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金银制品发展历史跨度数千年。本文探讨了商周时期金银制品的起源,叙述了春秋、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几个重要历史阶段金银制品的发展历程、工艺演绎和时代特征等。阐述了近现代北京花丝镶嵌、上海镶嵌首饰、成都银丝制品、潮州金银器、香港首饰、苏州细工金银、江都金银摆件、南京金银细工以及少数民族金银制品的发展现状、地域特色、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等。认为金银制品工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加强对其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
关键词:金银摆件、首饰、银器、工艺、特征、艺术风格
我国金银制品及其传统工艺,历史悠久,艺种繁多,相关作品精美绝伦,蕴含中华民族独特智慧,是历代金银工匠高超技艺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的瑰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翻开我国金银制品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融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这让我们体味到人类工艺文明的进程和人类审美情感的过程,也体味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对金银器艺术的影响。每个时代,都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和审美趣味。
一、商周至魏晋时期金银工艺
追溯我国金银制品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我国金银器是从传统青铜器浇铸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在青铜浇铸的基础上,已掌握了黄金1064.43℃熔点的冶铸技术,并掌握和利用黄金富具延展性的特点,锻打成金片、金叶、金箔等,这便是人们利用黄金制作器物的起源,也是我国金银制品发展的开端。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银产量逐渐增多,开始出现用金银制作的器皿和工艺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重2150克,盏身附有双耳,下有三足,上有纽盖,是现知我国最早的金制器皿之一。此盏的纽、盖、身足采用分体浇铸,再合范浇铸或焊接的工艺制成。铸工精美,造型和纹饰(蟠螭纹)带有鲜明的楚地风格。另外,在江苏涟水三里墩出土的两件纯金带钩,其中一件为交龙双凤金带钩,已出现了浮雕、镶嵌和錾花制作工艺。而在河北平山出土的“虎吞鹿”器座、陕西兴平出土的“错金银云纹犀尊”等,已经出现了金银错工艺。
秦至两汉,金银产量已经相当可观,金银制品已广泛使用在宫廷和贵族中,装饰讲究,金细工日趋成熟,主要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东汉以后,锤鍱、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鎏金等金细工的发展,金银细工工艺已大体完备,金银制品制作已从传统青铜器制作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门类。
六朝时期,当时统治阶级喜用金银器物,争相豪奢。同时,以金银为佩饰,成为风俗。流行佩戴金钗、金簪、金镯、金环、金戒指等。佩戴饰品,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层次和地位。由于汉末至六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北方战争连绵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大量人口和手工业技术力量向南方转移,以北方为经济中心的传统局面开始变化,形成了全国南北同步发展的新形势,金银器生产的重点也开始从北方转向南方,为唐代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唐宋时期金银工艺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金银制品及其工艺的发展,是金银制品制作业十分发达的时期。金银器在艺术、技术和生产规模上远远超过前代。遍及全国金坑、金场及银场70余处。金银制作已分官营金银手工业(官作)和金银行业工匠作坊(行作)两种,金的加工方法不断拓展。《唐六典》记载,当时已有削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等十四种技法。主要采用锤打法,同时还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刻凿、铆、镀等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唐代金银制品造型丰盈、纹饰繁复,广泛使用平錾和浮雕工艺,做工精细,风格富丽,反映出盛唐时期的社会繁荣。
