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核雕人才培养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日期:2013-06-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分析舟山核雕产业人才的客观现状,指出核雕技艺的传承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梯度结构的专业人才,并制定核雕文化产业人才规划与体系,同时期望加强对核雕产业的扶植,更好地促进核雕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核雕 人才 培养 发展

 

  舟山核雕,作为苏州传统工艺中的一支奇葩,以精、细、雅、巧著称。2008核雕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可见于宋朝,明清时代盛行。新中国成立后,千年古树逢甘霖,舟山核雕这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之花重放异彩,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向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核雕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传承与发展这一核雕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为核雕文化产业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舟山核雕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雕刻题材、工艺和风格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融汇古今的发展高峰,已经逐渐走向产业发展之路。但在市场主导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发展方向的新发展模式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经营性人员多、雕刻制作性人员少,且大多数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知识技能不够全面,特别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奇缺,这些问题成为了核雕产业发展之路的绊脚石。因此政府在加大政策扶持、推广品牌宣传和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应加快核雕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事核雕三十余年,见证舟山核雕发展的我,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舟山核雕人才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核雕艺术品已经不再专供官贾富商、文人墨客把玩,也不再是发达城市的特需,越来越多地被普通百姓接受,需求量呈膨胀性增长。作为中国核雕产业的发祥地,吴中区舟山村家家户户从事核雕,从业人数达1000多人,并向周边村镇延扩,全村核雕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8万元,核雕产品销向全国各地,并飘洋出海,舟山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核雕之乡而目前舟山在这一产业的1000多名从业人员中,先后获得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比不多,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更是寥寥无几。

1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缺乏通晓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经营管理型人才,缺乏熟练掌握文化领域最新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灵感迸发、创意迭现、具有创造力的创意型人才,导致不能满足核雕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文化产品仍只停留在传统原始制作上,缺少创新。舟山核雕文化产业人才的结构也不合理,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都存在许多问题。

2、人才供给机制效能差,尚未构建起契合核雕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尚未有院校参与核雕专业人才培养,无师资力量,无专业教材,无系统知识等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培养依旧依赖于传统的师徒传授,知识技能不够全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目前仅有的部分企业培训机构具有短期性、功利性的特点,其市场快速适应优势和培训能力都未充分发挥。 

3、规划、监督、认证体系缺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规范。核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核雕人才的培育更需要各种政策的扶持。目前缺乏对核雕人才的培育发展规划、培育过程中的指导监督以及培育出的人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

二、 核雕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

针对从业人员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核雕人才应以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通晓核雕基础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经营管理型人才,熟练掌握核雕文化领域专业技术的高端技能人才,灵感迸发、创意迭现、具有创造力的创意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核雕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所需求的人才质量、相适应的人才梯度结构为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培养大批艺人、技术员、工艺师、工艺大师等初、中、高级不同等级有合理梯度结构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会设计创新能力强、懂技术雕刻手艺精、善管理市场运作能力强、现代工具开发与应用能力强的人才。突出培养核雕产业紧缺职业岗位人员,并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具体职业能力目标分析,提出对应能力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核雕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制定核雕文化产业人才规划,整合人才培养的源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核雕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长期规划,从宏观上调控核雕人才的培养,使之达到供求平衡。整合人才培养的源流,改革机制,突破传统的师徒传授人才培育模式,多方位培养核雕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设计、生产制作、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早日形成包含师徒传授、企业培训、学历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立体化培训体系。

 2、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核雕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金和资助体系。把核雕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提升到与核雕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根据需要设立培育专项资金,也可以将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助、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作为融资渠道,并从政策和服务方面加以配套支持。资助培养对象的创作或科研项目,奖励为核雕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解决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交流活动,以及培训、进修、出版科研成果经费不足等问题。

 3、监督认证核雕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资格。对核雕文化产业培育过程进行指导监督,扶持建立核雕产业人才专业协会,让行业协会发挥指导作用,担负起人才资格认证、等级认证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信用体系和评价体系,确保核雕人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4、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向核雕文化产业链不断供给人才的长效机制。要与美术类院校合作开设根据核雕产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实行半工半读、成人教育等,突出核雕设计与制作为核心能力培养,将核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技能培养变为科学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培养。

5、加强核雕文化产业人才基地建设,突出培养应用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大师创办核雕研究院所(创作室)建立文化产业实习基地,采用讲座授课、技艺研讨、作品展评、言传身教、以师带徒等方式传技授艺,培养年轻的核雕艺人,初步形成了老、中、青核雕人才相结合的人员结构,为舟山核雕代代相传提供人才的保证。

6、营造核雕创意氛围,拓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渠道。设立有关文化创意机构,走进大、中、小学,通过举办科普等活动,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将有关创意及时收集并实施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将一些创意通过转换运作成核雕文化产品,增加文化产业的创意来源,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鼓励创造力发挥的氛围,培养潜在的核雕人才,为舟山核雕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柏松 《政府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中国工艺集团   2010.02

[2] 汤美安《高职教育中的职业导向教育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 2010.05 

 

作者简介:

   金云玲,1960年生,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创立核雕品牌“苏工坊”。从艺三十余载,将核雕技艺的刀工、线条、造型间微妙的变化所演绎的不同艺术效果淋漓尽现,作品创作题材宽泛、造型新颖、雕工精巧、形神兼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