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及工艺
任航 南通市工艺美术学会 226007
【内容摘要】宜兴紫砂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的奇葩,宜兴紫砂工艺作为我国民间一门优秀的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也是几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试通过对宜兴紫砂的介绍,分析宜兴紫砂工艺的造型艺术以及工艺技法,从而展望宜兴紫砂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宜兴紫砂 艺术创作 工艺技法
一、简介宜兴紫砂
宜兴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茶区,也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对于紫砂来说,宜兴还是它的故乡。据考古印证,一九七六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年代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紫砂壶实物。同时,根据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的记载,最早做紫砂壶的是宜兴金沙寺僧人,“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在《阳羡茗壶系》中还记载,儒士吴颐山在寺庙中读书的时候,他的书童跟着僧人学会了制陶法,并开始在壶上署名。根据这些史料的记载,我们都可以断定我国紫砂创作工艺的兴起与发展或多或少地与古代宜兴人民制作陶壶的历史有关联。同样众所周知,宜兴自古就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等美称,因此,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必然也离不开宜兴独特的地理土壤条件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对宜兴紫砂创作艺术及工艺技法的分析
宜兴紫砂工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艺术的一部分,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必然经历了多种元素的融合。因此,在宜兴紫砂创作工艺中,也涉及中华民族的书法、绘画、文学、茶道、科技等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加入,才使得宜兴紫砂工艺品更加体现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使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容器更得以体现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人类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周围的动物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紫砂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中,不乏体现自然生活中动植物形象的器皿,将大自然的形象融入到紫砂工艺品的制作中,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同时,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处。从史料来看,从早期紫砂作品到明清时期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将自然的形象融入作品中的案例,以宜兴紫砂历史记载的第一件作品——“供春壶”为例,该作品的形体十分质朴,它的嘴和扳就像自然生成一般,在壶体的表面不仅具有凹凸有致的树皮纹理,甚至还遗留着清晰地指纹,这件作品是将人类的信念与自然充分结合的产物,彰显了回归自然的本质特征。
在“供春壶”问世之后, 当时的时大彬被称为“壶家三大妙手”之一,他对于紫砂工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紫砂的美术工艺以及外形设计上,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在紫砂泥料的配制比例方面、制作技术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他的创作作品中,紫砂工艺品的形态迥异,质地古朴,且造型设计高雅,表面看起来光润工整,在当时的紫砂工艺陶瓷史上名声显赫。
到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中央集权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稳定、文化繁荣,对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作用在当时众多顶级的紫砂工艺作品中可见一斑。比如据史料记载中的项圣思、陈仲美、陈汉文、杨氏三兄弟、黄玉麟等名手,他们各具其长,并发挥其长在壶、瓶以及其它的奇珍异玩等方面做出了极为丰富的贡献。他们各家的作品风格以及造型各异,展示了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的特色,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我国的紫砂工艺创作技术不断向前迈进,丰富了紫砂艺术的内涵,提高了紫砂制作的技术,使之获得了享誉国内外的称号。
以当时的佳作“圣思桃杯”为例。“圣思桃杯”是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紫砂作品中的瑰宝,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它的整体构思十分精妙,主要以苍劲的桃干作为把手,桃叶和枝蔓作为基座,以半截桃形为杯体,在杯体上总共有大小不一的十四张桃叶,婀娜多姿引人遐想,且这十四片桃叶相互折叠,仿佛塑造了一幅立体桃树画,在阳光的照耀下,桃叶闪闪发光,其下的桃子果实也若隐若现,煞是好看。同时,桃叶和枝蔓的纹理清晰,疏密有致,惹人注目,十分完美。因此,在古今众多的紫砂工艺品佳作中,“圣思桃杯”一直享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价值。
三、对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及工艺的几点思考
宜兴紫砂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文化工艺史上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股“紫砂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在2006年5月也被纳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宜兴紫砂又一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也再一次促进了我国传统工艺技术的弘扬和发展。在当前的历史时期,面对弘扬发展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同时政府要出台法律法规,加强对紫砂工艺品的保护和规范;相关学会也要组织起来,加强对紫砂创作工艺的研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紫砂创作和设计队伍中来,培养传统的创作人才,提高制作人的内在涵养和素质。
另一方面,在弘扬传播的同时,我们不能够忘记当今时代的理念,那就是提倡创新、与时俱进。在宜兴紫砂工艺创作的发展历史中,每一个朝代的紫砂工艺品中都隐约反映着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时代特色。而作为一项代代相传的工艺技术,后一个朝代的作品中又包含着对前一个时期作品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创新。在吸引年轻人拜师学艺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重视对传统紫砂工艺作品的复制和再现,还要重视在每一件作品中融入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和信念,继承传统并超越传统,塑造更多种类的工艺造型,赋予紫砂工艺品更丰富的艺术内涵。
四、总结
宜兴紫砂工艺以其特有的创作艺术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享誉于世,它不仅是宜兴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要促进宜兴紫砂工艺走向世界,就要在紫砂创作及工艺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而说到底,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紫砂研究爱好者去探索,去共同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正中;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及工艺研究[M];东吴学术;2014(2).
[2]鲍玉美,宋晓伟;关于宜兴紫砂工艺的几点认识[M];中国陶瓷工业;2006.6(13).
[3]陈坤怀,张和贵;宜兴紫砂的历史和未来[M];中国陶瓷;2003年10月.
作者简介:
任航,南通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