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艺术

[日期:2013-07-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苏绣艺术汲取中国画的长处,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绣面虚实相间极富有立体感的风格,以“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为特点,应和“相托而相生,分布黑与白。实中要见虚,大小要配合”的艺术规律正好不谋而合。以自己的作品《百骏图》为例,作品绣出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其它生物间的和谐关系;在表现手法上,尽情展示苏绣“精细雅洁”“虚白相生”的特点。

 

     关键词:苏绣  虚实   艺术规律  以针代笔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苏绣历来与中国画紧密结合。宋代,山水、花鸟、佛像等画作就开始成为苏绣的修稿底本。明代,受“吴门画派”影响,苏绣形成了自己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直到当代,国画一直是苏绣的重要表现题材。近年来,苏绣完美地表达了吴冠中、袁运甫等当代国画名家的作品,受到这些画家的高度赞赏。苏绣艺术在宋以后一直与中国画得发展紧密结合,并不断从中吸取营养,丰富了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绣面虚实相间极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一、苏绣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艺术

刺绣艺人大多师法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苏绣艺术作品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

中国文化一直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道家思想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这种特征,在道家思想中则被赋予了最大限度的形上意义。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发现,一方面以此作为“万物之鉴”,在人心内部开辟出一个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中国艺术包括苏绣艺术,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而构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的空间,因为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却充满了宇宙灵气。

苏轼诗曾有“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的句子;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总置空亭,所谓“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荒郊寂寞,总有此亭道出。中国书画中的留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义的空间组织,虚无思想可以说已完全融入了东方人的思维血液之中,像哲学中的“大象无形”;生活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文学诗词中的“言外之意”;音乐中的“大音希声”“弦外之音”等,都是道家虚无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虚无之处并不是消极的,他们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就是要人在欣赏事物的过程中体味虚无的妙处。

苏绣艺术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借鉴中国画的艺术特长,在构图意向、虚白设计和色彩表现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继承和发扬。苏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这与叶浅予先生总结的 “相托而相生,分布黑与白。实中要见虚,大小要配合” 的中国画构图规律正好不谋而合。

一般情况下,苏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视觉语言有:图案、底料、线色、针法等。苏绣作品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面对好的苏绣艺术作品,观赏者仿佛站在房内,透过窗户呼吸到外面世界的新鲜空气,舒坦和灵透扑面而来,无意中化解了心中无限的烦闷和莫名的压抑。由于绣艺作品的内容被点线、色块分割成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加之绣面形象疏密聚散的有序排列,让作品在流通气息的同时,尤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自由,这种虚白艺术形成了苏绣艺术特有的审美价值。

   二、以针代笔,师法名画再创作

苏绣《百骏图》是我以是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画的传世精品巨作《百骏图》蓝本通过刺绣的针法在创作的佳品,寄托着我对绘画的理解,对大自然和美好事物的理解。《百骏图》绣出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其它生物间的和谐关系;在表现手法上,苏绣的“精细雅洁”“虚白相生”的特点在作品中施展地淋漓尽致,是绣之精品。

郎世宁创作《百骏图》,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加上西洋画的透视关系,描绘出了《百骏图》皇家牧马场一百匹马放牧游息的场面,百马意态迥异,形神毕备,意趣如真笔尽意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人与自然生命息息相通,惺惺相惜的诗意关联,更充分展示了压抑千年却充动不变的东方世界里,永远活泼,生生不息的生命热情和生活情趣

因为作品中有西洋绘画的虚实关系和质感,比较适合苏绣乱针绣的表现,所以我根据这一特点,借鉴了一些表现西洋画的手法,用了1800多种线色,用乱针绣、细平绣等针法表现《百骏图》皇家牧马场一百匹马的宏大场面,力图用丝线去再现大师用笔墨描绘出来的那种美的境界。山坡、草地,等景物适用“乱针绣”,绣出来的草会有随风拂动的动感和河水的流动感;马匹等物,就用“细平绣”和“散套针”绣,绣出整个马膘肥体壮的质感;一些树木用“散套针”绣,绣出了柏树等树木比较茂密旺盛的特征。

作品《百骏图》在刺绣手法上,充分融合了郎世宁画《百骏图》的欧洲绘画注重明暗、立体感、解剖准确及透视的特点,使绣幅别开生面。其中马的形象绣得尤为出色,姿态各异,造型准确,皮毛的质感尤为真实突出。其中有几匹刚从水里涉步上岸的马,湿漉漉的毛还紧紧贴在身上,显得非常生动逼真,显示了刺绣者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刺绣功力技巧;同时,我将地平线绣压得稍低,大约在画幅上面三分之一处,使观者的视线开阔辽远,伸向很远的地方。 

作品《百骏图》构图统一中有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为了表现原作的风貌,绣制的时候采用了“细乱针”等针法,体现了人物的丰满、面部神态的安祥以及衣着的飘逸的动感;绣出了马匹的轻盈的步伐,似乎有一种节奏感,衬托出阳光明媚的春季,鸟语花香的环境气氛,画面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刺绣的时候,我紧紧把握原作的特色,用刺绣针法的机理效果体现了这幅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之作的艺术价值。

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正所谓,虚虚实实总相宜,一针一线亦关情。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作者简介:

府梅英,江苏苏州人,工艺美术师,三十余年艺龄。擅长传统绣和双面绣。作品入选国家文化部主板的“绣之雅韵——中国刺绣艺术精品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