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我与法国学生及其刺绣作品
图2 顾文霞大师与我们探讨大师工作室的教学机制
图3 教授苏绣针法
图4 土族刺绣彩陶(乱针)
图5 土族刺绣彩陶(借底绣、虚实水墨绣和盘绣)
图6 学员们认真观摩刺绣技法
[内容摘要]本文分别从高校培养原创素养、结合其他刺绣特征和自我体悟三个方面分析了苏绣的传承之路,得出结论只有结合高校教育,开阔创作视野才能保持苏绣在传承中绽放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保证苏绣这一艺术瑰宝的持续生存和不断成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绣 传承
镇湖素有“中国刺绣之乡”的美誉。2005年,苏绣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镇湖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苏绣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然而,镇湖虽有“八千绣娘”,却遗憾无原创精品。细究原因,绣娘们绝大多数是在家庭作坊中学习刺绣技术的,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系统教育,普遍缺乏基础的美术功底和相关的理论,其整体水平尚停留在照搬照抄阶段。所以,苏绣艺术要突破原创能力的桎梏,苏绣传承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重大创新和变革。
一、高校培养艺术素养,原创苏绣新思路
2006年,苏州工艺美院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合作办学,开设了苏绣设计与制作专业,招收当地对苏绣艺术感兴趣的或出身苏绣家庭的孩子入学,专门为镇湖地区定向培养具有艺术原创能力的高端人才。工艺美院为“苏绣班”专门制定了教学计划,单独编班组织教学,系统的为学生们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工艺美院“苏绣班”的专科学生们不仅学习刺绣知识,还要学习基础文化课,以及素描、色彩、写生、勾线、中国画、工笔画、油画等多门艺术课程,培养对色彩的把握能力、造型能力等综合审美能力,并激发创意思维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不再局限于模仿。
我有幸成为学院梁雪芳苏绣工作室的一名教员,在教授学生们刺绣技法、指导他们伏绷走线进行刺绣创作的同时,也在同学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画理美学知识和刺绣作品创新思维;同时也接触了不少艺术课程老师,旁听了很多基础课程,培养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接受了系统正规美学教育的同学们在构图、布局和用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这是在我们苏绣“母教女、嫂教姑”的传统传承中所不能到达的效果。特别是一些选修苏绣课程的外国留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想法,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和启发,使我深深感觉到了不同文化下艺术的碰撞以及艺术美的跨国界性和共同性。图1为我与教授的部分法国留学生合影以及其中一名法国留学生的苏绣课程作品《碗》,她选取了十分有中国特色的青瓷碗作为素材,采用苏绣传统绣齐针、擞和针、散套、施针、滚针、切针等针法表现青瓷碗的质感、花纹、文理及其光泽。在其作品的构思、创作、绘图、绣制等一系列过程中既运用了我教授的苏绣针法,又结合了自身的审美和理解,我们都在这一过程中受益良多。
同时,苏州工艺美院不遗余力的继续开辟这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机制,并邀请了顾文霞大师在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图2为顾文霞大师与我们就大师工作室教学机制进行研讨,这种探讨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刺绣教学与苏绣传承的思考和认识。正是一辈一辈人的接力和协作,苏绣工作者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促使苏绣艺术的不断创新,保证苏绣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其他刺绣手工艺,尝试苏绣新风格
我曾经两次作为助手跟随梁雪芳老师前往青海为当地绣娘教授苏绣技法,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培训绣娘的热情好学是我们克服万难坚持不懈的动力。
第一次是受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妇联的邀请为民和县三川地区妇女党员进行苏绣技能培训。围绕着“技法唯有结合本土文化才会显现民族特色”这一主旨,经过和当地专家、培训学员的沟通交流、思考讨论,我们最终决定用土族特有的平绣与盘绣针法绣制喇家遗址出土的彩陶图案。在绣制陶罐的过程中,我们将常用的苏绣技法结合他们当地的绣法来教授,选取了他们当地的切针、盘针(苏绣称为拉锁子针)、平针的针法采用先描绘绣稿再上绷、配色、绣制的方法来完成。在绣制的过程中,对于陶罐线条的取舍、底料色的借用以及针法的质感是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对于底料色的借用,让土族绣娘们大为称奇。在指导十多个培训学员进行设计、创稿、转换、制作、装帧等一系列工作的过程中,也令我感受到了很浓郁的地方特色,他们的土族彩陶、土族刺绣在和苏绣的结合中出现了不少创新点,从用稿、借底到几种绣法的结合表现已很有创新意义。
我们在黑底料上绣陶色线,造型的凸显全靠反衬,白底料绣灰色水墨线,计白当黑,富有联想感,白底料绣黑色与陶色,富有真实感,利用平绣,乱针、虚实针、打籽、切针、滚针、施针等多种绣法绣制,最后装帧成30*35大小的成品。其中,我们所采用的双面绣装裱法,能使绣品看起来更平正挺括,装饰感强,与以前的土族绣风格迥异,使土族绣娘们也惊讶于自己绣品的魅力。在教课的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最值得珍惜的是思维的改变与前进,这是作为艺术家来说最大的前进动力。
第二次和梁雪芳老师的青海之行,是受省政府邀请为全省农牧民进行苏绣技能培训,这一次的范围和规模扩大了很多,学员们一如既往的热情好学。我们着重教授了苏绣针法的转换、色彩的和润、丝线的细腻等特色,希望能够给全省各个县区的刺绣能手以启发,学员们对此反响热烈。
三、自我体悟
时代在进步,苏绣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顺应时代而变化。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无疑是中国所有刺绣中发展相对较好的,以苏绣研究所为龙头的苏绣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宣传的“名片”。究其原因,不难看出,正是在一代又一代苏绣艺术大家的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下,才使得古老的苏绣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在提高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商业价值,使得苏绣这一传统手工艺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我们绣娘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接受高校系统美学教育,培养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开放接受各地刺绣文化,博采众长才能有所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将传统的手工艺苏绣转化为富有思想和灵魂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苏绣这朵延绵了两千多年的艺术奇葩继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宋园园,李明.《从绣娘梁雪芳的职业生涯看苏绣艺术传承方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9-52.
作者简介:
马建妹,女,1964年生于苏州镇湖,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工作三十余年,现任江苏省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梁雪芳刺绣工作室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