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纯雕漆《碧溪渔乐》台屏浅谈扬州雕漆的发展

[日期:2014-01-2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扬州雕漆历史悠久,精品辈出,笔者由自己制作的一件获奖雕漆作品入手,由小及大概括了现代扬州雕漆的艺术特点,进而从从业人员的角度出发,对当代扬州雕漆的时代化、人才培养以及价值实现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行业借鉴意义。

关键词:雕漆 传统手工艺  《碧溪渔乐》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漆、使用漆料和制作漆器最早的国家。早在商周时,漆工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的漆器制作,不仅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多,而且在胎骨做法、造型装饰技法上都有创新,生产范围和地区也更广泛。到了唐代,制漆的工匠们创制出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基本由胎、灰地子、糊布和雕有纹饰图案的大漆构成,雕漆胎有铜胎、铅胎、脱胎和木胎等。扬州雕漆工艺以木胎为主,通常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

近年来,扬州雕漆工艺精品辈出,多次荣获各类工艺美术品评比的大奖。其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地屏、花瓶、台屏、把件等,其中台屏类作品因体积相对较小,价格相对适中,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还兼具收藏价值,市场空间较大。红雕漆《碧溪渔乐》台屏就是这样一件漆艺精品。

该台屏高75CM、宽26CM、长83CM,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宇先生设计,从制胎、髹漆、雕刻、打磨,大约经历了一年的时间。作为作品的主要雕刻者,笔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深深了领会了一件好的雕漆作品创作中需要注意的艺术法则。

一、作品立意要新,意蕴要美,这是雕漆工艺品的“灵魂”。

作品以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题画诗句“东向柴门对碧溪,渔庄蟹舍路人迷。苍茫烟水总前景,日出三竿唤竹鸡。”为题材,用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平远构图,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水的诗意画。画中巨峰兀立,密林丛生,远山起伏,湖光粼粼,山坳间飞瀑流丹,山坡下竹篱茅舍,犬吠鸡鸣错落其间,柳岸边微风摇曳,小舟上渔翁垂钓,乐而忘返,板桥上老人幼童携琴访友,虚实相间,意境高远,是一幅恬静雅致、祥和安乐的江南水乡生活的再现。灵动的画面,深远的意蕴,这是雕漆创作的灵魂所在。

二、作品雕刻要精,手法要活,这是雕漆作品的“根基”。

作品采用传统扬州漆器中的“国粹”——纯雕漆工艺制作,色泽沉稳,雕刻精致,刀法圆润,藏锋不露,尤以薄浮雕见长。

在制作《碧溪渔乐》雕漆台屏时,为了突出作品的主体、纹饰,笔者运用了深浅、高低对比的手法,以强化主体的位置,在主体纹饰的空隙处雕以精细的景地纹,以此充分展现设计者的思想意蕴,并通过制作技法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发扬光大。精美的景地纹不仅让人见到了制作者景地纹的雕刻功底,更重要的是将整幅作品画面衬托得更加鲜明突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锦上添花”之效。

在雕刻工艺手法上,笔者综合交错地运用线雕、浮雕和浑圆雕等工艺处理手法,流畅地将整幅作品刻画得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规,静中现工。整幅作品雅致至极,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精湛技艺和个人艺术风格。

三、作品造型要雅,配套要合,这是雕漆作品的“档次” 所在。

红花需要绿叶配,作为一件雕漆作品,画面的精致完美还不足以体现作品的高端。其造型配套同样至关重要。目前,扬州雕漆作品多以红木相配套,地屏、台屏作品则相对较为复杂,需红木边框和底座要与雕漆画面相融合。该作品造型采用高档红木为原料,传统木工的榫卯结构并雕刻成对称的龙纹、香草纹的四足底座。红木木质深沉稳重承载力强,四足落地成方形寓意为“地”。与红雕漆的亮色形成了完美的合一,端庄典雅。

该作品主题突出,立意新颖,寓意深邃,构思缜密,布局合理,雕刻技艺精湛,在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银奖。