唐中叶以后,北方地区连年战乱,经济凋敝。而南方社会生活相对安定,经济迅猛发展,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金银制品制造业也随之兴盛,工艺水平超过同时期北方同类产品。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出土的鎏金银龟负“论语玉烛”银器等956件、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70件、陕西扶风法门寺等地宫出土的金银器21件,这些金银器分为日用器具、首饰、佛教法器及造像三大类,大多造型优美,纹饰富丽,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金银制品的风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西安南郊出土的采用镂花技法制作的银熏球,精巧实用。球面为镂空花纹,中间为铰链开合,球中有一个盛香料的小金碗,是用两个套环连在球内,不论银球如何转动,金碗始终保持平衡,碗内点燃的香料不溢出,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工艺高超水平。
同时,唐代精美的金银制品吸引了许多诗人用诗歌咏颂。如韩愈:“金炉翻动螭头暗”;李商隐:“金障既特设,珠帘亦高褰。”白居易:“珠箔银屏逦迤开”;元稹:“金奁御印篆分明”;李白:“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篇什较多,不胜枚举,反映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和工艺特征,也反映了金银制品在唐代贵族统治阶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至宋代,金银制品制造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金银制品制造业比唐代更加发达,而且金银制品已进入商品化和社会化,城市有专门的店铺。金银器不仅被皇室宫廷、王公大臣、富商巨贾所享用,甚至庶民的饮食器皿也使用金银器。宋代的金银制品在造型和纹饰上与唐代迥然不同。在造型和纹饰上一反唐代的富丽堂皇之风,追求素雅大方,纹饰古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文人气息,同时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遂宁出土的“菱花银盘”,盘内錾刻着姿态各异的折枝花,錾工精微,犹如一幅宋人的工笔花鸟画。
宋代艺人擅长花丝编制技艺,是那个时代一个显著的工艺特征。苏州瑞光塔出土的一座“珍珠舍利宝幢”,上面装饰有一个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华盖八脊上均有银丝编制的8条小龙,龙头及云朵为码丝,龙身为编丝,整条龙呈半浮雕状,形态极生动,做工极精美。
三、元、明、清时期金银工艺
元代,蒙古族灭南宋建元后,重视使用金银器。为满足奢侈生活享受和军事需要,元代统治者对金银工匠等进行搜刮,把工匠作为俘虏的对象。《元史》记载,1276年在元军取得杭州后,“籍(括入户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这些工匠分配给政府和贵族使用。工匠的地位是世袭,子孙不能脱籍,婚嫁不得自由,这使得南方的金银工艺向北方流播。
元代金银制品,随着贵族统治者的奢侈风尚而制作的日益精美,风格上与宋代大体近似,且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辍耕录》记载:“浙西银工之精于手艺表表有声者,有朱碧山,嘉兴魏塘人;谢君余、谢君和,平江人(今苏州);唐俊卿,松江人。”江苏吴县和江苏金坛考古出土的元代金碗、金盘、银盘、银盏等器物,均应出之江南工匠之手。其中江苏金坛出土的两件银盏,各作成莲花形和梅花形,采用压印方法制出花瓣纹饰,并与模压、捶打和錾刻等技艺相结合,通体鎏金,代表元代时期的工艺特征。元代金银器制作艺人朱碧山所制作的虾杯、蟹杯、龙搓杯等,均为传世精品。元代金银器的棱角分明且突兀,并喜用圆雕和高浮雕技法,装饰花纹细密工整,有繁花似锦之感。1987年在江苏溧水县出土的一批元代窖藏的银花丝头饰,饰品上多有“集庆成四郎”(集庆即今天的南京)等戳记,说明元代在江南一带包括今天的南京地区其金银制造业已很发达。
明代的金银制品,继承了元代工匠的世袭制度,制作工艺比元代有更大提高,技艺更加精巧,运用编、织、盘、辫、码、拱等多种制作方法。北京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金丝冠”,是用极细金丝编制而成,冠上用“推垒”技法制成的二龙戏珠,结构巧妙,金丝纤细过发,编织匀称紧密。整个金冠虽分量不重,却很有气势。万历孝靖皇后的“镶珠点翠金凤冠”,同样应用了极其复杂的金掐丝制成的九龙九凤,还镶嵌宝石、珍珠和点翠如意饰片,整个凤冠呈现龙飞凤舞、珠翠缭绕的气氛,显示出明代北方金掐丝镶珠嵌宝点翠工艺的金翠交辉、富丽堂皇的艺术风貌。
