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山水作为核雕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对自然景物的创造与表现。本文从如何探索寻找自然美,如何表现和创造美出发,深入分析探究山水核雕美的创作。
关键词:核雕 山水风景 探索 美
山水作为核雕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对自然景物的创造与表现,同时又是体现创作者观察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能力,甚至提高探索美的能力。山水雕刻应立足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避免闭门造车,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它的气息并与它产生心灵上的交流,才能感受到雕刻自然景色的乐趣、兴奋和满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与自然景象亲密接触后作用于大脑以后产生美的想象,比如:取景、构图、线形的运动、比如疏密对比的节奏、比如发人深思的联想、对自然美更深层次的研究以及探索等。
一、 核雕山水风景,应取自然之美
在雕刻山水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如何寻求最理想、最优美的景致,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怎样去组织、经营、安排画面,如何去探索自然美、寻找和谐美呢?山水题材的核雕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好评,而我们在欣赏山水核雕时往往第一眼看就是喜欢或不喜欢,没有更深层次去进行分析、研究,探究这件作品到底美在何处。因此我们在山水雕刻中关于美的探索,应直接到生活中去剖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探寻人文美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一个文明古国,每一个民族、小家庭都有着它独具一格的习俗与民风。安徽的“徽派建筑”“黑白二色”声称水墨之乡。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索回的邑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在这里熟不知就是古楼,州古居名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而且还有不同的创型,平面有口、凹、曰等几种类型。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墚飞屋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构成徽州建筑的基调。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的作用。人们坐在室内,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给人以柔和、恬静之感。雨水通过天井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的思想。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围,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因此,在山水作品创作中,要熟悉和了解各个地方不同的人文特性,搜寻最具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美,有助我们在山水雕刻中突出主题,反映当地的民族习性和人文精神。
(二)探寻自然美
自然美来自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审美经验,自然物自身中具有一种美的性质,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特征。例如:整齐、对称、有序、纯净或者色彩缤纷,普遍为人们所喜爱,总而言之,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的发现,而这种超自然、理性的深层结构,却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以及作者在山水核雕创作中对美的探索和发现。平江路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全长1606米,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与市中心观前街仅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不见高楼钢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日常住宅,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对自然美的渴求,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艺术创作者及文人对美的特殊嗜好,因而我们通常喜欢的山村野舍,幽深的山谷,涓涓的溪流,表现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中国人在审美上高超的艺术情趣。
(三)追求形式美
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我们在进行山水雕刻时,前面所提到的取景、构图甚至在探索、寻找美的过程中,它必须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如:
1、几何形的画面构成
几何形的画面构图所涉及到的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等,有一种饱满充实和内向、亲切团圆的感觉。如:《蒙娜丽莎》采用的是立三角形构图,端庄典雅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幅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优秀的构图方式。圆形能让人联想到车轮,有旋转滚动的感觉;作为球体,有饱满充实的感觉;触觉柔和,具有内向,亲切感。如马蒂斯的《舞蹈》从韵律线上看是圆形的构图,有明显的旋转运动的感觉。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大的圆圈也可以留一个缺口,称为“破月圆”构图。有完美、柔和、旋转向心的感觉。
2、S形的画面构成
妩媚的曲线给人以优美流畅的感觉。线条、水平线,使人联想到广阔的天地,给人开阔、平展的感觉。如:中国画山水,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构图,即“之”字形构图,以构成景物纵深盘旋的情趣。再如图风景构图迂回上升,将观众视线顺S形引向上方。斜线、曲线等等构图方式。斜线,有一种不稳定的运动感觉。一般用以表现景物在微风中的动感。曲线给人以柔美和多情的感觉。
传统山水雕刻追求的是神似,创作者笔下的风景往往“似曾相识”,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与现实中的风景有着较大的距离。写实山水雕刻追求的是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依靠丰富的线条,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写实雕刻对自然景物的再现和对美的探索,还是比较注重如何真实地反映客观物象的,使绘画更接近于自然,而写意雕刻则更注重,在绘画中强调和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写意雕刻的创作者不再片面地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形成的真实感觉,不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而是打破那种自然写实,有意识的让线条、光线、形体、笔触等具有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观念及精神来进行。
