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开封市经过缺乏连贯性
图1-2 开封市城市景观的差异性表现
图1-3 河岸处理僵硬化
图1-1 绿化存在空缺、单调、简单的问题
图1-5 景观建筑缺乏本土特色
图1-6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图1-7 城外景观
图1-8 滨水商业景观(1)
图1-9 滨水商业景观(2)
图1-10 内城景观(1)
图1-10 内城景观(2)
图1-11 开封古都复兴计划更新分区图
图 1-12 以草皮和水生植物稳固驳岸 图 1-13 自然石驳岸避免河岸受河水冲刷
图 1-11 木平台驳岸提供亲水平台或码头 图 1-15 石阶驳岸增加景观亲水性
图1-16 亲水站台
图1-17区域景观塑造
图1-18 特色丛林驳岸 图1-19 生物多样性驳岸
[内容摘要]开放式手段对城市景观的治理大多集中在滨水景观区域,而忽视了对于城市其它区域的治理,从而使得当代的城市的滨水区域景观差异巨大;缺少连贯性、整体性差异大、河岸处理僵化以及景观设计缺乏本土化特色。北宋开封采用“坊制”,沿河布局商住分离明显,景观有致, 《清明上河图》中所体现的北宋时期汴河沿岸的自然生态性、公共开放性和历史、文化性,正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由于开封市最大的特色在于滨临黄河,而且目前开封市城市景观所存在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方面。为此,本文主要借助《清明上河图》中,宋代开封市的景观布局特点,对如何治理开封市景观进行研究。
关键词:景观治理 商住分离 滨水 视线廊道
1.1 开封市城市景观所存在的缺陷
开封市古城区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蕴,在改革开放的建设过程中,景观治理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收
益,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1.1.1 缺乏连贯性
由于开封市内部分河道年久失修,导致淤塞、断流,水面差、乱、脏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的开封城市景观整体追求完整、流畅、连贯的城市景观,并且通过水来带动景观的文化空间。但是,目前开封市的整体力度不够,欠缺科学,方法不够完美,从而导致城市河流的部分水系淤塞、断流,水面枯竭。同时,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也对城市的美化产生了重大的破坏,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功能。
1.1.2 整体差异较大
针对目前开封市也已经看到了目前城市景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也加大了对城市景观的治理力度。但是,开放式手段对城市景观的治理大多集中在滨水景观区域,而忽视了对于城市其它区域的治理,从而使得开封市的城市的滨水区域景观差异巨大。城市景观不仅受到场地、气候、季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开放西北地势比东南的地势要高,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开封北部区域的水质要由于南部区域的水质。
1.1.3 河岸处理僵硬化
(如图1-9所示)驳岸是构造滨水景观空间,形成亲水场所的主要因素,起着水域与陆域相互进行空间转换的衔接作用。因此,滨水景观的美化功能及塑造空间的功能都只能是河流驳岸起决定性作用是因为置身于滨水区域,不管视线怎么转换,首先看到的就是驳岸。而且生态化处理过的驳岸往往还有维护水系生态功能的作用。
1.1.4 绿化廊道功能不足
由于开封城市河流两边绿化带形式单调、尺度过小,绿化廊道的生态功能得不到发挥,其防护城市水系和美化滨水景观的作用受到抑制。滨水绿地是滨水区域与远景区域的过渡空间,不仅具有美化滨水景观的景观功能还具有改善空气、净化水质、降低噪音等生态功能。因为开封自然植被资源不足,历史残存的绿地较少,绿化覆盖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对河流两岸线状绿化的重视,加上后期人为绿地的大量引入,忽略河流绿化与周边区域能量转换作用,以致水系绿化设计没有特色,一度出现绿化真空空间和景观活动空间,所以其防护美化作用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得不到利用,水系景观之美也令人失望(如图1-1所示)。
1.1.5 景观建筑欠缺本土特色
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大多体现在僵硬石化的钢筋水泥体建设上,开封的城市改造不应该追求这种潮流已经现代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建筑之所以能作为组成滨水区域景观的一个部分,还能成为构成远景景观的一个要素,是通过它与水陆衔接空间之间距离的远近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建筑本身或者设计建筑群体形成的天际线都应该慎重。
1.2 《清明上河图》中古城开封的城市景观
开封,古称汴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描绘瑰丽的景观而精美绝伦(如图1-6所示),世界上对其美术评价极高。
它是北宋风俗画的典型代表,以汴河为典型环境,选取都城一个主线,用长卷形式对汴梁(今河南开封)“物阜民丰”的城市生活及文化景观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现场录像中的一段切片。
《清明上河图》将一个平民百姓构成的社会整体直观展现,摒弃社会某一特定阶层的价值判断和精神理想,对北宋历史状况的反映比文字描述更加直观、更加真实。这是它巨大的历史文献价值的体现,标志着宋代艺术走向世俗生活和公众百姓。
北宋都城城市中心河流——汴河是《清明上河图》的画题之一,占居画卷的画面比重较大。据史料考证,全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观区:郊外地区,滨水商业区和内城繁华区(如图 1-7至1-10所示)。
古代中国城市采用“市制”或“坊制”对“市”(商)和“坊”(住)来进行明确分区,即商住分离。随着社会进步,商业日渐发达,城市的生活需要发生很大改变,商住分区逐渐减弱,商住两区出现相互融合,夜市也日益成形,以开封为代表的商业城市开始出现。
由于商住分区的划分逐渐合法化,商业变得兴旺发达起来。居住区内原先设置的坊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商业的发展,为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人们打破区域束缚,构造临街建筑,不同形式建造行为以至改变了街路景观。当时这种被称为“侵街”的行为合法化之后,由于促使街路景观发生变化,从而真正出现开放的城市景观空间。
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商业活动比较昌盛,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大,社会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当时统治者为解决资源需求和运转,逐渐推出利于商业交易的政策,随着交易规模的膨胀,缩短交易周期也势在必行,于是在水运发达的河岸地带,开始出现置放货物、交易货物的场所——邸店。当商业地区与居住地区在滨水区域共同出现的时候,河流沿岸的景观也开始改变。与此同时,开始出现满足商住两区服务的滨水景观。
