,更多采用明代马牙、古方等传统形制,九寸五分者居多,扇骨多为十六股。另有三四十股者,是民国摺扇的一大特色,小骨薄如蝉翼,合拢,厚不过半寸,箑边宽不过三分,尤其显得轻巧灵秀。

摺扇到现代,进入了一个海纳百川的宽容时代,扇骨的长短、宽窄更为自由,材质、制式更趋丰富。

 清代、民国至现代,诸多文人画家不仅创作了许多扇面珍品,还参与了扇骨形状的设计,使摺扇艺术品更臻完美。

扇骨作为手工艺品,其材质、造型是否适合使用、欣赏、把玩,是区别优劣的重要方面。作为艺术品,制式、线条等设计效果则更为文人所看重。由明代流传至今的经典制式,如古方、挑蹬方、马牙琴等,因其造型简洁朴素、线条畅而不滞,深得文人雅士称叹,那些线条生硬、棱角过重、宽大厚实的扇骨则雅味索然。

 

从刻箑、镶嵌看摺扇之雅

 箑边镌刻山水花卉诗文,始于明代,明代竹刻属鼎盛时期,名家不可胜数。刻箑是对素骨摺扇的艺术深化,画稿、题句均由文人构思完成,是一件十分讲究的事情。对一把摺扇而言,刻箑得当、清气、雅致,将大增其色,但若题材庸俗、题句乏味或构图失调,刻箑则成画蛇添足,摺扇也难脱俗品。

清代至民国,箑边上可见万字纹、回形纹,刻工极繁,又有在漆骨、乌木箑边或小股上镶嵌螺钿、翡翠等,精工细作,多数行家以此类扇品过于精细而将其归入俗品,然艺术的形式应该允许其多样化存在,若雕刻、镶嵌合理,色彩清新淡雅,这类摺扇也是上品。其内涵品高,即使饰以金银,亦不失清雅。

    擅长刻箑的竹刻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书画金石家兼善竹刻,另一类为专职竹刻家兼能书画篆刻。书画金石家往往以刻章之法镌竹,追求金石韵味,其作品率真古朴,更易归入雅品;职业竹刻家则以竹刻为生,也具备书画方面的修养,有时与书画家联袂创作亦属普遍。

 

从书画角度看摺扇之雅

文人书画,是摺扇最主要的艺术成分,宋代《詹东图玄览编》曾记载扇面作为书画艺术载体:“马远竹鹤、马麟桂花二册,本是一摺叠扇两面……”摺扇之雅美,引得许多文人题句作画于其上,“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等诗书画俱佳的文人的参与,更使摺扇于咫尺之间涵养深厚的文学与艺术之风。文人于摺扇之上的挥洒是无为的、如清泉流淌,因而,摺扇之风被称之为清风、雅风。

扇面书画属于小品,由于扇面形状、折痕、尺幅的限制,艺术表现并非易事。内容要以小见大、技法上要不失笔墨韵味,这些都是扇面书画的难点。不是每一种书画题材都适合扇面,风雅的摺扇书画也总会回避那些庸俗或激烈的题材。

也有一些至俗的题材,艺术上表现得不俗,依然是雅的东西。比如齐白石常以青菜萝卜、酒徒小贩入画,都丝毫不影响他艺术的高雅气息,笔墨不多,竟能以简胜繁,臻入妙境,而若以邪甜俗赖的笔法写高士,依然是面目可僧。在笔者收藏的成扇中,有一件郑慕康先生中年时期的作品,很特殊,漆骨嵌螺钿的扇骨,如意形状,扇面绘以园林雪景仕女,画面的天空部分用金粉敷满,这是常人极少用的画法,按理应该是很俗气的,但画家处理得宜,红色的衣服和金色相协调,漆黑的扇骨和扇面一起形成黑白灰,色调统一,更妙的是让金色成为整把扇子的中间色。富贵而不失清雅,是最为不易的。郑慕康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曾为上海国画院画师,擅人物画,又通诗书,此扇充分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修养和高超的技能。

摺扇书法以写于折痕内折条处为宜,正草篆隶等均可,谋篇布局、经营位置以能遵循一定的章法、字形略小者为佳。扇面绘画的用色以清淡素洁者为上。摺扇为夏季用品,冷色调更显清气,秋叶红花等暖色调若点缀适宜,也能见其雅韵。扇面绘画大都出自江南名家手笔,江南山低绵美、湖泽广布,雨丰露润,草木滋荣,扇面布局以山水画中的平远法为最适。无论写意还是工笔,于尺素间而生湖山梦绕,愈加平添摺扇的灵动和雅致。

摺扇形制、刻箑、书画诸方面的雅俗是不易区分的,不同区域审美取向不同,作者文化修养、创作初衷有异,收藏者的雅俗观,时尚风潮等等因素,使得摺扇的雅俗难以明断,在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应以宽容的眼光看待摺扇艺术品。从艺术专业的角度而言,雅而美的摺扇,符合艺术的审美,这种审美是后天的、依循艺术规律的,但仍有另一种审美的存在,即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直觉。符合艺术审美要求和直觉审美要求的摺扇,则是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

 

作者简介

张良,1963年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苏州苏扇博物馆馆长。

 

参考文献

[1]《蕉窗话扇》,白文贵著,民国1938年出版(北京琉璃厂文岚移印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