同时,明代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在景泰年间得到继承、复兴和繁荣,代表明代金银制品制作工艺的重要特征,增强了金银制品的色彩斑斓和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至此,我国金银制品制作工艺,经过数千年的锤炼与演绎,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了南北地域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一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派花丝金细工工艺,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域为代表的南派实镶錾花工艺。南北工艺流派虽特征明显,但互通融合,兼而有之。
进入清代,我国金银制品工艺空前发展,皇家用金银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陈设和佛事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清代金银器不仅做工最精,而且品种最为丰富。景泰蓝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工艺基础上有所创新,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圆润坚实,金光灿烂”是清代景泰蓝工艺重要特征。铸于康熙年间的一套16枚“金编钟”,重达460818克,是皇帝大典时用的乐器。金编钟上的龙形图案,极其精美,显示清代宫廷乐器神奇威严的艺术特色。
清代的金银制品,做工纤巧、技艺精绝,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前代。除专为皇宫制作的金银器外,民间金银器的应用十分盛行,逐渐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大体系,产生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而民间工艺体系主要来之于民间从事金银制品的银作和较具规模的银楼。
四、近现代金银工艺
到了民国,由于自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南地区酝酿萌芽后,经三百多年的社会发展,民族手工业相当兴盛,商业发达,其中经营金银制品的银楼业也迅速发展,并齐聚于商业发达的城市。以南京为例,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南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许多外地银楼迁至南京,使南京成为银楼业集中地区。一份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中央银行月报》(27期)银楼业概况调查表显示,当时南京大小银楼80多家,有宝庆、宝兴、庆和、庆云、天宝、天成等。在全国,著名的银楼有上海的老凤祥、沈阳的翠花、苏州的恒孚、南京的宝庆,被誉为中国“四大银楼”。
民国时期的金银制品承袭了明代以后形成的南北两大工艺流派,北派的花丝工艺更加精美,南派的实镶錾刻工艺更加纯熟,创作题材更加宽阔,南北工艺交融,成为民国时期金银制品的鲜明工艺特征。品种包括鼎盾、瓶炉、茶具、酒具、餐具、盛具等器皿,可直接作为生活实用品;寿星神像、车船箱盒、龙凤狮马象等摆件,可作为摆设品装点居室。同时,金银制品作为婚庆喜嫁的定情物,已成为风俗。
当代的金银制品在人脉、艺脉、技脉、和文脉上,保存和传承了我国传统金银制作工艺。目前较完整地保存和传承金银制品传统制作工艺的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潮州、香港、苏州、江都、南京等地。各地域的金银制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下面做简要介绍:
1、北京花丝镶嵌
北京花丝镶嵌工艺,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统称,是以金银为原材料制成把架、镶嵌各种宝石的工艺,早在明代已有精湛的技艺水平。花丝工艺是将各种不同的金银丝用堆、垒、织编等技法制作成工艺品。镶嵌工艺则是将金银薄片捶打成形,然后錾出花纹或用锼弓子锼出花纹镶嵌宝石的技艺。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制品,需要采用多种工艺才能完成。首先制胎,然后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再进行焊接。制成半成品后,再经过酸洗、烧蓝(涂釉料)、镀金(或镀银)、压光等工序,最后镶嵌宝石,制成成品。
2、上海镶嵌首饰