立意新、雕刻精、造型雅已经成为现当代雕漆精品的主要艺术形式,突出表现了现当代雕漆的艺术造型和创作风格。近年来笔者同样参与制作的大件类作品如红雕漆《湖山叠翠》,以江南山水为题材,综合运用多种雕漆技法,造型上则相对为了突出画面,比较简朴,该作品获得2007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特等奖,获得了市场的高度好评,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再如红雕漆笔海《秋山无尽》,以山水题材为主的同时,更加突出秋天收获的心情,在雕刻手法上将“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作品无论在哪一个面上,均是一幅美景,获得了2008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特等奖,并被客户高价收藏,可以说再次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特色。

现代扬州雕漆工艺所创作的精品应该说已经获得了业界和市场的高度认可,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便觉高枕无忧。由于制作的周期较长,技艺难度较大,制作人员相对较少,目前扬州雕漆工艺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如何在平稳中求发展,传承中求创新,让传统雕漆工艺在新时期焕发新颜,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去,是当前雕漆工艺面临的最具体、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处于雕漆工艺第一线的制作者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雕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安静的艺术,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艺传承。其产品特点决定了工作环境枯燥、单调、重复的劳动,这也让很多人对雕漆行业望而却步。而有些制作人员因为自身的原因,艺术造诣不高,无法理解和读懂设计者的画稿并根据雕漆技法及时的调整和协调,只能是对前人的机械重复,缺乏设计创新能力,造成了很难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另一方面,虽然现在扬州雕漆精品纷呈,大件作品层出不穷,但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是,普通消费者对传统雕漆工艺的认知度并不高,即便是扬州百姓,对整体漆艺行业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市民对雕漆的了解仅限于获奖作品媒体宣传、工艺美术馆的展览等渠道,至于将雕漆作品买回家作为室内装饰或是作为礼品赠送,则不多见,大有曲高和寡之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扬州雕漆继续前进的步伐。

对此,作为多年的从业人员,笔者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考,虽然不尽成熟,但是也希望能对新时期扬州雕漆的发展做出点贡献。

1、加强雕漆作品的时代化。

所谓“时代化”,并不是要把传统雕漆工艺模式完全脱胎换骨,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化”,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当代的“再时代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当代科技、人文等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扬州传统雕漆要在新时期焕发新颜,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艺术性”和“个性”的需求,必须寻求崭新的漆艺语言和表述方式,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就是途径之一。扬州雕漆的时代化亦需有自己的风格,即既要有能反映精致细腻的制作特色,又要有能反映时代特点的生活化、情趣化,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

2、加强雕漆传人的培养,重“技”更需要重“艺”。

雕漆工艺是一门慢活,培养技艺人才不能速成,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在技艺上加强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艺术修养的培养。与国画、油画等创作不同,雕刻人员在制作之前,需要有着设计人员已经设计好的画稿,按图索骥的同时其实更重要的是需要读懂设计者的创作意图,这与现代机械加工设计也不同,不是要严格的按照来样加工,而是要在制作中,根据设计稿和工艺制作特色及时调整修改,其实这更是一次二次创作的过程,需要和设计者做好沟通。因此,在雕漆技艺人员的培养中,“技术”和“艺术”同样重要,这是能否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雕漆人员的关键所在。

3、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目的。

扬州雕漆的制作模式仍是延续传统的手工制作,直接决定了雕漆作品的不菲价格。若要雕漆产品走进百姓生活,价格民众化是首要突破。建议可以将雕漆产品分为高、中、低档几个层次,包容和吸收现代科技的长处,与各种合适的材料、工艺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只有多多吸取新材料和工艺,才能制作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雕漆产品。

扬州雕漆历经悠悠数千年,留给后人无数精品。机遇与发展并存,新时期雕漆技艺关键是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立足传统,注重创新,相信在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雕漆漆艺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使得这一富有扬州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M]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尚燕,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任职于扬州漆器厂。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