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说到翻簧许多人感到陌生,介绍这方面的书籍也是非常之少,工艺美术词典里也只有短短几句,因此不要说见到翻簧实物,见到图片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翻簧其实是竹刻艺术的一种,又称“竹簧”、“贴黄”,是利用毛竹筒内的一层表皮,即“簧”,进行雕刻而成的工艺品。
关键词:浅刻 翻簧收藏发展
中国式世界上最早对竹子施以雕刻的国家,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历史,有千百年的岁月是铭刻在竹简上的,中国竹刻竹雕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也记叙了中华民族利用竹子、开发竹子的高度智慧,中国竹刻竹雕艺术是一项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
一,浅刻是“书”“画”“刻”三位一体的艺术
中华民族已知的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制品上面以浅刻的技法刻有凤凰图案(河姆渡遗址公园大门框上面横着的一块图案就是出土象牙的放大品),据考证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漫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一代代的探索、发扬、锤炼,浅刻终成一颗灿烂的明珠,传承至今。
浅刻是以刀代笔、用刀刻画的形式雕刻出各种图画,以刀代笔刻出先人的各种书法,绘出让人欣赏的作品,所以浅刻与书画、书法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如画面刻的再好,但落款不行;画的再好,刻的不好,就不能称得上完美,浅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能在浅刻上有造诣的人是很少的。
图画的传统画法,线条有十多种画法,同样皴法也有十多种皴法。线条描有行云流水、钉头鼠尾、铁线描、竹叶描等等,皴法有披麻皴、云头皴、大斧劈、米颠皴等等。浅刻在刻线条皴法时都是在这个范围内,都是根据国画的要求雕刻的,如果没有画的基础,没有书法的水平只能是临摹画稿,精雕细刻后匠性十足,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刻匠,只有学好画、学好书法,才能使作品充满生气、神韵,但浅刻与各种工作一样,讲究的是“认真”二字,讲究每一跟线条、色彩的合理,整副画面的协调。
二,翻簧浅刻的历史发展和技法
翻簧装饰的手法起源于清初,盛于清中期,衰于民国。清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安江、福建上杭等均以制作翻簧器而著称。关于翻簧竹器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福建上杭最早,有人说江苏嘉定是起源地,笔者比较倾向于江苏嘉定说。因为嘉定是竹刻艺术的起源地,我国第一个竹刻流派就是著名的嘉定派,嘉定竹人在竹刻创作时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工艺制作,先是作为竹刻的手段之一,然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各地均有精美的翻簧器向宫中进贡。随着世事变迁,翻簧浅刻开始衰落,因竹簧性脆,雕刻难度大、费工多、且成品率不高、社会需求量不大,至民国时期,翻簧工艺走向下坡路,逐渐衰落,到现代已面临后继无人,濒于失传的地步。
清朝时期,各地翻簧器各有特色。江苏嘉定以文玩居多。湖南邵阳翻簧器以纹素刻为主。四川江安以空雕、浮雕、浅雕等手法,并创造了竹簧镶嵌、画笔勾刀等新工艺,将浅雕、浅浮雕技法发展到施彩、着色,采用绘画和主体浮雕,造型别致细腻。浙江的翻簧器主要有黄岩和奉化两地,著名的翻簧扇即是黄岩首创,黄岩地区翻簧雕技法大多采用平面雕刻,主要有浅雕、浮雕、线雕三种。
三,翻簧器的制作方法
翻簧制作第一步是挑选竹材,翻簧用竹,只用竹子里层大约一毫米厚的簧,制作特别讲究竹的性能和优点,,适宜采用生长于土质肥沃之地生长的毛竹,因为生长山间岩缝中的毛竹,性燥易裂。选取合适的竹材后,砍伐后立刻将竹筒分节截断,劈去竹青和竹肌,只留极薄竹簧,再经水煮、压平、晾干,然后再将压平的翻簧片用鱼胶和生漆调成黏合剂粘贴在木质或竹制的胎上,进行磨光处理,再在翻簧器表面上进行雕刻,最后喷绘上蜡擦光,以增强竹簧光洁度及防止竹簧开裂。
粗大的毛竹,其竹簧可制成较大的屏风、插屏,一般的可做挂件、茶叶罐、首饰盒、笔筒等。翻簧竹刻的制作十分精细考究。在器物的拼装上,对翻簧竹片的精度要求甚高,一般的器物均需十几块簧板拼合而成,大型复杂的则需几十块。拼好后,结合处仅留一条极细的拼缝,整齐划一。翻簧极薄,仅1毫米左右,在这么薄的簧板上雕刻,线雕已属不易,浮雕更难:用刀太深,会穿透簧层,用刀过轻则画面无力度,浮于表面。这就要求刻竹者具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驾轻就熟,用到自如。
线雕是翻簧刻中最常用的技法,也即平雕技法,它借鉴中国画的白描手法,以画法入刀,以刀代笔,刀刀见锋,各种笔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竹簧表面脆硬的特性,进刀后竹屑迸溅,刻出的线条不同于其他材质,极具金石韵味。翻簧竹刻把绘画、书法技巧和刀法融于一体,作品极其耐看,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四,竹簧器在常州的发展
清朝时期,江苏嘉定是竹簧雕刻的发源地,从民国开始,中国翻簧竹刻逐步衰落,现面临后继无人,濒于失传。
本人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注意这一被世人遗忘的传统工艺,江苏作为竹刻艺术的发源地,鸣凰作为江苏省工艺美术之乡,目前仅留青竹刻一枝独秀,本人从徐秉言开创红木浅刻受到启发,决心在不同材质上进行艺术创作,先从恢复竹簧制作这一失传的工艺着手,利用所掌握的娴熟的平雕技艺,结合自己多年工艺创作经验,到处查阅资料,请教老人,经过多次失败与改良,终于恢复成功了竹簧制作工艺。再充分将象牙平雕技法创新的和竹簧结合起来,借鉴中国画的白描手法,以刀代笔,将绘画技艺与刀法技巧融于一体,创造出了富有欣赏价值的竹簧平雕作品。填补了江苏省竹簧雕刻工艺的空白,也为常州地区的竹刻艺术品种又增添了一朵奇葩。在2004年中国太湖博览会上我创作的竹簧雕刻工艺品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银奖。
五,竹簧刻的收藏价值
竹簧传世品相当少,当代竹簧作品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因此精品极是少见,而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拍卖场上,人们热衷于追捧名家竹刻文玩,成交价格动辄几十万,但难觅竹簧的身影。竹簧色泽高雅,类似象牙,年代稍远的竹簧器更是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光泽,精美的竹簧器,其文物价值与一件同时代的官窑瓷器相当。但目前竹簧作为一种稀少的竹刻艺术品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验,竹簧刻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同。
作者简介
徐荣中,江苏常州人,生于1946年,助理工艺美术师。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