上海是我国金银首饰的一大产区,有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和较长的历史。20世纪初,上海的金银首饰以“宁绍帮”老式镶嵌为主,结构简单,讲究实用。以后,上海首饰收到日本“东洋式”、法意“西欧式”、俄罗斯“罗宋式”的影响,同时又继承吸收我国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其他地方流派的特色,融东西方艺术为一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镶嵌工艺。
上海镶嵌首饰主要有戒指、项链、耳环、手镯等类型。其中戒指主要为镶嵌戒,有镶宝戒、线戒、钻戒、板戒等品种。上海现代镶嵌戒指,以钻戒最为流行和时尚。钻戒是将金刚钻镶制而成,由于金刚钻较为贵重,价格不菲,因而对款式设计和做工要求更高,镶嵌的技法和款式也在不断创新。
3、成都银丝制品
银丝工艺是四川的特产,历史悠久,秦汉隋唐时期,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它做工精细,结构严谨,造型别致,精巧玲珑。运用抽丝、穿丝、搓丝、填丝,以及纹样组合、摆花填底、焊接、压光等工艺,无胎成型。而成都银丝制品,早在明末清初已享有盛誉。它是把白银抽成细软的银丝,运用堆砌、镶嵌的方法,制成各种杯盘器皿和装饰用品。在技法上除银花丝平填为主外,还衬托必要的银片点錾技艺,使产品更富有浮雕感。图案以国画的花鸟、山水为主。
成都银丝制品主要有瓶、盘、盒、熏、茶具、烟几、挂屏、台灯及首饰等,还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大件陈列品。
4、潮州金银器
潮州金银器在明代时已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潮州金银器可分为装饰品、日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三大类。装饰品以女饰为主,如手镯、项链、发夹、耳坠、头簪等;日用品有器具、餐具等;欣赏品有浮雕金银屏、立体金银座件等,造型新颖,工精艺巧,惹人珍爱。
在潮州金银器中,平錾作品突出,技艺精湛。如金比摆件《寿星公》,高77厘米,重3.5千克,用22K黄金制成。在技艺表现上,集金银工艺中的平錾、浮雕、阴花、花丝、镶嵌等技法于一炉,组成统一和谐的艺术品。
5、香港首饰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宝石首饰生产和贸易中心之一。香港首饰品种繁多,有戒指、项链、吊坠、饰针、手镯、耳环、链扣等。20世纪80年代后,香港白银饰物和七开金以下的首饰也很流行。香港首饰镶制水平很高,过去首饰设计业专为富有者设计镶有贵重宝石的大件饰物,70年代后逐步趋向大众化,镶配四等价值的宝石或半宝石饰品。香港首饰设计的一大特点,注重实用,设计巧妙,一饰多用。如项链可折开变成手镯,链坠可变成戒指,饰品追求装饰性和个性化,时尚感突出。
6、苏州细工金银
苏州的细工金银早在五代末、北宋初已达到很高水平。1978年瑞光塔内发现的舍利宝幢是一件体现当时水平的综合性工艺品,其中神态各异的银狮,玲珑剔透的鎏金佛龛,尤其是用细如毫发的金银丝编织成九头龙,更是工巧无比。到了元代,工艺更精,品种益繁,艺人辈出。尤其名艺人朱碧山,技艺绝伦,在当时享有盛名,作品为社会名流所重。东吴县发现的传世珍品“银槎”,精巧奇特,上刻有“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八字。
现代苏州金银工艺人多有复制古典精品问世。1960年曾复制虎丘塔的银制鎏金楠木经箱,1979年又复制了舍利宝幢,显示了艺人的高超技艺。
7、江都金银摆件
江都即从前扬州的仙女镇,是扬州金银制品传统产区之一,尤以金银摆件名世。20世纪70年代中期,江都金银摆件得到恢复,逐步形成仿古文物、人物、动物、船类、杂类等5个系列的产品。产品造型新颖,古朴中透出时代气息,工艺精巧,具有独特风格。老艺人杜方、沈培坤等设计制作的一套银胎镀金“九龙酒具”,是以七只酒杯、一把酒壶和一个龙盘组成。杯是以两条立体金龙为双耳,六条镂空金龙镶于杯身两侧,一条“活龙”藏于杯内底部,酒入杯时现于酒中,似在游动。壶为古鼎造型,壶身两面分别为二龙戏珠和二龙戏水。壶嘴盘绕一龙,壶把爬立一龙,壶盖上二龙戏珠,盖内潜藏一龙。盘外环绕八龙,盘中一条大蟠龙。此套华贵酒具,被人们誉为“宝杯”。
近年来,江都的金银摆件有诸多精品佳作问世。如当代代表性传承人方学斌制作的大型摆件《汴河宝船》,工艺难度高,造型精美,乃匠心独运。
8、南京金银细工
南京为六朝古都,金银细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史书《客座赘语.坊厢始末》记载,明洪武年间,南京已兴金银器作坊。清末民初,南京金银细工鼎盛,银楼及作坊众多,江、浙、沪艺匠聚之于宁,多有绝活。1929年一尊“银鼎”摆件参展“西湖博览会”,获得特等奖,名噪当时。
