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多年来,本人在与刺绣结缘过程中所结实的刺绣艺人、大师,在与艺人前辈、大师的交往过程中,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事,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结实、学习、合作、收获
我与朱军成大师的结识,说起来应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因为我喜爱画画,同投一师傅王翰之先生而相识,慢慢地成了好朋友。九三年四月份又进入朱大师创办的刺绣厂工作,朱大师想发展一分厂,进而朱大师又是我的乱针绣老师。因此,我和朱大师既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又是师兄弟,同时又有师徒的关系。那时的朱大师原名叫朱步俊,他年轻好学,敢闯敢干,乐意助人,肯指点,不保守,因而对宝应乱针绣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功不可没,他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对宝应绣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宝应绣创始人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乱针绣传承人之一。
九四年六月份,在华松、狄静大师的帮助下,我带领五、六个人有幸来到常州工美研究所,开始进修和学习乱针绣技艺,合作了一批张大千的敦煌佛像,得到了杨守玉的弟子陈亚先大师的指点。在常州期间结识了单银娣大师,陈亚先之女孙燕云大师,杨天禄大师等。九五年期间,先后邀请杨天禄大师、叶万方老所长来我厂指导,传授交流乱针绣技法技艺,为我厂的发展及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九六年通过报刊信息,结识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张美芳所长,当时的口号是:“苏南带苏北,先进帮贫穷”。与苏州刺绣研究所新品开发部学习、合作。在景德路和金万路交叉口附近,我经常去拜访杨守玉另一位高徒,任慧娴先生。老先生时年七十有几,为人热情诚恳,告诫我说:“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学艺学技要循序渐进”。老先生很和蔼,肯教诲,时常把家中的书法、绘画、绣品拿出来同我欣赏,她说绘画、书法与刺绣同源,相互相通,传承一家,有空时要多写多画,刺绣要多思考再下针,如何才能用针恰到好处。在苏州期间,我与张美芳所长学习、合作,完成了一大批画绣相结合的刺绣礼品新品,含虚实乱针绣小品。当时的刺绣都是都是手工勾稿,人工绘制在白布或丝绢上,张所长让我跟缪丽娟老师学习勾稿、染色,还让周和珍老师打样给我们看,作参考、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就像小时候小学生描红,学习写毛笔字一样。我每次交货都要到他们单位走廊里的画廊去看看,欣赏刺绣作品海报,那种心情特别愉悦。周边的环境很优雅,小桥流水、石凳假山、亭角楼台、池塘红鲤,原来苏州刺绣研究所坐落在风景如画的环秀山庄。张所长工作很忙,每次来交货都要事先约见,当时的她已是中央人大代表,却非常平易近人,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小付,你还年轻,学做生意,要先学做人,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赚钱的日子在后面。”后来我才明白,张所长是在教导我如何去做人做事,做事做人都要讲究诚信。张所长对工作特别认真,每次来交货,她亲自验收时总跟我说这说那,要求挺严厉。还记得她总是把眼镜向上推一推,仔仔细细地查看每一幅作品,哪儿哪儿不错,就要这样,哪儿有一点点不好,立即要求修改。吃饭都叫人给我先定好一份工作餐,中午下班一起去吃,还记得第一次在他们单位食堂里吃的那(份)碗爆鱼面,吃在嘴里好香好香,现在想起来,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在苏州于刺绣研究所学习、合作期间,还认识了隔壁苏州博物馆馆长顾文霞大师,她是苏州刺绣研究所前任所长。她个头不高,为人和善。我还有幸结识了在刺绣研究所实习设计的沈德龙大师,当时和沈大师在苏州红葑新村一起合作,完成了一批美籍华人杨一信先生拿来的梵高的向日葵以及梵高的自画像等作品。后来,沈老师到镇湖创业。九九年我到镇湖绣品街开店,相继结识了姚建萍、卢福英、朱寿珍、王丽华、姚惠芬、姚慧琴、薛景娣、蔡梅英、姚红英等一批大师们,跟他们不断学习、探讨、合作、交流。还记得九八年跟姚建萍做了一幅《春之花束》,改了又改,修了又修。跟卢福英做过《沧海腾龙》,跟朱寿珍做过《黄河》、《拿破仑》,跟蔡梅英做过《稻花香里说丰年》、《飞天系列》,跟梁雪芳做过陈崇平的《索朗卓玛》,这些合作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相识的大师们总的印象,对工作,对作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为人说话十分和气,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尊重,非常友好,她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对工作认真,对事业执着,为人谦和,敢于攀登技术上的高峰,敢于艺术创新,给我们及后人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榜样。还记得沈德龙大师说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自飞翔。”当时苏州镇湖绣品街已初步形成市场,什么样的刺绣工艺品,包括人工手绣的,外地绣机绣,苏州本地人绣的,红木小件、玉器、石雕、木雕等,应有尽有。二零一二年,上海博览会晚餐中,姚建萍大师对我们说:“同行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共同进步。”总之,跟太阳在一起,总能感觉到阳光,跟大师们在一起,总能学习到有益的东西。他们的技术技巧,他们的思想理念,他们的优秀品质为人,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受益非凡。不知哪位名人说过:“跟名人在一起,慢慢地走向成名;跟成功者在一起,渐渐地走向成功。”跟大师们相处、相交,受益匪浅,技艺上有所长进,品行上有所熏陶,思想上要求不断进步,向大师们多多学习,向大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姑苏工艺美术》(内部刊物)1983年2期中的《艺品与人品——兼谈工艺美术教育改革》一文。
作者简介:
付发才 男,1965年10月出生,宝应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民间刺绣艺术家,先后拜原淮安市国画院院长王瀚之、宝应国画院院长刁美芳教授为师。现为宝应县宝富工艺厂厂长,吕凤子工艺美术学校乱针绣研究室副主任,其作品多次在艺术博览会中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