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艺术结晶对中国刺绣发展之启迪

[日期:2013-07-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沈寿是中国刺绣史上杰出的刺绣艺术家,一生致力于刺绣技艺的研习,其独树一帜的创新绣艺绣法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代绣艺,为后人研究、传承刺绣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给当今刺绣艺术的提高发展以启迪,她对刺绣艺术的执着追求,倾心研习,开拓视野,博采众长,传承创新,自成一家,授艺课徒,治教育才,著书立论,甘露后世的不懈努力,对推动中国刺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沈寿  博众  创新  治教  著书  追求

 

中国刺绣一代宗师沈寿短暂一生创建了不朽的辉煌艺术结晶,对中国苏绣艺术乃至中国刺绣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贡献,无论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推动中国刺绣艺术的传承、提升和发展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他四十年对刺绣艺术不懈追求的艺术人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神针,将中国刺绣升华到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的启迪。我逐步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

     启迪之一:执着追求、倾心研习

大师七岁弄针,八岁习绣,开始其为之付诸毕生精力的刺绣艺术生涯。由于天资聪颖,又好研习,绣艺日渐见长,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熏陶。修身养心,勤奋好学,对历代针法进行详细分析和分类研究,使针法技术日趋条理化,自成一家。正如余觉在《痛史》中回顾的那样“乃至半日废书,半日研修,余则以笔代针,吾妻以针代笔,十年如一日,绣益精,名益噪”。十年寒绣,绣艺精湛,作品超群,在绣娘中脱颖而出,成为近代刺绣史上“三百年来第一人”,绝非偶然。扎实的功底,诗、书、画、印无不精通的艺术修养,在大师存世的作品中层层展现,所以能得到慈禧的嘉奖,能在国际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卓越奖”殊荣,为苏绣和中国刺绣博誉四海,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今时代,在举国上下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下,我们每一个刺绣工作者,都应当把发展中国刺绣艺术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大师为鉴,在研习刺绣技艺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艺术修养,摒弃急功急利的浮躁心绪,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提升中国刺绣艺术的品味,刺绣艺术的前景才会更加辉煌。

    启迪之二:开拓视野,博采众长

为了弘扬中国刺绣艺术,沈寿曾先后赴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家考察交流。对各国的风土民俗进行详尽的调查了解。特别在日本考察期间,对女绣学校及绣品厂商都不遗余力实地勘察,受益匪浅。每到一处,都精心选购各种画册、标本,悉心研究。在回国后的禀中述“其造诣及精者,悉以西洋画为标本,穷年累月,绣成一屏。奇景胜迹,悉入绣品,一屏之值,有至四千金以上者,盈丈之屏,有千里之观,染色之线。至千数百种,此类绣品,皆入欧美赛会品,亦其美术之特色者也。”总结出日本绣都以西洋画为标本,绣女都兼习画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发,触类旁通,兼熟能生巧,加之艺高胆大,沈寿才能触思而发,萌生了仿真绣的初衷。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为刺绣工作者创造了更有利的考察交流环境,希望我们工艺美术协会能为会员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不仅局限于绣种之间的考察交流,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走出国门,博采众长,创作更多更美的艺术作品,把中国刺绣艺术真正推向世界。、

   启迪之三:传承创新,自成一家

由于沈寿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十多岁时,便已是苏绣中的刺绣能手,而沈大师并未安于现状,当她把父亲收藏的字画作为蓝本入绣的时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把刺绣从谋生变成一生艺术追求的起点。而她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呈现给慈禧之时,已奠定了她在刺绣艺术中的地位,更是她成功的起点。接着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学识,吸取西洋画的要领,根据《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研制的绣品,按照面部表情的阴阳层次。讲究透视和明暗的理念,施针配色达到西洋画的艺术效果,将人物表现出强烈的质感,又不露针痕。既光彩艳人又栩栩如生,在中国刺绣处于闺阁绣的时代背景之下,“爱丽娜”以中国第一幅仿真绣的形式面世,无论在样稿的选择和针法的施用上都是一种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稍后研制的《耶稣像》、《倍克像》眼睛黑白分明炯炯有神,头发卷曲犹如风动,脸颊肌肤之感若真,无论从何角度观赏,不受色光影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在美国展出时,以仿真传神轰动一时,而“仿真绣”,一直延续惠泽到今天,充分显示了创新举措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一个刺绣工作者,都应当确定创新创作的新思维。在各自的绣种范围内因地制宜,强化创新型创作的理念,在样稿蓝本上,在针法上,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把中国刺绣艺术推向新境界,百花齐放,相信中国刺绣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提高。

    启迪之四:授艺课徒,治教育才

沈大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大家,更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从清代农工商部绣工科的刺绣总教习,到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对刺绣教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培养了大批刺绣人才,为近代苏绣乃至中国刺绣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主张“外师造化”,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亲率学生写生,绣花时,摘一朵鲜花插在棚架上,边看边绣,即使在病榻上,仍坚持给学生讲述赋色用线的理论,“授绣8年,勤诲无倦”,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对中国刺绣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刺绣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是现代刺绣艺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目前,各绣种后继乏人的状况是共性的。我们东台发绣在政府的支持下,去年招收了第一批三年制发绣学员,并且发动业内技艺人员分别专长编写了教科书,目前教学进程正常。数年后,相信会对发绣的发展输送一批合格的人才。我建议个别绣种通过一定程序,争取政府的支持,为刺绣艺术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同时建议省学会利用优势,整合资源,与相关院校联办各种形式的研修班、培训班,提高全行业技艺人员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更好的推进中国刺绣事业的发展。

     启迪之五:著书立论,甘露后世

《雪异绣谱》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苏绣和中国刺绣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书中对苏绣历代技艺进行了有条理的经验总结,其中饱含了沈寿的许多创见。全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八大章,书中对刺绣工具、劈线、各种针法的操作及运用,休闲的色彩,光线的处理,刺绣艺术家的思想品德、艺术修养,创作方法等,都做出了精辟的见解。特别在绣要一章中按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妙用,缜密六个方面结合刺绣物象和刺绣时间的阐述,极具独到之见。对全国各地域刺绣艺术的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作品是有形的,有时间的,而文字资料的生命力是无限的。目前,中国刺绣艺术领域人才济济,大师、名人数以百计,如果每人都能将自己数十年的从艺经验认真加以总结,并著书立论,汇集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建议抽调相应的人力、物力,给大师们提供一切指导和方便,为后人留下中国刺绣再发展的理论精神食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代宗师已去,精神长留人间,让我们踏着宗师的踪迹,不负时代的使命,开拓开创中国刺绣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把中国刺绣艺术推向新的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佐  《一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逸君 译注 《雪宦绣谱图说》 山东至极出版社     2004

3)陈明 《艺术创新思维概念》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戴勇,东台市翠羽绣庄总工程师,从事发绣设计研制三十余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