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与虚实乱针绣之我见

[日期:2013-07-0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并概括了乱针绣和虚实乱针绣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并结合自己的作品创作经验阐述了对这两种针法的个人见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乱针绣、虚实乱针绣

 

近几年我采用乱针绣手法绣制了许多幅不同题材的刺绣作品,这些作品是在老师的耐心指点下,通过自己不断实践创新而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触颇深,积累了不少乱针绣的表现手法和绣制技巧,颇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乱针绣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和著名刺绣工艺家杨守玉教授首创。乱针绣针法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的技术以及西洋艺术的特色,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绣所启发影响;突破了传统刺绣针法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平、细、齐、密、精细雅洁”的特点,是一种“长短参差,斜线交叉,分层搀色”的针法技艺,可用于人物、风景、静物、动物的绣制。乱针绣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利于艺人自由表达思想情感,实现“画理”与“绣理”的有机结合,长于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绣品具有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等特征,蕴含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图1所示的作品《秋天的白桦林》正是一副典型的乱针绣作品,该作品在真丝绡底料上,选用兰、青、灰、白、黑、红、黄等三十多色丝线来绣制,作品根据白桦林树枝生长的粗细线条利用乱针针法表现其明暗、冷暖,同时结合虚实乱针、套针、施针、接针、齐针等不同针法表达作品的光泽感、层次感、空间感、韵律感和立体感,充分展示了刺绣艺术的特质美。

 “乱”,是乱针绣艺术创作的理念。一是指用针无定法,随意性大,变化多样,随主观情绪、物象结构、光色变化而施针。针法是指一种规范的操作标准,乱针绣在创作时是不讲究针法的。乱针绣是令“手指离开眼睛的拘束,直接听脑的指挥”的一种技巧,其创作理念是以情感表现为宗旨的。当然,乱针绣的“乱”是相对传统排比针法而言。因为这种刺绣的特色是着重于线条的变化,乍看起来线条很乱,其实乱中有序,存在一定的针法画理,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纵横交叉,交织堆砌皆有脉络可循。乱针绣行针走线按照物象结构和绣面采光操作,顺着结构和光线,以线条为骨,以色彩为肉,有规律可循。二是指色彩调配无定法,一切以色调和谐为目的,单色也好,多色也好,对比也好,把握色彩表现规律和美学法则即可。乱针绣以粗线条打底,由粗渐细,分层加色,画面色彩浓重、丰满,重于写实;更加突出了三度空间的基本色调,运用各种颜色的深浅多阶色线,由浅入深,由疏渐密,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采用对比手法,调整绣面的明暗、色调、色彩,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在风格上乱针绣绣法以交叉重叠、层层加色、先鲜后灰、先浅后深的方法绣制,绣品具有油画的厚实、凝重感。图2所示乱针绣作品《无题》,取材于余克危先生的国画“无题”,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色彩和造型,很好的将乱针绣与国画结合为一体,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乱针绣的第二代传人——吕去疾教授(吕凤子先生长子)从理论上阐述了乱针绣的针法技巧和艺术特征,认为“画绣一体”和“乱针技法”是构成乱针绣的两个要素,也是识别乱针绣是艺术创作还是工艺制作的基本标准。“画绣一体”是教学原则,亦可谓美学法则。艺术大师刘海粟评价乱针绣是:“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合一体,自成品格”。学习乱针绣必须把画和绣紧密结合在一起,绣是目的,画是手段。学绣必学画、学画为做绣。通晓画理才能使绣做得更好,更具绘画性特征,不失“针画”之实。“乱针技法”是制作方法,即把不同方向的直线用交叉、重叠刺针表现物象的体积感、空间感和色彩变化。乱针是超脱了“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技艺束缚,加强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创新;用粗细、长短不同的色丝组成丰富多彩的面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

    二、虚实乱针绣

苏州刺绣研究所在继承杨守玉乱针绣针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的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相对乱针绣而言,虚实乱针绣是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借鉴素描的理论和技法而形成的另一种风格,通过留白和巧妙借底色的技巧,既大大节省了作品创作的精力和时间,又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效果。虚实乱针绣的题材囊括了泼墨山水、江南水乡,彩墨画、水彩画,静物、动物、人物等各种类型。

在虚实乱针绣的绣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底料的色相。因此,在绣绷勾稿时,绣样块面的轮廓线应淡勾,否则容易露轮廓线的痕迹。不同于一般乱针绣,虚实乱针绣的背景在绣面上的比重相对较大,能衬托出主体的明暗层次和空间感。背景有两种绣法:一是先绣背景。衬托出绣面的主体后再细致入微地刻画主体;另一种是先绣主体部分,然后再处理背景,两种绣法均需注意整体效果。

虚实乱针绣的绣制采用单色线色,从深到淡,三至四个色级即可。用线条的实、密、粗来表现绣面的近、暗、浓,用线条的虚、疏、细来表现绣面的远、明、淡。线条是表现绣面效果的关键。线条的粗细、疏密应根据绣面的需要而定,粗到一绒,细到一丝和半丝。绣制时,线条从粗到细、从疏到密的衔接要自然多变。绣到块面与块面之间的轮廓线上,不要显露齐整的线条痕迹。线条排列应长短交叉.疏密得当,以有限的线条表现出绣面丰富的明暗层次。明部的线条组织宜稀,随着向暗部过渡,线条逐渐增粗、增密,最明部位可以完全借用底料的色相。即使采用一种深色线,也同样可以表现出明暗层次。

3所示作品《奔马》取材于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国画,选用米白色的底料,用铅笔轻钩图案轮廓;采用灰、黑色线,以粗细、疏密、深浅的线条,灵活交叉,来表现奔马的肌肉和鬃毛质感;在最明亮部位,借用底料色彩,体现出奔马的质感和层次感。作品利用虚实乱针绣以最简练的手法恰当表现出了奔马的矫健身姿,给人以力的震撼。

    总之,无论是乱针绣还是虚实乱针绣技法都是苏绣中的独特绣技,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其概念发展与针法要点之后才能给合自己的感情,根据目标作品,选择性地运用其各自的优势为作品服务,以便更好的利用手中的针线以刺绣的形式表达出取材画作的精髓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雪晴.《乱针绣的艺术特征》.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2):103-105

[2] 冯莎.《乱针绣肌理语言初探》.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10):53-54

 

作者简介:

马建妹,女,1964年生于苏州镇湖,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工作三十余年,现任江苏省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梁雪芳刺绣工作室教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