当代南京金银细工技艺,秉承传统,并富于新意。如南京宝庆银楼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摆件《万象更新》,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殿祥设计,数位技艺高手制作而成。作品在立意上,既注意保持传统题材和传统文化特征,又注意到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使作品蕴含了时代精神和风貌;在工艺上,在保持南派实镶錾刻工艺基础上,汲取北派花丝工艺,南北技艺结合;在造型上,运用木雕、铜雕、半浮雕等表现手法,亦实亦虚,静中寓动,呈现出气势恢宏、神态万千、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9、少数民族金银制品
蒙古族银器。蒙古族银器早在元代之前已盛行。银器有银碗、银酒杯、银烟盒、马鞍子、火镰、蒙古刀、佛灯、银镶边铜壶等80多种游牧生活的用品。
蒙古族银器纹饰精美,如银碗内外均有牛、羊、狮、虎等花纹图案。龙凤、八宝和几何、花卉纹样也广泛用于银器上,具有蒙古族的艺术特色。
凉山彝族首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首饰以银丝和银片制作,上面镶嵌宝玉之品,有耳环、戒指、领花、针筒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且做工精细,纹饰优美,造型别致,小巧玲珑。彝族男女喜戴耳环,女戴的多为银丝和珊瑚连成,男戴的多为扁圆的象牙、琥珀或蜜蜡珠加上彩须单挂在左耳上。
贵州苗族银首饰。银饰曾是苗族辟邪、驱鬼 、保平安及光明的象征,又是苗族家庭富有的标志。姑娘未出嫁前,凡重大的节日庆典,总要佩戴全部银饰,在家人的簇拥下,到芦竹场踩竹起舞,比富比美。姑娘出嫁时,银饰是必备的陪嫁物。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黄平县、台江县、雷山县的苗族佩戴银饰式样最多,做工最精细、最华美。以黄平县苗族银饰为例,有凤冠、耳环、项圈、项链、腰带、手镯、戒指、上衣、围裙等。而最具代表民俗特色的是银凤冠,由数百朵细小的银花组成球形冠,如同古时王妃皇冠。冠顶插有一只银凤凰,两侧是2至4只小银鸟,有百鸟朝凰之意。银凤冠前沿,从上往下挂有3块长短不一的银牌,银牌多缀有银菱角数只,随着走动发出声响。上面银牌的纹饰是双凤朝阳或两朵团花,中间嵌一圆镜,下面的银牌纹饰是双龙戏珠。银凤冠一般重2000克左右,价值昂贵。
青海藏族银饰。藏族妇女以长发为美。她们在辫子上面缀以众多饰物,如刺绣辫筒、银碗、银牌、珊瑚、玛瑙、珍珠、象牙、银币等。
青海民间实用银器、生活用品有银碗、银勺、银筷、酒具、银壶、银盘等300余种。银器还广泛使用在装饰品和宗教用具等数十余种。藏族银器的图案大多是宗教内容,如银锁,以宗教传统内容的“麒麟送子”为主题。藏传佛教内容的银饰品,如护身佛(膛窖),采用藏八宝、汉八宝、莲花、龙凤、卷草纹、回纹等。银碗的下半部主题图案由龙、狮、虎、鹰组成,几何图案饰边纹。
藏族银器的制作技艺有高浮雕、浅浮雕、嵌丝、镂空、镶嵌等。艺人用多种刃部形状不同的金属冲头,对纹样局部进行细腻的精工处理,纹样规范美观。
综上对当代金银制品的简述中可以看出,一代代艺人秉承传统,善于创新,创造出富于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经典佳作,这是当代金银制品特有的时代风貌和工艺特征。
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当代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与发展时期,现代技术的进步,以及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使得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民族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正在被一点一点地冲淡,濒临失传边缘。所幸的是,金银制品中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老凤祥、江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南京宝庆银楼是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项目的保护单位。
由此,当代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在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上,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已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当代艺人潜心研艺、精心创作、带徒授艺,担负起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相信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技艺,源远而流长,金银制品这一民族工艺美术瑰宝,将更加绚丽而多彩。
作者简介
张鸿云:南京宝庆首饰总公司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