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玉器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2014-10-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和田玉,扬州工,扬州玉器在历史上非常繁华,以擅长大型玉器的雕琢而闻名,最有名的是山子。不过,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扬州玉器琢制技艺的传承创新从未止步。

 

  【关键词】扬州玉器 山子雕 因材施艺

 

  扬州玉雕在历史上一直非常繁华发达,到了清朝中叶乾隆朝,扬州玉器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全国主要的玉料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特设玉局,每年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著名的扬州白玉如意,用和田美玉琢制,凝腻如脂,精致典雅,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在大型玉器制作上,扬州更为全国之冠。

  (一)扬州山子雕技艺的恢复与创新设计

  扬州玉雕历来以擅长大型玉器的雕琢而闻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山子。传统山子起源于元、盛行于清。制作时利用籽料的卵状外形,经过精心构思,以诗词典故或人物形象为内容,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方式,将人物、山水、楼亭、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雕琢于山坡或崖窟,构成立体画面,雄伟浑厚,气势恢宏。山子工艺繁复,同时要求制作者具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山子在保留玉石天然外形、反映玉石质地之美的同时,实现了对原料的开拓性使用。

  乾隆年间重逾万斤,有“玉器之王”之称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便是山子雕中的巅峰之作。“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乾隆皇帝为纪念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标榜“十全武功”而做。玉山以新疆密尔岱(喀什)上万斤青白玉石为原料,钦定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在扬州琢制六年,用工达15万个,耗银一万五千余两。从采玉到制成,共用十余年时间。“大禹治水图”玉山构图宏伟,气势磅礴,巨大体量的石料高逾两米,在没有现代雕琢工具的条件下,玉工如何作业毫无记载,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和猜测。

  伴随着嘉庆之后的社会动荡,玉雕逐渐走向下坡,山子工艺逐渐失传。到新中国建国初期,轻工部规定玉器只做五大类产品,山子并不在其列。两百年的时间里,山子技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1978年,时任扬州玉器厂技术科长的夏林宝带领顾永骏、黄永顺等一批当代玉雕大师成立山子雕攻关小组,遍查玉雕古籍,多次前往北京、新疆等地学习考察,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有原先的外形雕逐渐过渡到了内型雕,对原料的利用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不过,山子重新为业界接受经历了一个坎坷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扬州玉器厂第一次拿出一件寿星山子雕作品参评,引起很大争议。直到1986年碧玉山子“石刻聚珍图”获得国家质量珍品金杯奖,这种争议才停止。

  由一件拴马石变来的国宝“石刻聚珍图”在玉雕界引起轰动。当年即被国家征集珍藏。媒体、业界称这件碧玉山“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山子珍品,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和田玉、扬州工”的“扬派”玉器闻名遐迩,涌现出一大批玉雕大师。

  (二)扬州玉器厂体制与技艺的变与不变

  1、玉器厂体制如何应对时代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有玉器企业的整体发展态势风云突变,改革开放的影响开始在玉器行业显现。玉石料市场,价格上涨之快,让原本原料靠计划分配的企业在经济上难以承受。销售方面,没有了外贸的统购统销,要自己寻找产品出路。全国玉雕厂的技术骨干也纷纷开始集中辞职下海。夏林宝做出了三大决策:联合办厂、劳务输出、厂内研究所。“厂内研究所”并不是高纯为了用高工资留住工人,而是根据玉器行业新的发展做出的应对。相当于在厂内成立了一个玉器工作室,集中技术精英,以“高技术、高效益、高质量、高收入”为目标,使工厂得以转入高端玉雕艺术品市场,“厂内研究所”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玉雕大师,好比“西点军校”,为玉雕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扬州玉器厂成为玉器行业唯一没有实施改制依然蓬勃发展的国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华老字号、全国玉器行业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扬州玉器琢制技艺的传统与创新

  扬州玉器雕刻讲求“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玉石原料的特点,突出它的天然美,让每一块玉石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玉石的稀少、珍贵决定了合理利用玉料的三个层次:尽用其材、美用其材、绝用其材。

  尽用其材:包括“套料取材“,行业俗称”掏活“,例如一些体积较大的翡翠玉料,如果采用一般做法,按尺寸一块一块切割,容易使翠绿的颜色遭到破坏,影响艺术和经济价值,反之,如果先摸清玉料的色、纹等的全部情况和位置、大小、走向等,而后终点以翠绿为标准,并以所作器皿造型为参考,进行”方套方“”弯套弯“的剖法,还能扩大翡翠外轮廓的利用。此外,还有余料绝用、借料活用、次料优用、小料大作等做法。

  美用其材:玉石除“形“、”质“外,颜色尤为重要,绝大部分的玉石都是有一定缺陷的,带有不同层次的瑕疵与裂纹,通常的办法是对”脏“”裂“进行遮掩或去除,但还有一种更高明的办法——改瑕为瑜,在充分利用玉料固有”色理“的条件下,可使作品成为清秀典雅、古朴淳厚、不可再得的玉雕珍品。

  绝用其材:用绝材料在于充分体现出玉材美、形态美、工艺美三方面相结合的美感,是将玉料用尽、用美后的终极目标。

  笔者发现,当下玉器稀缺的情况下,玉料原石价格猛涨,生产的成品已经卖不过原材料,同时,人们对玉器的审美趣味也在悄悄变化:在不改变玉石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上独有的思维设计出一件独特的作品,会让人耳目一新。笔者在琢玉过程中,也遇到过有瑕疵的原料,经过巧雕,成为不可多得的精品。有一件名为“揽玉”的藏品,是一块黄玉,但上面有黑点,超出了一般人评价玉器的标准,也是巧妙利用斑点设计成“豹”的模样,“豹”音同“抱”,“抱”意同“揽”,“揽玉”因此得来。一块并不怎么出众的玉器,经创意设计,成了一件寓意深远的作品。

  笔者近年来设计的的”一统江山“,把瑕疵和皮色巧妙设计运用,获得了2014年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奖优秀奖。另一件作品“伯乐相马”选用新疆原石带皮籽料,随形设计,形象雕琢伯乐和千里马,并把皮色和瑕疵部分充分利用,雕琢成一片枯叶和一名老者,寓意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如果生活中人才即使再多,没有象伯乐这样的识人知士,人才也会和树叶一样变老枯萎,流逝青春,废弃人才。

  结语

  作为中国玉器的优秀代表,扬州玉器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扬州除了对山子雕的恢复与创新设计,还对“链子活“技艺进行了拓展,链条与立雕玉器的结合,使造型虽静犹动、绰约多姿。近年来,更是面向大众开发了多种产品类型,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

  从原料、人才、制度、市场,玉器不能脱离传统,但也需要创新,本文是笔者从业中所思、所感,总结和汇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这一行业。

  参考文献

  [1]博观,《大国玉魂》,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10月

  [2] 岳琳,《以现代扬州玉器为例研究传统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2008年4月28日

  作者简介:

  陈桂林,1966年1月3日生,本科,江苏东南科技专修学院经济管理专业,1987年1988年分别获立二等军功一次,三等军功一次。从小受扬州玉器厂琢玉氛围的影响与玉结缘,1998年启蒙于扬州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孙有庚;先后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前任玉器厂厂长夏林宝和扬州玉器厂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建元为师,专心学习、刻苦磨练、不断创新;创办了《鼎玉轩》(现更名升级为“正玉堂”)玉雕工作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