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乱针绣创作过程中的体会

[日期:2013-09-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刺绣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技术,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深深扎根,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赋予它丰富的营养和艺术价值,使它不断壮大枝繁叶茂,在无数次历史沿革中,中国刺绣逐渐形成了苏绣、湘绣、川绣和粤绣四大流派,它那无比细致而精巧的工艺一直为人们惊叹和喜爱。而乱针绣的出现,立刻以其现代感的艺术魅力改变了大家对传统刺绣的认识,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赏识和推崇。我从乱针绣的喜爱者成长为一名乱针绣职业人员,有许多创作中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键词:乱针绣 起源 特点 难度

  一、 乱针绣起源

一百年前,一位名叫杨守玉的常州籍女教授,以她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借鉴西方油画艺术为原理,对中国刺绣工艺进行了大胆而前所未有的创新,摆脱了延续数千年平面绣的传统技法,独创了“长短交织,因景敷色”的乱针绣,使刺绣艺术登上了高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她的创导下乱针绣发展迅猛,代代人才辈出。

二 、艺术特点

 “乱针绣”一改传统刺绣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技巧,以针代笔、以线代色,把不同方向的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使用素描的线条塑型技巧,使针法如笔法一般看似杂乱无章,通过堆积而成的粗糙,反映出物体的各种质感。利用丝线的光泽,巧妙给予整幅画面不一样的细腻,粗糙与光滑相结合的创新,使得它融合了西方的奔放,又有着东方的韵味。它随意自由不受约束的针法使得作品充满生命力和逼真的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乱针绣”的复杂和新颖之处是“乱”。“乱”是刺绣者根据自己的构思和对作品的理解,遵循欧洲绘画中物体受光的运动规律,熟练引针,运用丝线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方位角度灵活绣制,使作品质感丰富,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乱针绣”的色彩处理与传统刺绣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利用色彩不一的丝线模仿西方油画描绘出在光阴投射下多个角度上,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在各种线色的交织下形成亮面,暗面,灰面,增强了物体的立体质感,使其过渡更加自然。用最复杂多变的色彩,勾勒出最真实的画面,在杂色,串色,冷暖色调的冲突的块面中,毫无违和感。但在色调单一,看似普通的色块中,却是深深浅浅交织错乱,按照个人的色彩感和审美情趣,由深到浅,分层施色,层层透视,整体颜色丰富而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一点是传统刺绣以及绘画创作所不能达到的。

 实例()

  《佛陀世界》

仙佛人物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然人们对佛仙人物的敬仰和崇拜,却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更多的是因为佛仙人物纯洁、善良、见义勇为、驱恶扶正、乐善好施等高尚品徳。历来是艺术家们的表现对象。

原作为女画家陆巧玲的油画作品:画风写意抽象、劲健洒脱、画面鲜明华丽。

以此蓝本进行乱针绣的再次创作。整幅画面以暖色为基调,使用朱红、橙色、亮黄为辅底,在此基础上,运用翠绿、湖蓝等勾勒人物的衣纹配饰、绽放的莲花。色彩叠加堆积、冷暖色相互渗透。凌乱交叉倾斜的线条用洒脱自由的长短针旋转流畅地表现,增加了画面的透视感。最后,进行调整与补色,让针线之间更好地融合。主场景犹如五彩的祥云在苍穹之际翻卷,又如火山崩裂出的岩浆滚滚而来。

相比背景的粗犷张扬,菩萨一袭绿衣,灵动飞舞的飘带就显得格外静谧安详。为增加人物肌肤和五官的立体与真实感,采用乱针绣技巧中人物肖像的方法稍作调整,用细密的斜交叉针精心刻画菩萨俊明秀逸的风貌。

菩萨身下的白象也是整幅作品的亮点之一。西方印象派油画中点彩的技巧被充分运用到这里,旋转针、拉针、碎短针将草绿,赭石、粉紫、咖啡、暗黄等十多种色彩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片朦胧斑驳的色块,虚实结合中构成象的主体。唯美写意,云气缭绕。

这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巧妙交融,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出佛教的博大精深。

