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橄榄核雕《竹林七贤》选自于传统国画题材。如何在核雕上创作,却值得研究.。本文从构思、画样、雕刻等方面阐述了《竹林七贤》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橄榄核 竹林七贤雕刻
作为一个核雕从艺者,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步入这一领域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期间,得到了核雕前辈钟年福、钟元庆、须吟笙等大师手把手的指导。长期以来,我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过硬的雕刻技艺。不能说炉火纯情,却也运用自如,在数十年中创作了许多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的核雕作品。随着近几年舟山核雕的复兴,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自已不得不作一些思考和探索,即如何能使自已的核雕作品在这“千军万马”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呢?我想是创新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创新呢?这时回头看以往的创作,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拿自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说吧,麻姑献寿、八仙过海、骑兽十八罗汉、宝瓶观音以及浮雕八仙等,题材主要仍沿袭着前人流传下来的东西,而目前的雕刻艺人都有涉及,你能说自已的作品有多么鲜明的艺术特色,自已一点都没底气。传统工艺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艺,这艺是什么?我以为这就是文化意蕴,少了文化的支撑,作品就是大同小异,就是千篇一律,也就是俗气,少个性。就如当今社会旅游业很热,然而再好的自然风景,如果缺少历史人文的景观,就难以抓住游客,浙江大峡谷只能是昙花一现,怎么能和泰山一比高下呢,后者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啊。旅游景点如此,核雕创作也是如此。
《竹林七贤》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创新尝试。“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常聚在竹林之下下棋、弹琴、饮酒、品赏诗文,他们回避政治,放浪形骸,姿意狂欢,世谓“竹林七贤”。当时,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这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嵇康、阮籍他们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不满现实的腐朽。他们看到司马氏假“名教”以达到自私的目的,便以正始玄学(即强调超越自然和宇宙本体之上的“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与之对抗,他们的荒诞异行实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因此“竹林七贤”的狷狂名士风流自得的精神世界感动了无数后人他们的玄运气度和名士风采,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通过学习,对“竹林七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质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对表现这一题材也有了坚定的信心。当然,要把竹林七贤的七个人物都刻上小小的橄榄核也是相当难的,不能刻得太大也不能刻得太小。为了更好地通过核雕艺术来展现“竹林七贤”的玄运气度和名士风采,我严谨遵循核雕创作的规则,以创作立意为大蓝图,布局、画样、成型和开脸,再充分使用各种雕刻技法,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地将“竹林七贤”的故事在小小的橄榄核上绽放光芒.具体创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立题材和初步构想.。关于“竹林七贤”的故事有很多,若想完整无遗地将各种场景都布置在小小的橄榄核上显然有点不现实,也不必要,这就需要概括提炼,把最具备“竹林七贤”的性格特点的场景找出来,截取特征鲜明的场景才是关键. 这就需要艺术的高度提炼,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入学习,去体会,去感悟。经过深思,终于找到了恰当表现“竹林七贤”的形式,特别是环境布置、人物表情选择和整体布局等.
第二步,定稿画样。就是把构思落到实处.。“竹林七贤”人物多,内容丰富,稍不注意作品的框架结构和比例布局,就容易在雕刻时出现杂乱无章的问题,甚至很难突出主题,特别是一些附加作品会给人胡拼硬凑之感,更不用说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我虽有近四十年的雕刻经验,但对这件创新作品还是慎之又慎的。我把自己构想的内容先在纸上试笔,画出作品的样稿。为了一些细节的完善,我又多次请教文人墨客,以求作品的个性和“竹林七贤”的个性相吻合。在此基础,,我精选2.4*4.2cm橄榄核,用铅笔在核上勾样,力求做到布局巧妙,造型凝练生动.
第三步,成型与雕刻。在勾样完成后,先用尖刀勾出线条成型,也就是创作出整件作品的大体轮廓。然后,对这个比较粗糙的轮廓进行细腻的雕刻。雕刻包含勒线、初雕和细琢。勒线,就是用尖刀顺着构图的画样勾勒出流畅、利落干净的线条,期间要求运力要匀、把刀要稳,刀锋要生动流畅从而刀痕就深浅适中。初雕时,则遵循从上到下,从前至后,从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原则。到细琢时,就要在原有轮廓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加工,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这个环节要求刀法熟练流畅,有充分的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展示艺人的刀法特点!
第四步,开脸。对人物的开脸,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反映橄榄核雕艺术品神韵的高低,同时也可以显示橄榄核雕创作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创作工艺的真实水平。开脸采用尖刀或半尖刀对一些细节如眼睛等的雕刻,把作品人物的神韵挖掘出来。所以运刀要果断利落,粗细均匀.
“竹林七贤”这件作品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深浮雕.人物衬以山水、竹林、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作品形象地刻画出竹林七贤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七个人,或饮酒、或长啸、或弹琴、或对弈,有的是纵情大笑,有的则是低头深思,可谓形神具备。作品问世后,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竹林七贤》作品的成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个传统工艺创作者对文化追求的重要性。历史和文化的追寻使我们的艺术创作别开生面,左右逢源。我认为对核文化的追寻,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每个从艺人的艺术修养。俗话说得好:“功夫在画外”,艺术修养的提高可以使人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拓阔创作领域,突破前人创作题材的束缚。那么如何去追求历史和文化意蕴呢?唐诗、宋词、四大名著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相信会使我们的核雕创作如有神助,必然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精彩美妙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核雕艺术品赏玩录:核雕撷美 迟锐 黄玉红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年7月第一版
2,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 张晨光何悦 编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3,竹林七贤 赵剑敏 著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钟秀琴,女,1959年生于苏州舟山村,工艺美术师。1975年进入东山工艺美术厂学习核雕,并拜师于钟年福、钟元庆、须吟笙。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代表作品有《骑兽十八罗汉》、《骑兽八仙》、《圆雕云彩八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