二、 如何去表现和创造山水核雕的美
(一)通过取景、构图来记录美
所谓取景,就是要取其主要的本质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同时就得舍弃那些与主题无关的非本质和不具特定意义的景物。因此,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最优美的部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取景就非常重要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对象,将选景取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部分;远景就是要求把握好大关系,掌握好天、地、景的色彩关系,研究其变化规律。中景,除了具有远景的基本要素外,还必须对一定视距内的景物作适度的表现,寻求整体和局部的结合。近景视距近,对象清晰,所以处理好局部与整体,深入与概括的关系。
构图是一件核雕作品的灵魂,必须从创作之初建立起对构图的审美和设计意识。山水核雕的构图比较复杂,面对自然景物,要有组织画面以及构图的能力。为了理想的画面,适当的移动物体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风景。中国绘画史上一向遵循“意在笔先”。风景写生,要表现情趣、意境。意,是主观的意恋、情绪;景,指自然景物。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经营位置,则为之总要也”,总要就是纲要、概要。犹如我们写论文一样先要做好开题报告。雕刻又如下棋,先要占好位置,使之进而可以功,退而可以守,我们在下棋的时候,如果你不经思考,一个棋子下去,往往决定全局的胜负,由此可见构图对我们雕刻是相当重要的。人们的经验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不同时期的艺术家运用构图的方式有明显的不同。通过收集资料、比较研究,得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构图推敲:
1、从视觉细节进行推敲
在山水画中从视觉细节进行推敲;有时是以建筑物为视角中心主点,人物、自然环境为客体;有时又以风景为视角中心主点,建筑起了“点景”作用。对于具体细节,必须有取舍扬抑,不可将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一一罗列出来,画面中的内容,也不能平均对待,要有主次,有虚实。一件好的山水作品,在视觉上是创作者对主体和客体的高度概括。杂乱的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找出典型形象,通过取舍、移景、概括来重新组织画面,它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包含着诸多的相互间对立的关系,如:形和意,主和次,虚和实,动和静,疏。
2、从空间效果进行推敲
山水作品雕刻表现自然的空间和层次,是我们在山水作品创作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山水作品的空间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
(1)空间的透视变化:画面的深远感是通过景物大小变化,近大远小,雕刻时,首先确定地平线在画面上的高低位置,它关系到主题物的位置大小,构图是否适当。
(2)空间的疏密变化:即景物从近到远的变化是从清晰到模糊。远去模糊的景物是对近处主体物的陪衬,两者产生对比,主体物有前进的感觉,而远景被推远产生空间距离感,这正是疏密的魅力所在。
(3)组织画面的空间:前两者都是我们在构图上的客观因素,而主观上画面的空间还必须经过人为的处理。如形体的大小、主次对比的强弱,以及画面的分割,点、线、面的运用,甚至有时还需要对画进行一些肌理的处理,这都应求得合理的空间安排而进行组织。
(二)山水雕刻的表现方式、方法
对于山水雕刻的表现方式、方法颇多,比如: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它们在方法上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圆雕也称立体雕,是一种可以从多个方位和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刻方式。因为它具有很好的观赏性,所以使用的范围很广,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雕刻形式,如核雕精品《苏州园林》等,都是圆雕的作品。观赏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去,都能够看到雕刻作品的不同侧面。因此,必须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全方位进行雕刻,才能够保证可以让人全方位的欣赏。圆雕具有很大的兼容性,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具体的抽象的都有,内容和题材也非常广泛。它虽是静止的,但可以表现运动过程,可以用某种暗示的手法使观者联想到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要发生的部分。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浮雕介于圆雕与绘画之间,是一种兼具了平面与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也可以独立存在。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
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低浮雕。起伏大,高浮雕是指压缩小。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起伏小,浅浮雕压缩大。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靠光影产生,线刻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如我的山水核雕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核雕创作采用的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镂空雕。镂空核雕的镂刻是创作的最关键阶段,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方式,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艺术语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
总之,山水核雕创作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去寻找高山流水、乐山乐水之美,创作者的心灵与自然山水真正结合,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赢得观赏者的共鸣。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刻苦钻研、不断创新,为拓展艺术之路,树造更多、更美永恒的艺术作品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 美术杂志社 1979.05
[2] 赵权利《风景写生笔史略谈》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5.01
作者简介:
金云玲,1960年生,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创立核雕品牌“苏工坊”。从艺三十余载,将核雕技艺的刀工、线条、造型间微妙的变化所演绎的不同艺术效果淋漓尽现,作品创作题材宽泛、造型新颖、雕工精巧、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