     三、 创作难度

  “乱针绣”创作过程非常复杂而艰辛,创作周期的漫长,每一幅作品的不同,更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当表现乱针绣精精髓的“人物肖像”时,绣者根据题材的不同,详细揣摩各种年龄、样貌、人种、性别不一的人物生理特征所带来的变化(骨骼、筋络、皱纹、毛发、神态)等等,难度非常大,随时都在考验绣者的意志和再创作的能力。对绣者掌控艺术的能力非常严苛,除去自身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熟练运用刺绣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过人的毅力、悟性和艺术情趣。

实例()

《伊文思》

    这是恩师陈亚先大师上世纪80年代乱针绣的传世之作,它在中国现代的刺绣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崇高地位。绣制这幅作品是获得一次与老师交流学习的珍贵机会,也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与磨砺。原稿与原作因时光流逝早已褪去本来的色彩,我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赋予尤利斯·伊文思这位荷兰摄影大师崭新的面貌和性格特征。

伊文思是位才华横溢、勇敢正直的摄影天才,被誉为“青年先锋派导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辗转各国,通过手中的摄影机真实记录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抗日战争时期,他来到中国,和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在抗战第一线,记录下许多场著名战役的珍贵质料。如《台儿庄战役》等。后来,历尽数十年,拍摄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愚公移山》,把新中国诞生后各种行业的生活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影响深远。他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传奇的人生经历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蓬松的白发、深邃的眼眸、松弛粗糙的皮肤、众多深深浅浅沟壑般的皱纹,以及生硬须发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形态。根据人体生长结构和肌群分布规律运针,仔细谨慎刻画每块肌肉在明暗光线下的微妙变化。光线从人物右上方投射下来,映照着他的半个脸庞,明亮的受光部与物体的背光处形成强烈的对比,若处理不当,会形成“鸳鸯脸。整体造型中小心避免堆砌形成的呆板僵硬。针法长短不一灵活多变,虚实表达人物五官、粗细不等的褶皱随心拖拉出皮肤老化呈现出的放射状的粗糙,熟练利用丝线光泽,粗细,多角度地“种”上须发。眼神的变化是过程中最难把握的技巧:眼球、眼白、眼角、瞳孔的各自定位以及光影投射到眼眸球状玻璃体上的不同反光,这些细节传递着人物内心世界,是绣制时眼、脑、手、心几者高度统一的技巧,也涵盖着绣者的创作理念。在许多人的帮助下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传奇老人伊文思:交叠着双手绅士般从容地坐在植物点缀的工作台前,一束光线从人物右上方投射下来,映照着他的半个脸庞,明亮的受光部与物体的背光处形成强烈的对比,他高贵蓬松的银发,坚毅的额头与嘴角,睿智而祥和的眼神,仿佛在思索:这一次要把手中的摄影镜头对准世界的哪一端呢?

虽然这幅绣品得到行业内外专业人士的好评与肯定,但我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前方艺术探险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将是我今后努力攀登另一层阶梯的开始!

   老师们常说:“技术是根本,是基础,艺术是灵魂,来不得半点虚假,两者如果高度的和谐统一,才能使作品产生情趣美。但单纯的技术,是形不成工艺品的,更谈不上艺术价值。提高技术的根本是在于实践,勤学苦练不断研究和探索创新;提高认识艺术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观点,丰富生活阅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意求精、光大刺绣技艺,才能创出适应新时代的新作品。”(在此感谢多年来学习和作品创作过程中倾力指导和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前辈们

“梅花香自苦寒来”。永远“业精于勤”,这是我从几代乱针绣大师身上体察到的品质。所谓“传承”,在我看来,不光是传承技艺,更要传承她们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力求完美、谦逊务实的敬业精神,既然已经选择了乱针绣,我会用自己最纯净、执着、感恩的心捍卫和守护它,此生不变。

 

参考文献

[1]论文《乱针绣人像创作体会》      孙燕云

作者简介:

张莉,女,江苏常州人,助理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常州孙燕云乱针绣创作中心。擅长乱针绣人物肖像制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