目前,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性已经得到证实,它让人们看到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特殊的环境地段和城市最富于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城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亲水环境和公共绿地,承载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清明上河图》中所体现的北宋时期汴河沿岸的自然生态性、公共开放性和历史、文化性,正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3 开封市城市景观治理建议
由于开封市最大的特色在于滨临黄河,而且目前开封市城市景观所存在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方面。为此,本文主要借助《清明上河图》中,宋代开封市的景观布局特点,对如何治理开封市景观进行研究。
1.3.1 保护与利用历史街区及文物古迹
在进行城市特色观塑造的过程中,应根据某一完整历史遗存区域内的街道、建筑群落及文物古迹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等分别予以级别不同的保护与利用。
首先,保护历史原真性,目的在于理解其历史功能及设计目的,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其次,保护风貌完整性,意义在于传承城市文化积淀,增加城市特色;第三,维护生活延续性,实现维护其历史社会功能,丰富城市生活和活动,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开封城市的中心区就是开封古城区,由城墙之内城区及陇海铁路以北、五一路以东、惠济河以西、城墙以南围合的铁北区等片区构成。因为该区域内历史遗产非常丰富如北宋东京城遗址、铁塔、龙亭、大相国寺等,而且这些历史风貌遗存历史价值重大,学术意义影响深远,对开封可持续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以及规划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依据开封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特点,对城市的历史风貌遗存地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宏观控制下进行,明确定位区域性质,采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保护与发掘结合的方法与措施,确保呈现城市景观当代完美的主导功能。更能体现出保护名城的完整性和历史的延伸性,体现出对开封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等四大特色目标的继承和发扬。
构建开封市特色水景观应该从其整体地段来考虑,杜绝各自为政的设计现象。只有将具有历史风貌地域特的保护与利用与滨水景观相互结合,将城市文化内涵、城市精神和民族性格融入滨水景观,使城市景观成为环境的核心品质,才能扩大城市文化感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
1.3.2 驳岸设计应该满足多功能性要求
(1)高度保障驳岸的治水、护水、保水功能
营造安全系数高、形式手法多样、景观功能丰富的水域空间,以满足人的各种心理要求(如图 1-12至1-15所示)。
(2)最大限度体现和谐亲水性
即最大程度看到水、最大程度接近水、最大程度走进水。景观空间之所以能让人与水达到和谐关系,就是靠对驳岸的处理方式。运用景观设计手法,结合自然规律和美学原则,做好驳岸的形态(纵向)设计和断面(横向)设计,创新驳岸的视觉效果(如图1-16所示)。
同时,还应该注重区域景观小品和导视系统标识的设计和运用,在细节景观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不但可以增强城市景观文化感知性和滨水空间亲和性,还可以体现城市景观的地域风格(如图1-17所示)。
(3)完善生态功能
结合地形变化,软硬驳岸互相结合,力求在统一中寻求多样,完美展现城市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如图1-18,1-19所示)。
1.3.3 构建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
采用保护环境、尊重场地、感知历史、塑造特色的原则构建完整开敞、自然连贯、科学有效的城市绿地系统。
(1)破除旧有“绿地游憩”思想的指导,杜绝后期人为填补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立足整体布局,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将城市外围的农林片区、风景防护林带以河流水系、交通网络等绿化廊道为载体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融合城市外部绿化与内部绿化为一体,塑造完整统一的城市绿地系统。
(2)运用乡土植物搭配景观塑造
为滨水景观区域配置的植物绿化应选择体现地域风情的种类,运用乡土植物来展现地域风貌。应该根据景观地段场地位置及功能特点来进行景观绿化设计。即利用季相分明、花期不同植物搭配突出水系景观四季变幻的色彩;或者以规则式和线性种植来体现景观绿化的连续性和韵律性,突显人工种植特色;又或以灵活多变、优美自然的手法来表现历史意义丰富、自然原始的绿化景观。
(3)构建层次丰富的绿化形式及体系结构
以公园或者游园绿地结合水系线性绿地,联通城市内外绿化,即点、线、面结合,联通块状与带状绿地。丰富立体绿化结构,扩大绿化空间使用频率,保障视线通廊开阔性,保障水系景观效果,打造具有开封宋都水城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
(1)明确滨水建筑景观需求
根据水域与城市历史、布局及发展的关系,明确滨水建筑景观需求,掌控滨水天际线,塑造独具特色的“视线廊道”。
参考文献
[1] 顾鸣东,葛幼松,焦泽阳.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与方法[J].城市问题.2012(3)
[2] 俞孔坚.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2.
[3] 王云才,薛东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2010(9)
[5] 王媛,张天新.热带海滨城市特色的理论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10(1)
[6] 金广君,张昌娟,戴冬晖.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J].城市建筑,2012(2)
[7] 王颖,盛静芬.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12.
[8] 张绍楺.国外滨水地带若干成功案例简介[J].城市规划,2012.
[9] 贺业矩.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 朱旭辉.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成要素[J].城市规划汇刊,2012(6)
[1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